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3786

夏海涛

乌镇互联网医院

精神科临床工作35年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抑郁
郁症
抑郁症
失眠
焦虑症
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
恐惧
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

发布了文章

抑郁症患者擅自停药会产生这些后果,一定要重视!

抑郁症是一种治愈率高的精神障碍,但很多患者都不能坚持规范治疗,据统计显示,我国80%的患者没有接受正规药物治疗。许多患者在服药过程中觉得自己好了就擅自停药,也有些患者觉得长期服药会有副作用或者会产生药物依赖就把药停了,还有些患者因为药用完了而没有及时去医院拿药,觉得停药几天应该没啥事,那么患者擅自停药会出现哪些后果?1、增加复发几率抑郁症患者的复发率高,大约有一半的患者会经历二次发作,而擅自停药会增加患者二次发作的风险。对于经历过第二次发作的患者,约75%会发生第三次发作,治疗时间也会相应延长至3~5年。如果患者经历了三次抑郁症发作,那么长期发作的可能性几乎达到100%。2、病情恶化抑郁症通常需要药物治疗来稳定症状和控制疾病进展,患者擅自停药或减药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症状可能会再次加重或出现反复。3、失去控制力药物治疗对于帮助患者恢复或维持正常功能很重要,患者擅自停药可能会使自己失去对疾病的控制,症状可能会无法控制并逐渐失去对生活的干预能力。4、病程延长患者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疾病的持续时间变长,延缓康复进程。药物治疗常常与其他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结合使用,停药破坏整个治疗计划,使治疗的效果减弱或推迟。5、产生戒断反应服用精神类药物擅自停药会引起戒断反应,即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包括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以及头痛、焦虑等症状。戒断反应是由于停止使用药物、减少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等因素引起。温馨提示:药物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患者应按医嘱服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药物的使用,擅自停药只有弊没有利。希望每个患者都能坚持规范治疗,早日康复。

发布了文章

关于强迫症的四个常见误解

强迫症,大家都较为熟悉的一个词,甚至可能是某些人的口头禅,认为有洁癖追求完美就是强迫症,没多大个事儿。事实上强迫症是一种精神心理障碍,而对于它的误解导致很多人并不重视它,甚至忽视它,以致迁延难愈!一、强迫症患者勤洗手?反复洗手是强迫行为的一种表现,但只有约25%的患者有这样的行为。类似的行为还包括反复检查水龙头、锁、电灯开关等等,而这些行为仅仅在30%的强迫症患者中出现。换言之,并不是所有勤洗手的人都患有强迫症。二、强迫症患者都有洁癖?许多人常将强迫症与“热爱整洁”和“干净”划上等号。事实上,强迫症是一种焦虑障碍,常伴有频繁不安且无根据的想法。强迫症患者有时候会追求整洁或对称性,而难以忍受的潜在焦虑会进一步加强这种行为。三、重复做同一件事就是强迫症?并不是所有的强迫行为都肉眼可见。约有25%的强迫症患者,他们的强迫行为是完全隐蔽的“内心戏”。这些行为包括思维反刍、祈祷、压抑或者合理化强迫行为、在心里数数,或者逃避某些场景或地点。四、强迫症只会影响成年人?强迫症的平均发病年龄是20岁,但是青少年甚至是年仅4岁的幼儿也有可能患上强迫症。对幼儿进行诊断非常困难,因为重复性行为有可能是儿童发育的正常阶段。强迫症属于一种慢性病,常与抑郁症共存,起病缓慢且隐匿,我国强迫症从发病到就诊平均超过10年,以致病情迁延难治,容易反复发作,因此同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一样,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多种方式,多管齐下,帮助患者尽快实现临床康复,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发布了文章

精神病患者不肯吃药怎么办?

