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90943

杨金学

乌镇互联网医院

新生儿疾病、小儿急救、婴幼儿肺炎、儿童哮喘、身材矮小等疾病。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发布了文章

尿布疹

       尿布疹,即是俗称的“红屁股”,是发生在裹尿布或纸尿裤部位的一种皮肤炎性病变,也称为婴儿红臀,表现为臀部与尿布接触区域的皮肤发红、发肿,甚至出现溃烂、溃疡及感染,稍有轻微的外力或摩擦便会引起损伤。 尿布疹的多发阶段?        尿布疹大多发生在半岁到一岁的宝宝身上。由于辅食的添加以及种类的增多,宝宝排出的尿便对臀部皮肤的刺激性增大,尤其是在腹泻或排出的便在尿布中过夜、宝宝或乳妈使用抗生素时。 尿布疹的表现?        表现为臀红、皮肤上有红色斑点状疹子,甚至溃烂,孩子爱哭闹,表现不安、烦躁、睡不踏实。如果宝宝包裏尿布或纸尿裤的地方看上去发红、不舒服,那表明他可能出尿布疹了。不严重的尿布疹只是在很小的一块区域内长一些红点;也有比较严重的,会出现一碰就疼的肿块,并分散到肚子和大腿上。 尿布疹发生的原因        1 包裏部位潮湿        即使是吸收性最强的尿裤也会使一些尿液留在宝宝娇嫩的皮肤上。当宝宝的尿液和粪便中的细菌结合在一起,它们会分解、形成带有刺激性的氨。若宝宝包裹脏尿片的时间太长,会很容易长尿布疹;而对敏感性皮肤的宝宝来说,就算是帮他勤换尿布或纸尿裤,他也可能会长尿布疹的。        2 摩擦或对化学物质敏感        宝宝出尿布疹也可能是因为尿布或纸尿裤摩擦他的皮肤引起的,特别是当宝宝对一次性纸尿裤所用的芳香剂、用于清洗的婴儿专用湿纸巾或清洗棉质尿布的洗涤剂等化学物质格外敏感时。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你给宝宝涂抹的护肤乳液或爽身粉并不适合宝宝娇嫩的皮肤所导致的。医生建议宝宝不用或少用爽身粉涂抹身体特别是臀部部位。        3 新食物的刺激        宝宝开始添加辅食,或尝试一种新食品时,长尿布疹是很普遍的现象。任何新的食物都会使宝宝粪便的成分发生改变,也会增加宝宝的排便。如果你的宝宝是进行母乳喂养的,那他的皮肤甚至还会对你吃的某些东西有所反应。        4 疾病感染        宝宝裹着尿布或纸尿裤的区域温暖而潮湿,适合细菌和霉菌滋生,并导致尿布疹,特别是在宝宝皮肤开裂或有褶皱的部位。        还有,正在进行抗生素治疗的宝宝(或乳妈在进行抗生素治疗的宝宝)有时会发生霉菌感染,因为抗生素在消灭有害细菌的同时,也会清除一些能够抑制霉菌生长的有益菌。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导致腹泻,并促使尿布疹的发生。 尿布疹的护理        1、彻底清洗:每次换尿布时,都要彻底清洗宝宝的尿布区域,包括股沟皱褶处。没有红屁股时仅用温清水清洗即可。        2、保持干爽:每次洗完一定用纱布吸干水分,天冷时可用吹风筒稍微吹吹,等水分吸干后再裏上尿布或纸尿裤。患尿布疹时可使用起隔离作用的护臀膏少量涂抹在红肿部位再包裏。        3、勤换尿布(裤):特别是夏天,更需要勤换,另外把宝宝的尿裤系松些或给他穿稍大一号的纸尿裤,好让空气能够更流通。        4、晒日光浴:天气暖和时,每天十一点前让宝宝光着小屁股在阳光下晒十五到二十分钟,可有效赶走尿布疹。        5、就医治疗:若尿布疹较为严重需要用药时,请在医生确诊下遵医嘱治疗。