一、精神病患者不肯吃药的原因1、认为自己没有病,不需要服药,或认为药是毒药精神症状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对疾病缺乏自知力,认为自己没有病,不需要服药;或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认为家人要害他,给他用的药都是毒药,害怕会毒死自己;还有部分患者,病情趋于衰退,用药主动性差。2、药物副作用。由于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特点,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且用药剂量较大,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反应,皮肤反应等不能被患者承受,所以不愿意服药。3、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用药的重要性不了解由于他们对自身疾病无认识,缺乏精神病知识,认为自己的表现很正常,否认有精神病,患者多数是被强迫或被骗来住院的,对住院反感,而拒绝药物治疗。以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病人为多见,由于他们对自身疾病有一定了解,并具有一定的药理知识,通常在用药前会仔细查看,主动提问,担心用错药物。4、认为服药没有用对治疗缺乏信心,缺乏耐心,精神疾病反复发作,自制力部分存在的患者,总认为无药可治,服药没有用,浪费金钱,身体还遭受折磨。 二、患者藏药的危害有哪些?1、患者藏药疗效无法保证,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容易形成难治性精神疾病。 2、血药浓度不稳,导致严重副作用,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 3、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精神异常状况得不到改善,对自身、家人和社会都存在安全隐患。 4、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和经济损失。 三、患者藏药怎么办?对于藏药的患者,家属首先要告诉他藏药的危害:藏药不仅不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而且由于服药不规律(有人监督时服药较多,无人监督时完全不服药),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忽高忽低,会造成严重的副作用。因此,最好是由家属保管药物,每次服药时,按照医嘱将药片准备好,交给患者,看着患者把药服下。对于藏药的“惯犯”,在服药之后,要检查口腔,特别要查看舌下是否藏有药片。另外,患者服药以后,家属也不要立即离开,要陪着病人待一会儿,也别让患者马上去厕所,防止患者把藏在嘴里的药“处理”掉。此外,家属可以通过患者服药后的反应来推断他是否藏药。有的患者服药后会很快入睡,有的患者出现口干、便秘、手颤等副作用,如果在药量不变的情况下,这些副作用不知原因的消除,就有可能是患者压根就没有吃药。 温馨提醒精神疾病需要早发现、早治疗,全程规范治疗。对于不愿吃药药、藏药情况严重的患者,家属一定要及时需求医生的帮助,以免耽误了病情,形成慢性难治性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余生。

发布了文章

精神病患者不肯吃药怎么办?

一、精神病患者不肯吃药的原因 1、认为自己没有病,不需要服药,或认为药是毒药精神症状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对疾病缺乏自知力,认为自己没有病,不需要服药;或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认为家人要害他,给他用的药都是毒药,害怕会毒死自己;还有部分患者,病情趋于衰退,用药主动性差。 2、药物副作用。由于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特点,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且用药剂量较大,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反应,皮肤反应等不能被患者承受,所以不愿意服药。 3、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用药的重要性不了解由于他们对自身疾病无认识,缺乏精神病知识,认为自己的表现很正常,否认有精神病,患者多数是被强迫或被骗来住院的,对住院反感,而拒绝药物治疗。以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病人为多见,由于他们对自身疾病有一定了解,并具有一定的药理知识,通常在用药前会仔细查看,主动提问,担心用错药物。 4、认为服药没有用对治疗缺乏信心,缺乏耐心,精神疾病反复发作,自制力部分存在的患者,总认为无药可治,服药没有用,浪费金钱,身体还遭受折磨。 二、患者藏药的危害有哪些? 1、患者藏药疗效无法保证,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容易形成难治性精神疾病。 2、血药浓度不稳,导致严重副作用,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 3、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精神异常状况得不到改善,对自身、家人和社会都存在安全隐患。 4、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和经济损失。 三、患者藏药怎么办? 对于藏药的患者,家属首先要告诉他藏药的危害:藏药不仅不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而且由于服药不规律(有人监督时服药较多,无人监督时完全不服药),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忽高忽低,会造成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最好是由家属保管药物,每次服药时,按照医嘱将药片准备好,交给患者,看着患者把药服下。对于藏药的“惯犯”,在服药之后,要检查口腔,特别要查看舌下是否藏有药片。 另外,患者服药以后,家属也不要立即离开,要陪着病人待一会儿,也别让患者马上去厕所,防止患者把藏在嘴里的药“处理”掉。 此外,家属可以通过患者服药后的反应来推断他是否藏药。有的患者服药后会很快入睡,有的患者出现口干、便秘、手颤等副作用,如果在药量不变的情况下,这些副作用不知原因的消除,就有可能是患者压根就没有吃药。 温馨提醒 精神疾病需要早发现、早治疗,全程规范治疗。对于不愿吃药药、藏药情况严重的患者,家属一定要及时需求医生的帮助,以免耽误了病情,形成慢性难治性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余生。

发布了文章

为什么那么多人出现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的异常心理过程、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适应当下社会的规范,导致其行为后果可能危害个人与社会。 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交往、情绪控制、学习适应能力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其次,大学生中患有焦虑、恐惧、神经衰弱等心理障碍问题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然而,心理障碍患者更多见于20-40岁、工作压力大的人群。 常见病因有 1、心理因素 生病后的患者,由于长期处于疾病状态,心理上会出现很多负面情绪,一直压抑着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产妇的产后抑郁症、糖尿病患者伴有的焦虑症。 2、社会环境因素 环境优劣对一个人的影响也很大,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使其向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如工作上的压力、经济上的负担、紧张的亲子关系、不良的家庭氛围、离婚的打击等。 3、家族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史,比如患者直系亲属有过抑郁症,对患者的病情也有一定影响;神经发育异常也是影响因素。 4、其他因素 比如个人性格特点的不同,有的人过度在意某件事,这就使得他们心里极其脆弱,更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温馨提示 心理障碍,尤其是青少年心理障碍,早期可能只是一些负面情绪没有得到排解,压力没有释放,没有人及时的引导和关心造成的,久而久之就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发展成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因此家长要特别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突然出现的厌学、叛逆等情况,要及时咨询心理医生。

发布了文章

焦虑症患者都在焦虑什么?