发布了文章

正确补维生素AD

       维生素A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在维持机体正常的视觉发育、基因表达、生殖发育、胚胎发育、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A长期缺乏或不足,将会导致儿童视觉功能发育不良、贫血、免疫功能下降、生长发育不良,维生素A缺乏的儿童更易患上感染性疾病。        小编通过整理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发现我国儿童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的患病率在部分地区不降反增,这个结果值得深思。本文就以福建省的数据为例,分析一下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以及补充维生素AD的四大误区。        2002-2003年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针对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维生素A水平大调查,共覆盖9个县市的3200名0-5岁儿童。调查结果显示,全省0-5岁儿童平均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SVAD)患病率为6.28%,可疑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SSVAD)患病率为26.3%。按照年龄段分析,0-6月组的小婴儿缺乏率最高,SVAD患病率为18.8%,SSVAD患病率为52.9%。按照地域分析,厦门地区患病率较低,0-5岁儿童SVAD和SSVAD整体的患病率为13.3%,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对2014-2015年间收治的132例新生儿进行分析,其维生素A缺乏结果令人震惊。结果显示,该院足月儿维生素A缺乏(VAD)患病率为18.4%,SVAD患病率高达57.9%,两者合计76.3%,远远高于2002年报道的18.8%,而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患病率更高。维生素A缺乏的患病率与十年前相比上升明显。        既然维生素A对儿童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为什么有些地区近几年维生素A缺乏或不足的情况较之2000年没有明显的改善呢?分析原因可能与我国在维生素AD的补充上存在很多误区有关: 误区一:向发达国家看齐        很多海外代购产品打着“国外婴幼儿只补维生素D,不补维生素A”的旗号,向国内的家长推荐单纯维生素D药品或保健品,致使很多家长忽视了维生素A的补充,没有及时给新生儿补充维生素A,最终导致了VAD及SVAD患病率的上升。        从全球范围内看维生素A营养状况,各国整体营养水平与经济水平呈现相关性,维生素A营养水平理想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属于中、重度缺乏国家。事实上,国际上很多国家都是将维生素A的补充放在儿童成长计划中的,采取的是定期大剂量的补充法,即每4-6个月补充一次,每次10-20万IU,针对不同月龄,给予不同的剂量。同时强调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议采取小剂量口服法(即每日或每周补充),安全性和依从性更高,是更值得推荐的维生素A补充方法。 误区二:母乳中维生素A含量充足        有些医务工作者和儿童家长认为每天的母乳喂养就可以给婴幼儿补充足量的维生素A,而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还远达不到这一水平。通过对全世界范围内出生15天到3个月的新生儿母乳样品进行分析,维生素A的平均含量为444.0±114.6 ug/L,而中国母乳样本维生素A的平均含量为297 ug/L,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实际国内报告母乳维生素A含量或许更低。由于我国孕妇并没有重视孕期维生素A营养的补充,很多孕妇在孕期就存在维生素A缺乏的情况,继而导致母乳中维生素A含量不足。        2013年版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婴儿维生素A的AI值是按照世界平均值及我国维生素A理想的目标400 ug/L作为基础计算的,0-6个月婴儿按每日母乳量按照750 ml计算,7-12个月婴儿按每日母乳量按照600 ml计算出的结果。而从我国实际的国情出发,婴幼儿从母乳中获取的维生素A很难达到这一理想的目标,这可能是导致我国婴幼儿普遍维生素A缺乏的原因。 误区三:药补不如食补        有些儿童家长认为维生素A食物来源广泛,通过食补就可以摄入足量的维生素A,而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A制剂,这也是导致我国儿童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和不足的原因。        婴幼儿维生素A水平受到母乳血清维生素A水平和日常膳食维生素A水平的双重因素影响。维生素A虽然在一些天然食物中含量相对丰富,如动物肝脏和深色的蔬菜(如胡萝卜、甘薯、菠菜、西兰花),但由于动物的肝脏不是常规的食物,而植物中的胡萝卜素吸收和转化率均较低,且会受到烹饪方法等人为因素影响,因此,仅靠膳食中摄取的维生素A很难达到推荐摄入量,无法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需求。 误区四:每日补充会中毒        膳食营养素的参考摄入量(DRI)是一个相对宽泛的范围,在推荐摄入量(RNI)与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之间都属于有效且绝对安全的摄入范围。很多医务工作者以及广大家长对于维生素A的安全剂量存在疑虑,担心持续每日补充会引起过量或中毒。正是这些误区导致了我国婴幼儿和儿童群体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率居高不下。        《儿科学》教科书中明确的指出了维生素A的中毒剂量为:婴幼儿一次摄入维生素A 30万IU以上即可发生急性中毒;或每天摄入5-10万IU,连续服用超过6个月即可引起慢性中毒。2013年版《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中也明确建议:应每日补充维生素AD制剂,1岁以内推荐剂量为维生素A 1500 IU、维生素D 500 IU;1岁以上推荐剂量为维生素A 2000 IU、维生素D 700 IU,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营养需要。        因此,每天服用维生素AD滴剂是非常安全的,能够有效防止维生素A和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的发生。        除了上面提及的有关维生素AD补充的几大误区,目前存在的市场因素可能也是导致我国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上升的原因。对国药诚信提供的2015年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等6家样本医院的销售数据进行分析,维生素AD制剂与维生素D制剂销售金额比例为1:12,这一结果与福建省招标及政策等因素有关,而近几年来维生素AD制剂在福建省医院处方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婴幼儿维生素A缺乏率的上升。        综上所述,我国儿童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依然较为普遍,不能盲目乐观,应进一步加强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维生素A的日常补充,促进儿童的健康发育。