1、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指的是用两种截然相反的标准去评判同一件事物,并且考虑事情时容易走极端,比如:“好或坏”、“失败或成功”、“完美或不完美”、“一直或从不”、“完全或一点都不”,这种思维模式在完美主义者身上尤其突出。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事情不是坏就是好,只有两种选择,而忽略了事情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没有中间地带,忽视了其他可能性的存在。比如,要么成绩好,要么成绩不好;做事要高效率,否则就被认为是懒惰;不是对就是错;要么赞同,要么反对。2、过度关注负面结果焦虑症患者往往只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而忽视了积极的一面,他们更容易关注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因此常陷入到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中。比如,对于考试结果只看到自己的错题而忽略了自己做对的题目;投资时只看到它可能存在的风险,而忽视了可能的收益。3、灾难化思维灾难化思维是指想象消极事件的最坏结果,将事情后果灾难化,甚至对将来不可能发生的事也做最坏的打算,容易把一个小问题想象成大灾难,夸大问题的严重性,从而陷入恐慌和焦虑中。灾难化思维会让人产生很多预期焦虑,比如失眠睡不着,想着今天看了一个关于失眠会增加某个疾病的患病风险的新闻,就会开始想象会带来什么后果,越想越睡不着,之后每次睡觉前都会有压力。灾难化思维会让人敏感多疑,因为时刻关注危险的征兆,为了躲避这些危险,会持续地担心、怀疑自己或他人,就会不断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往往越紧张焦虑就越容易出问题。比如要上台发言,总担心自己会不会犯错,越想就越紧张害怕,当真的上台发言时,因为紧张而说错了话。“焦虑”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却始终没有找到很好的缓解方法,也许我们可以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听听、看看他们每天都在想什么,一旦从理性的角度认识焦虑,我们会发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如果你一直陷入这样的思维而走不出来,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专业的心理疗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意识地纠正自己,尽快摆脱焦虑思维。

发布了文章

为什么那么多人出现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的异常心理过程、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适应当下社会的规范,导致其行为后果可能危害个人与社会。 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交往、情绪控制、学习适应能力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其次,大学生中患有焦虑、恐惧、神经衰弱等心理障碍问题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然而,心理障碍患者更多见于20-40岁、工作压力大的人群。 常见病因有 1、心理因素 生病后的患者,由于长期处于疾病状态,心理上会出现很多负面情绪,一直压抑着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产妇的产后抑郁症、糖尿病患者伴有的焦虑症。 2、社会环境因素 环境优劣对一个人的影响也很大,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使其向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如工作上的压力、经济上的负担、紧张的亲子关系、不良的家庭氛围、离婚的打击等。 3、家族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史,比如患者直系亲属有过抑郁症,对患者的病情也有一定影响;神经发育异常也是影响因素。 4、其他因素 比如个人性格特点的不同,有的人过度在意某件事,这就使得他们心里极其脆弱,更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温馨提示 心理障碍,尤其是青少年心理障碍,早期可能只是一些负面情绪没有得到排解,压力没有释放,没有人及时的引导和关心造成的,久而久之就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发展成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因此家长要特别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突然出现的厌学、叛逆等情况,要及时咨询心理医生。

发布了文章

关于抑郁症的几个认知误区

Q1:很多抑郁症患者和家属有很强的病耻感,认为一旦被诊断为抑郁症,就被戴上了精神病的帽子,认为非常丢人,这样的疾病被别人看不起,因此抗拒到医院诊治。 A1: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在3%~5%。也就是说,全球范围内大约每20个人当中就有一位抑郁症患者,因此抑郁症并不是个案,也不是少数,它也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精神病,它和普通的疾病一样,就像情绪上感冒了,经过规范治疗后大多都会痊愈,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 Q2:患者认为自己的抑郁症状不是病,仅仅是思想观念的问题,或者是意志力不够坚强,希望通过自己调整来缓解抑郁症。 A2:抑郁症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症,轻度抑郁症患者其临床表现往往比较轻,通过心理治疗、门诊治疗即可达到比较好的恢复效果。但中度、重度抑郁症患者往往会伴有自伤、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患者有比较高的威胁自己身体的危险性,尤其是典型抑郁症的症状是自己难以控制的,就像患了肺炎发高烧,并不是仅通过多喝水、好好休息就能治愈的,所以需要进行系统规范的住院治疗。 Q3:由于抑郁障碍患者常伴有多种躯体不适,如各种疼痛、恶心、胃肠不适等消化道症状,胸闷憋气等心血管系统的症状,所以患者及家属认为自己只是身体出现问题,并不是精神心理问题,不愿来精神心理医院/科室就诊。 A3:由于患者及家属抑郁症知识知晓率很低,出现躯体化症状,患者来院就诊常常选择综合医院的内科等科室,及时就诊于精神科/心理科的患者很少,但由于非精神科/心理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偏低,常被误诊或漏诊。因此,超过90%的抑郁症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而规范的治疗。如果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而通过各种检查和治疗都不见效果,患者就需要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明确病情,及早治疗。