发布了文章

不是所有药都可温水喝

       有些家长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生病了,家长给孩子用药也及时,药物也对症,可吃了后效果却不明显,最终导致病情加重,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与孩子的服药方法等不对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孩子因其生长发育特点、新陈代谢规律以及脾胃功能等诸多方面都与成人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每一种针对儿童的药物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其中服药的方法和时间尤为重要,还有一些而这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也是很多家长们最容易忽视和出错的。        不是所有的药物都可用温水送服,也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需要兑水服用,您都做对了吗? * 以下药物不宜用温开水送服        1、清热解毒类的中成药        孩子如果患有风热感冒或发热、上火等热毒侵袭之症,此时用凉开水配合清热解毒之中成药,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药物的作用,反之,如果用温开水送服,与中医清热的原则相矛盾,从而影响疗效。        2、维生素类药物        大部分维生素属于水溶性,极不稳定,遇热水很容易被分解、还原和破坏而失去原有的药效。        3、活性菌制剂        像我们临床上常用的妈咪爱、合生元、整肠生等,都含有调理胃肠功能的活性菌,很容易被温开水破坏和杀死,从而起不到任何作用。        4、活性疫苗        像儿童服用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它是一种混合糖丸疫苗,该类疫苗对热非常敏感,低温条件下比较稳定,如果用温开水送服的话,很容易将疫苗病毒杀死,并且规定用凉开水送服半小时后才可以吃热东西,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5、糖浆类药物        孩子最常用到的就是止咳糖浆,像蜜炼川贝枇杷膏、三九止咳糖浆、急支糖浆等,这些糖浆服用后会直接粘附在咽喉部起到最直接的消炎止咳作用,同时对咽喉粘膜形成保护层,减少刺激,从而起到镇咳的作用。如果用温开水送服,很容易稀释药物而无法对咽喉部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6、某些促消化类药物        该类药物很多都含有消化酶,而这种酶遇热很容易凝固变性。 * 有些药物不宜用水兑服        像上面提到的止咳糖浆类药物,要求是直接服用,不需兑水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咽喉部药物的浓度,从而起到更好的疗效。 * 有些药物服用后不宜多喝水        并不是所有药服用时都需要多喝水。有些药物因其特殊的起效方式,服用时不仅不能多喝水,甚至不能喝水,否则会降低药效,失去治疗作用。        像一些治疗胃溃疡的药物,服药之时就不宜多喝水,如果喝水多反而会稀释药物,使覆盖在受损胃黏膜上的药物颗粒减少,保护膜变薄,从而失去治疗作用。        服用止咳药时也不宜多喝水,儿童常用的止咳糖浆,药物较黏稠,服用后药物会黏附在咽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起到消炎止咳作用,如果喝过多的水,会把咽部药物的有效成分冲掉,使局部药物浓度降低,影响药效发挥。