发布了文章

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如何辨别?

多数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人第一次发病时表现为抑郁情绪,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若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反而会诱发躁狂,使发作频率增加。那么如何辨别到底是双相情感障碍还是抑郁症? 抑郁症的特征表现 1、核心症状: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 2、心理症状:思维迟缓、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自怨自艾、自责自罪,感到无用无助无望,有自残自杀想法; 3、躯体症状:失眠、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无精打采、乏力、懒惰、性欲减退、躯体疼痛。 双相情感障碍的特征表现 除抑郁症状外,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 1、出现抑郁症状时年龄小,15~19岁是双相障碍的高发年龄段; 2、亲属中有人患过双相情感障碍; 3、情感旺盛、不知疲倦、精力旺盛、做事效率高、冲动任性; 4、伴有人格障碍、物质依赖,如吸毒等; 5、使用抗抑郁剂后,症状转为躁狂。

发布了文章

失眠治疗注意事项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目前治疗失眠主要采用以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为主,物理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方法,但影响失眠的因素很多,包括心理、生理、环境、药物、生活行为、个性、精神及身体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失眠患者也极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自制力不强的患者。因此失眠的治疗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患者切忌目光短浅、患得患失,要坚定治疗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以下几点事项需注意: 一、失眠的药物治疗除了各种各样的助眠药物,还有一些抗抑郁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以及抗组胺药物都对助眠有帮助,因此失眠患者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服用药物,切不可私自购药服药。 二、失眠的心理行为治疗是患者必须要知道的一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患者可以自己掌握,不管你是否选择就医,一定要寻求这个途径的帮助。 简单来说就是“五步疗法”,至少要坚持3-4周才有效果。 上:晚上10:30上床 下:早晨5:30下床 不:不补觉、不午睡、不赖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 动:白天有氧运动1小时 静:每天静心练习1小时,如身体扫描、正念呼吸等。 三、物理治疗是失眠治疗的辅助疗法,主要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经颅电刺激治疗等,都对睡眠有很大的帮助,几乎没有副作用,安全有效。 四、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健康的睡眠习惯,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长期维持疗效,避免失眠的复发,可以采用以下建议: 1、日常生活中避免饮用咖啡、浓茶和酒精,避免吸烟; 2、每天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睡前不暴饮暴食,不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4、睡觉之前放松身心,保持腹式呼吸训练和肌肉放松训练; 5、如果上床后20分钟仍然不能入睡,不强迫自己躺在床上,起床简单活动一会儿,等到有睡意的时候再继续睡觉。 五、特别提醒 失眠往往只是一个症状,很多的躯体疾病、精神心理障碍等都可以引发失眠。但失眠障碍是一种疾病,如果每周有超过3晚的睡眠困难,连续3个月,就可能达到失眠障碍的诊断。因此,一旦出现失眠症状,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鉴别诊断是单纯的失眠障碍,还是由其他疾病伴发的失眠症状,以便进行正确的治疗。

发布了文章

什么是嗜睡症?

整天睡不醒,或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的突然入睡,无论如何也无法控制,大多时候意识清醒却无法被叫醒,这就是嗜睡症,又叫嗜睡障碍,主要有以下症状表现: 【日间过度思睡】 患者在白天持续性感到疲劳困倦,尤其是在安静或单调环境下,常常不可抗拒的入睡,有些患者可能全天都在睡觉,但睡意并未缓解。有时会很难从长时间睡眠中觉醒。 【睡眠发作】 睡眠发作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即使在需要十分清醒的情况下,仍然不受控制的入睡。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小睡后头脑清醒,但不能持久,一日可反复多次发生。 【猝倒发作】 常在强烈的情感刺激(如发怒、大笑)时发生,患者会突然感到躯体、四肢无力,突然摔倒在地。此时患者意识是清晰的,且一般发作时间比较短(常<2分钟)。 【睡眠瘫痪】 患者在刚入睡或者刚醒时,突然发生全身不能活动或是不能讲话。整个过程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在这过程中患者意识清楚。 【夜间睡眠紊乱】 主要表现为易醒多梦,醒后再入睡困难,早晨困倦、起床困难。 【其他症状】 烦躁、焦虑、坐立不安;食欲下降,自感进食费力;思维迟钝、反应变慢、记忆力差。

发布了文章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症状表现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焦虑障碍,患者长时间处于一种担心、紧张、无法放松的状态。它会让一种广泛的担心与不安的感觉笼罩着你的整个生活。让精神和身体倍感疲惫,耗尽你的精力、干扰你的睡眠,甚至把你的身体拖垮……如果你患有广泛性焦虑障碍,你不仅会担心其他人所担心的事情,而且你的担心在一般人眼里会觉得夸张过分。如一个打给朋友的电话,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回复,就会让你担心你们之间的关系是否恶化了。有时甚至只是一想到要度过接下来的一天,就会产生焦虑。你在参加活动时也充满了过度的担心和紧张,即使在很少有或没有任何诱因的情况下。 不是每个有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人都表现相同的症状,但大多数人都经历了情绪、行为及躯体的波动性体验,这些情况在有压力时会变得更糟糕。 1、情绪症状 ·担心的想法不断涌入大脑 ·感到焦虑是无法控制的,无法停止这些担忧 ·那些焦虑的事情总是突然闯入;你想试图避免这些想法,但办不到 ·感到广泛的忧虑或恐惧 2、行为症状 ·无法放松、享受安静的时间、或是一个人呆着 ·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关注某些事情 ·不断拖延事情,因为你觉得自己快崩溃了 ·回避让你感到焦虑的场景 3、躯体症状 ·感到紧张,有肌肉紧张或多处身体疼痛 ·难以入睡,因为你脑子里不停在想事情 ·感到急躁、不安、神经质 ·胃部不适、恶心、腹泻

发布了文章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需要遵循这些原则!

抑郁障碍作为一类严重损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其疾病负担在所有神经精神疾病中占首位。而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关于抑郁症的药物治疗,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充分评估与监测原则 对诊断、症状及其特点、治疗以及影响药物治疗的躯体状况、患者的主观感受、社会功能、生活质量以及药物经济负担等进行充分的评估; 定期应用实验室检查及精神科量表(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进行疗效及耐受性、安全性方面的量化监测。 二、确定药物治疗时机原则 对于患者不愿接受药物治疗,或专业医务工作者认为不需要治疗干预也可以康复的轻度抑郁障碍患者,通常应该在2周内进一步评估以决定是否用药。中重度抑郁障碍患者应尽早开始药物治疗。 三、个体化合理用药原则 1、应根据临床因素对抗抑郁药进行个体化选择; 2、考虑药物疗效或不良反应的性别差异选择药物种类; 3、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代谢差异调整药物剂量; 4、对有自杀意念的患者避免一次处方大量药物,以防意外; 5、考虑患者既往用药史,优先选择过去药物疗效满意的种类。 四、抗抑郁药单一使用原则 通常抗抑郁药尽可能单一使用。对难治性病例可以联合用药以增加疗效;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应该采取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合用的药物治疗方案。 五、确定起始剂量及剂量调整原则 1、结合耐受性评估,选择适宜的起始剂量,根据药动学特点制定适宜的药物滴定速度,通常在1~2周达有效剂量。 2、如果在服用抗抑郁药2周后无明显改善,且药物剂量有上调空间,可以结合患者耐受性评估情况增加药物剂量。 3、对有一定疗效的患者,可以考虑维持相同剂量的抗抑郁药治疗至4周,再根据疗效和耐受性决定是否进行剂量调整。 六、换药原则 对于依从性好的患者,如果抗抑郁药的剂量达个体耐受的最大有效剂量或足量至少4周仍无明显疗效,即可确定药物无效并考虑换药。换药并不局限于不同种类之间,也可以在相同种类间进行。 如果已经使用2种同类抗抑郁药无效,建议换用不同种类的药物治疗。 七、联合治疗原则 当换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2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联合使用以增加疗效,一般不主张联用2种以上抗抑郁药,较少证据表明2种以上抗抑郁药联合治疗有效。 也可以考虑其他治疗方式,附加锂盐、第2代抗精神病药或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等常常有效。 八、停药原则 对再次发作风险低的患者,维持期治疗结束后数周内逐渐停药,如果存在残留症状,最好不停药。 应强调患者在停药前征求医生的意见。在停止治疗后的2个月内复发危险最高,应在停药期间坚持随访,仔细观察停药反应或复发迹象,需要时可快速回到原有药物的有效治疗剂量进行治疗。 九、加强宣教原则 治疗前向患者阐明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性质、作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对策,争取患者的主动配合,保证治疗的依从性。 十、治疗共病原则 积极治疗与抑郁发作共病的焦虑障碍、躯体疾病、物质依赖等。