发布了文章

维生素对小孩的影响

问:维生素对孩子生长发育的有什么影响呢? 答:下面的内容会具体介绍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对孩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脂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A         又称视黄醇,起代谢产物参与调节机体组织、细胞的生长;促进神经、上皮组织发育;促进骨骼、牙齿生长;构成视觉细胞内的感光物质,维持暗视觉;通过调节细胞、体液免疫,增强机体免疫力。        2.维生素D         又称胆钙化醇,主要功能是:促进钙、磷的小肠吸收和肾小管重吸收,使钙沉积到骨骼组织,促进骨骼发育;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        3.维生素K         又称凝血醌,帮助合成凝血因子,发挥止血、凝血作用。        4.维生素E        又称生育酚,主要功能是:抗氧化,促进细胞呼吸;促进细胞膜代谢;参与合成血红蛋白。近年来,有关维生素E抗氧化、预防肿瘤发生、促容颜健美、防早衰等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水溶性维生素        B 族维生素在参与体内生物氧化,维持生理功能:参与三大产能营养素代谢等方面,既有明确分工,有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促进神经、智力、体格和体力发育。        1.维生素B1         又称硫胺素,生理功能是:调节糖代谢,维护末梢神经的兴奋传导性;增进食欲,促进对三大产能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促进体内磷脂、肌酸的吸收和利用;促进对神经递质、DNA、RNA等的合成。        2.维生素B2         又称核黄素,生理功能是:促进细胞氧化,防治口腔粘膜溃疡、面部脂溢性皮炎、男孩阴囊发炎等。        3.维生素B6         又称吡哆醇,生理功能是:参与蛋白质、糖和脂代谢,对预防生长迟滞、骨骼肌发育不良等有很大作用。        4.维生素B12         又称钴胺素,维持新陈代谢,尤其对促进青春期生长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红细胞生长、预防营养不良性贫血;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        5.维生素PP         又称尼克酸、烟酸,促进细胞氧化;防止“癞皮病”;提高神经系统灵活性,促进胆固醇氧化。        维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antioxidant)很强,且与体内许多氧化还原酶关系密切,能促进铁的吸收和胶原蛋白(collagen)合成,在促进和保护骨骼、牙齿发育,维持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组织创伤的愈合,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发布了文章

这样小孩加速失钙

       在一些家长防缺钙的意识中,“补”是重要的一环。然而,很多家长却忽视了钙的吸收率和流失量这两个更重要的环节,就可能造成孩子“越补越缺”的情况。或许您不知道,以下这些生活习惯,正在加速您孩子体内钙的流失。 1.吃得太咸        人体内的钙是通过与钠相伴从尿中排出的。因此,如果吃盐多,尿钠就排出多,同时尿钙排出量也会增加,身体内的钙丢失也随之增多。 2.吃肉太多        很多孩子在餐桌上“无肉不欢”,但是吃肉太多不仅会造成脂肪超标,还会导致钙流失。在各类食物中,肉是钙含量最低的一类,猪牛羊肉的钙含量在各类食物中算是最低的。此外,吃肉太多还会导致膳食总蛋白质过剩,进而增加尿钙的大量流失。 3.动得太少        在人体代谢活动中,骨组织的发育需要有一定的力学强度来支撑。当人体的运动量不够时,骨组织会自动降低骨量。但现在,却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不爱运动、不愿出门,能不动就不动。 4.晒得不够        很多孩子每天在家对着电脑,晒太阳的机会渐渐变少。不少家长也是尽量少出门,生怕自己被晒黑。专家表示,晒太阳不够会阻止皮肤合成维生素D,而维生素D的生成和转化,对钙质吸收起到关键作用。 5.吃得太偏        很多家长溺爱孩子,由着孩子想吃什么吃什么,导致有些孩子高蛋白食品摄入不足。低蛋白饮食不仅会导致营养不良,还会影响骨的生长发育和骨量。 6.粗粮太少        在食物中,谷物是富含钙及维生素D的一类;但现在的饮食习惯中,粗粮和谷物渐渐离开了我们的餐桌,快餐食品越来越受追捧。这些都会让钙摄入受到影响。 7.爱喝咖啡        很多孩子喜欢喝咖啡,而且每天喝的量比较多。这也会加速体内钙的流失。有统计表明,每天饮用4杯以上咖啡就会影响钙的吸收;每天消耗300毫克以上的咖啡因,就能加速钙质的流失。 8.碳酸饮料过多        很多孩子最爱碳酸饮料,但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会导致人体骨骼钙的流失。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现,经常大量饮用碳酸饮料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发生骨折的危险是不饮用这种饮料的孩子的3倍,原因可能在于碳酸饮料中所含磷酸成分影响了骨质沉积,从而对骨骼生长产生了副作用。 9.喜烟嗜酒        有些孩子模仿大人养成抽烟喝酒的坏习惯,而烟酒对骨骼的伤害一直没得到重视。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吸烟会影响骨峰的形成,导致骨密度降低;过量饮酒会使肝功能受损,从而使维生素D的代谢受到影响,不利于骨骼的新陈代谢。