发布了文章

7个小问题识别自己是否抑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很多人压力大,心情差,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不要害怕,可以做一下下面这个抑郁症的小测试。 ①几乎每天都会失眠或嗜睡。 ②正常饮食下,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 ③总是感觉自己毫无价值,总是自责内疚。 ④总是感觉思考起来很困难,注意力很难集中。 ⑤总是会出现轻生的念头。 ⑥反应迟钝,动作迟缓,烦躁易怒。 ⑦感觉每天都很累很疲惫,精力不足。 以上7个问题,如果你已经出现了4条以上的话,很有可能是抑郁症的征兆,需要立即到精神科心理科就诊。

发布了文章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期间饮食禁忌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药物与食物相克的典型,比如“头孢配酒,说走就走”“止泻药与牛奶一同服用会加重腹泻”等等,那么对于服用抗精神病药来说,是否也有许多忌口食物呢?答案是有的,有些食物不仅可能影响药效,甚至还可能会对身体健康不利。服用抗精神病药期间,有哪些忌口? 一、酒精 有些抗精神病药与酒精相遇会产生相互作用,比如与其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联用,便会升高药物原有的镇静、困倦等副作用,使中枢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引起呼吸抑制,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患者猝死。 另外,酒精本身就会对肝功能有一些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上一些抗精神病药也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两者相加会进一步增加肝脏的损伤。 所以不要抱着“偶尔喝一次应该没关系,少喝点也没什么”的想法,服用抗精神病药期间,需遵医嘱服药,避免饮酒。 二、香烟 在服用药物后,30分钟内尽量不抽烟,因为烟碱会加快肝脏降解药物的速度,导致血液中药物浓度不足,难以充分发挥药效。 像地西泮(安定)、阿普唑仑、氯氮平、奥氮平等等精神治疗药物,服用后再抽烟的话,会影响药物在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从而使精神治疗药物的药效降低。 三、西柚(葡萄柚) 葡萄柚中含有黄酮类柚苷和呋喃香豆素,可以抑制肝脏、肠道系统中CYP3A4酶的活性,而CYP3A4酶的作用就是帮助药物被分解、排泄出体外,CYP3A4酶的活性被抑制,药物便会以数倍或者数十倍的浓度进入血液循环,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会随之增加。 而绝大多数精神科治疗药物都是通过CYP3A4酶代谢,因此,服用抗精神病药期间,不建议食用西柚或者西柚汁。 四、含咖啡因类食物 类似茶、咖啡、可乐、奶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也不宜摄入过多,尤其是晚间临睡前。咖啡因会刺激神经系统,导致出现精神紧张、失眠、头痛等问题。

发布了文章

焦虑症八大诊治误区

【常见误区一】  我被确诊为“焦虑症”,医生说至少吃一年抗抑郁药物就可以了,那我坚持自己服药,反正医院复诊也只是开药?事实上:患者到医院就诊并不是简单的取药,医生会根据患者好转的速度或程度来给出最新的治疗方案,这个最新的治疗方案可能与上次就诊时一模一样,也可能调整药物剂量,也可能完全调整药物方案。所以,切忌患者自行购买药物或者只到医院取药而不反馈自己的状态给医生听。【常见误区二】  我被确诊为“焦虑症”,为什么服用抗抑郁药物?事实上: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安眠药(奥沙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等)和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苯二氮卓类安眠药长时间用容易形成依赖,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则药效相对较弱,多用于轻度和中度焦虑症患者。由于绝大多数抗抑郁药物都有抗焦虑的作用,对于中度、重度焦虑症患者临床医生更多的选择具有抗焦虑做运动的抗抑郁药物。【常见误区三】  一旦焦虑症的临床症状改善,就只会越来越好?事实上:在用药过程中,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可能波动的,表现为时好时坏,尤其是在患者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早期或减药过程中。当然,患者服药期间偶尔出现一些小波动不需要太紧张,如果症状变化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到医院找医师复诊,由医师根据患者的情况看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药物治疗方案。【常见误区四】  我吃了几天抗抑郁药物,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药物副作用,越吃越严重,还不能吃?事实上:在使用抗抑郁药物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药物副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早期药物副作用会慢慢消失,而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也逐渐显现,只有坚持服药,定期复诊,才能痊愈。【常见误区五】  吃抗抑郁药物会让人变傻?药物不能长期吃?事实上:抗抑郁药物不会让人变傻,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抗抑郁药物是不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智商的,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根本不会有变傻的情况,服药后周边人只会觉得患者精神面貌较生病时变好。【常见误区六】  我吃了几天抗抑郁药物,感觉更加焦躁不安,怎么办?事实上: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后更加抑郁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方面,有些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物初期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焦虑等药物副作用,上述药物副作用的出现无疑让患者更加焦躁不安;另一方面,抗抑郁药物起效需要1-3周,药物没有起效之前,患者的情绪有可能越来越糟糕。可见,在治疗早期,患者情绪更加焦躁不安也是常见的现象。如果药物副作用不是很明显,患者不必惊慌,动态观察即可,如果患者的药物副作用很明显,可以减慢抗抑郁药物加药速度或给予苯二氮卓类安眠药(如:奥沙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等进行对症处理。【常见误区七】吃抗抑郁药物后体重增加了,药里面有激素?事实上:医学上,激素一般用于抗炎,对是焦虑症症状的改善没有任何作用,反而有可能引起或加重抑郁焦虑情绪。服用抗抑郁药物后体重增加可能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一方面,有些抗抑郁药物会引起体重增加,如:米氮平阻断组胺H1受体导致患者体重增加;另一方面,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后情绪改善,可能患者的身体状态也会发生改变,如:睡眠改善、体重增加等。【常见误区八  】我被确诊为“焦虑症”,吃了一段时间药,感觉已经好了,可以停药了?事实上:焦虑症是一种高复发性疾病,焦虑症药物治疗遵循全病程治疗策略,需要完成包括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2-6个月)和维持期治疗(至少12月)治疗,可见,即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控制,仍需要继续服用较长时间的药物才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其复发的概率,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发布了文章

如何正确认识精神分裂症?预防复发是关键防线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得了这个病就治不好了吗?”这是家属的担忧,更是病人的恐惧。他们担心从此之后就会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漫漫长路,看不到希望。一、正确认识疾病,消除病耻感有研究发现78.3%的患者存在病耻感,其中33.5%的患者存在中重度病耻感。普遍存在的病耻感使患者自尊心受到伤害,导致其心理压力增大。易引起患者病情反复,并会导致患者出现延迟诊治、丧失治疗信心等一系列问题。而作为精神科医务工作者,有必要告诉大家:1、坚持治疗、坚持服药是维持病情稳定的主要措施。2、大约20%的患者发作一次缓解后终生不发作。3、由于现在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大约60%的患者是可以达到社会性缓解,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4、精神分裂症具有病程长,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每一次复发都会加重对患者大脑功能的损害,对认知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并且导致对治疗越来越抵抗。因此,预防复发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关键防线。二、预防复发,药物治疗是基础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与自行停药有关,中断药物治疗者的复发风险是持续药物治疗者的5倍。1、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①认为自己的病已经好了,不需继续服药治疗,过早自行减量。②对医生不信任,怕长期服药会对身体有害,会「变傻」。③觉得服药太麻烦。④怕别人知道自己服药,存在病耻感。⑤因家庭经济困难,怕拖累家庭。2、心理治疗与健康教育双管齐下提高服药依从性。经研究证实,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症状、自知力、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水平。比如,在提高服药依从性方面,可以和患者共同探讨服药的好处与坏处,运用利弊分析法纠正患者对药物的错误认知,指导患者应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技巧。同时,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促进自知力的恢复,增加服药依从性。三、预防复发,家庭护理是重点研究表明患者在出院后两年内出现服药不依从的情况高达75%,服药不依从的原因很多是因为家庭支持系统薄弱造成的。1、观察病情和监护服药。坚持服药,是预防复发的最重要的保护因素。作为监护人需掌握精神分裂症复发的「预警症状」,并且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观察症状的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2、改善家庭内部的关系。友爱的家庭环境对于患者康复而言,起着正面积极的作用。在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矛盾和意见不一致时,避免使用责骂、情绪激动的方式进行争论,能够显著地减少患者复发的可能性。3、减少指责或过度保护。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社会功能较健康人有所下降,这并不是他们本意如此,指责他们做不到一些常人能做到的事,毫无意义,反而情况会变得更加恶劣。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他们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累赘。虽然能力有所下降,但依然有从事某些事物、社会交往的能力,过度保护,不让他们接触社会或者尝试工作,会损害他们功能的恢复。