发布了文章

小孩中耳炎

孩子为什么容易患上急性中耳炎?        小儿的咽鼓管较短,宽而直,呈水平位置,外加小儿的自身抵抗力较差,极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导致鼻腔分泌物增多或者吐奶、咳嗽或擤鼻用力过大导致咽鼓管粘膜充血肿胀,纤毛运动障碍,细菌很容易到达中耳,引发急性中耳炎;        在不洁的水中游泳、跳水,不恰当的鼻腔冲洗等致病菌也会循着咽鼓管侵犯中耳;        另外,如果挖耳不当,不小心将外耳道粘膜或鼓膜破坏后,引发细菌感染,也可能会蔓延到中耳腔,从而引发中耳炎。 一旦确诊患上急性中耳炎,需要:        1、如无脓性分泌物:        全身应用足量的抗菌素控制感染。        患耳向上,滴入左氧氟沙星滴耳液3滴左右,按压耳屏数次,让药物充分进入中耳腔,保持约十分钟(耳浴),一日三次。        鼻部使用含麻黄碱的滴鼻剂或者鼻用激素减轻鼻咽粘膜肿胀。本身有鼻炎或鼻窦炎病史的,更应加强治疗。        合并有分泌性中耳炎的,还需加上抗过敏药物及小儿吉诺通或者沐舒坦口服液之类的促排剂。        及时复诊,避免并发症。        生活护理:洗澡、洗头时污水勿进入耳内;患儿喝奶的话尽量避免平卧位;对于较小的患儿可以由家长帮助吸除鼻腔中的粘液,以保证鼻腔通畅;禁止感冒期间游泳、潜水,禁止乘高速电梯、飞机等;禁止用力擤鼻动作。        预防:可以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        2、如果患儿有较明显的脓性分泌物:        需采脓液送细菌培养及药敏,以及时找到合适的抗菌药物,同时需要再滴耳液使用前,每次加用3%双氧水尽可能将脓液洗去。

发布了文章

小孩“上火"

什么是“上火”?        所谓的“上火”,主要指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而过重负担,以及由于体内消化酶不足造成食物代谢不完全,体内存在一些没有分解完全的代谢物质(许多人俗称其为毒素、垃圾)未能及时排出体外而产生的现象。        宝宝“上火”通常表现一种或者伴随几种现象:如颜面潮红、嗓子干、咽部疼痛、大便干结酸臭、数日不解大便、小便黄而少、腹胀不适、口气酸馊、牙龈红肿、饮食减少或不思饮食、烦躁、眼屎增多,小婴儿还可能出现面部频繁湿疹、吐奶、哭闹,睡不安稳等状况。 为什么宝宝容易“上火”?        宝宝“上火”,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父母们也不要太过于担心,要找出宝宝上火的原因。宝宝出现“上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5种:        1.奶粉被污染变质        奶粉是一种极容易受污染变质的食物,比如奶粉开盖后储存不恰当,或者冲调后没有及时喝掉,就会导致部分污染物进入奶粉,当宝宝饮用了这些含有污染物质的奶粉后,这些污染物就会进入到宝宝体内,从而产生某些反应,出现类似“上火”的症状,而这主要是由于细菌(或者病毒)在体内产生了轻度的感染。        2.奶粉冲调方式不对        奶粉冲调方式不对,会影响奶质,也可能会引起宝宝“上火”。冲奶粉前,一定要看清楚奶粉包装上的冲调说明,按照标注的水温(一般是40°C左右)、冲调比例进行冲调。冲调顺序是先取标注量的温水,然后将奶粉倒入温水中,晃动奶瓶让奶粉充分溶解。        3.宝宝免疫反应推迟        由于宝宝自身免疫力不足,而目前多数家庭给宝宝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卫生的环境,从而导致外界对机体的免疫刺激越来越小,宝宝免疫反应会推迟,从而“累积”起来就会出现类似“上火”的症状。        4.喂养不当        奶粉含有优质蛋白并富含多种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婴幼儿配方奶粉根据宝宝不同的年龄段设置了营养物质的成分配比有差别,家长在购买时,一定严格按照宝宝成长阶段购买,并严格遵循奶粉的冲调配比。如果喂养鲜奶的话,更应该遵循稀释原则了。        5.转奶时的应激反应        我们还发现,不少宝宝出现“上火”是伴随在转奶粉时出现的应激现象,即存在短暂的不适应,因此家长在给宝宝转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科学转奶,并在转奶期给宝宝补充大量的水分,以应对转奶出现的不适。 宝宝“上火”别乱用去火产品        宝宝“上火”了,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吃点去火的东西。宝宝“上火”了,首先找到原因,然后对症处理,如果盲目吃“去火”产品,不但没好处,还会对孩子胃肠道造成额外负担。        宝宝出现“上火”症状时,家长可适当为其增加辅食,比如将菠菜、卷心菜、青菜、荠菜等切碎,放入米粥内同煮,做成菜粥给宝宝吃,也可把这些食材做成匀浆膳(流质营养糊)。蔬菜中所含的大量纤维素等食物残渣,可以促进肠蠕动,达到通便的目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