发布了文章

抑郁症患者擅自停药会产生哪些后果

抑郁症是一种治愈率高的精神障碍,但很多患者都不能坚持规范治疗,据统计显示,我国80%的患者没有接受正规药物治疗。 许多患者在服药过程中觉得自己好了就擅自停药,也有些患者觉得长期服药会有副作用,或者会产生药物依赖就把药停了,还有些患者因为药用完了而没有及时去医院拿药,觉得停药几天应该没啥事。 那么患者擅自停药会出现哪些后果? 1、增加复发几率 抑郁症患者的复发率高,大约有一半的患者会经历二次发作,而擅自停药会增加患者二次发作的风险。对于经历过第二次发作的患者,约75%会发生第三次发作,治疗时间也会相应延长至3~5年。如果患者经历了三次抑郁症发作,那么长期发作的可能性几乎达到100%。 2、病情恶化 抑郁症通常需要药物治疗来稳定症状和控制疾病进展,患者擅自停药或减药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症状可能会再次加重或出现反复。 3、失去控制力 药物治疗对于帮助患者恢复或维持正常功能很重要,患者擅自停药可能会使自己失去对疾病的控制,症状可能会无法控制并逐渐失去对生活的干预能力。 4、病程延长 患者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疾病的持续时间变长,延缓康复进程。药物治疗常常与其他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结合使用,停药破坏整个治疗计划,使治疗的效果减弱或推迟。 5、产生戒断反应 服用精神类药物擅自停药会引起戒断反应,即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包括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以及头痛、焦虑等症状。戒断反应是由于停止使用药物、减少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等因素引起。 药物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患者应按医嘱服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药物的使用,擅自停药只有弊没有利。希望每个患者都能坚持规范治疗,早日康复。

发布了文章

为什么抑郁症要早发现早治疗?

抑郁症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精神障碍,但并非不治之症,且越早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治疗,治疗效果越好,省心省力,还能最大限度减少经济压力,早日摆脱抑郁泥潭。1、降低治疗难度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病因复杂症状表现多样,且易与其他疾病(如焦虑症)的症状相混淆,常被一些躯体疾病如头痛、睡眠障碍、胃肠症状等所掩盖,因此,开展系统、专业的精确检查,确诊抑郁症与否,再查明发病原因,进而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少走弯路。 2、减少心理压力 长期饱受抑郁症的折磨,到后期甚至还可能会自杀的企图或行为。这样的情况,不仅降低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还会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会让患者内心更加压抑。所以,尽早开展系统、专业的精确检查,查明发病原因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也可以避免心理压力的产生,从而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3、节省精力和金钱 早发现,早期即进行规范化精准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情进展,大部分患者是可以尽早回归健康生活的。这对于患者而言,减少了诊治的医疗开支,也避免了反复就诊的苦恼。

发布了文章

情绪就像过山车,如何才能有效治疗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叫双相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或者轻躁狂发作的,又有抑郁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现;抑郁发作时,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愉悦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患者可能上一秒还心情高涨,下一秒就陷入了抑郁情绪。 1、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症状 包括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 躁狂发作以情绪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增强的“三高”症状为特征,属于精神运动性兴奋。 情绪高涨即轻松愉悦,有时易激惹,严重时有冲动言语及行为。 思维奔逸即思维联想快、说话急促,发作严重时可有短暂幻听、妄想、思维散漫、行为紊乱伴发冲动行为,也可短暂出现意识障碍,如错觉、思维不连贯等。 意志增强即患者不断计划,爱交际和多管闲事、易冲动,做事有始无终,不计后果。 轻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持续至少数天的情绪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易激惹、自我评价高、睡眠需求少、思维奔逸、行为鲁莽。 抑郁发作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悲观、意志行为减退“三低”症状为特征,伴有认知功能减退和躯体症状,处于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 情绪低落即患者陷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低落程度从闷闷不乐到严重的悲观、绝望。 思维迟缓和悲观即思维联想缓慢,主动言语少,语速慢,严重时,甚至无法进行正常交流。 因情绪低落出现悲观思维,有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自责自罪,严重时,患者出现罪恶妄想。部分患者出现幻觉或在悲观思维基础上出现自杀念头。 意志活动减退即患者行为缓慢,如生活被动、懒散,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日常生活需要人料理,不想做事,回避社交,严重者不语、不动、拒食。 2、出现什么症状需要考虑去医院就诊? 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抑郁发作时,闷闷不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思维反应迟钝;躁狂发作时,心情愉悦、思维活跃、口若悬河、精力充沛、冲动易怒。 伴有睡眠障碍,抑郁伴发的睡眠障碍使患者入睡困难、早醒,白天感到疲乏;躁狂伴发的睡眠障碍使患者睡眠需求减少,感到精力充沛,工作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抑郁表现持续两周以上或躁狂表现持续一周以上。 职业、社会功能明显受影响,患者不能好好学习、工作,与人交往有困难等。 3、双相情感障碍该如何治疗? 可使用药物调整患者情绪,还可配合一定的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治疗,全方位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药物治疗: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并要严格按医嘱服药,服药期间也要定期去医院复查。 心理治疗:在整个病程中,患者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医生应给予患者及家属全方位、全周期的心理支持与疏导,心理治疗方案包括心理教育干预、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人际与社会和谐治疗等。 物理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适用于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 家属要给予患者支持和配合,如监督服药、观察治疗是否存在副作用、适当调节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等。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