发布了文章

秋季防止气象病

       气象病就是因为气候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疾病。尽管金秋季节使人感到舒适惬意,但是由于秋季天气变化较大,容易发生与气象相关的疾病。如气象过敏症、口角炎、关节……因此,大家要谨防气象病哦! 1、温差过大导致“气象过敏症”        与夏季相比,秋季的气温与湿度有所降低,气压有所升高,这势必影响人体细胞的摄氧量。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抑郁、失眠、头痛等气象过敏症就是生理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反应。 2、天气剧变引发牙病        天气剧烈变化时会引发牙痛。据分析,当冷风过境及在冷气团控制下,牙周炎也容易发作。牙髓炎发作也多在寒冷的天气。冷锋天气也容易发生牙出血。 3、气候干燥引发口角炎        冷干的气候常使孩子口唇、口角周围皮肤黏膜干裂,周围的病菌乘虚而入造成感染,引起口角炎。气候干燥易使孩子经常用舌头去舔,更容易使孩子口角干裂。 4、气压变化诱发溃疡病        溃疡病与气象关系的分析报告不少,但有这种疾病的好发季节并不一致,有秋季,也有春、冬季。通常,当有锋面经过时,即天气发生明显变化之时,溃疡病症状会加重。 5、天气变化诱发关节痛        当日变温在3℃以上,日气压变化在10百帕以上,日相对湿度变化大于10%,关节痛病人就会多起来。每年的10~11月,是关节痛的多发季节。 如何预防?        1、注意饮食,多吃润燥食品。        2、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3、改善家居环境,多开窗通风。        4、避免过敏源。如戴口罩,远离宠物等。 涨知识 科普气象病        气象病是由天气或气候原因造成的疾病的统称,即由于气温、空气湿度、气压返厂,紫外线过多或不足等,引起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失调或造成身体直接受损,如中暑、冻疮、哮喘、高山病、雪盲、闭汗等均属气象病。还有关节炎、肺结核、百日咳、白喉、寒热等都与气象条件变化关系极大。有些病与季节有关,如慢性气管炎、肺炎、心肌梗塞、脑炎、痢疾等,所以这些病又称季节病。

发布了文章

孩子蛀牙

蛀牙认识误区: 误区一、虫牙是虫子咬        关于“虫牙”的说法,在我国民间流传很久,我国宋代杨士瀛已指出:“牙齿被腐臭之气淹溃日久便生虫,将牙齿腐蚀成孔。”那么,能够说牙齿真是被“虫子”咬坏的吗?        来口腔科看病的人,常诉说嘴里的“虫牙”痛了。        应该认为牙齿的损害,不是“虫子”造成的,而是其它因素所致。人类对龋齿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了提高。外国学者首先在1819年指出:龋病是由于食物发酵产酸引起的化学性疾病,这种学说后来得到了证实。        1847年又一外国学者从牙洞中取材,观察到了丝状微生物,提出牙齿龋坏新的学说即细菌学观点。他认为这些丝状物(细菌)首先破坏了牙釉质,以后破坏牙本质,因此可以认为,牙齿不是被虫子咬破的,而是由于细茵(丝状物)隘着在牙面上,形成牙茵斑,使牙釉质和牙本质脱钙,逐渐形成了龋洞。        国外学者使用口腔细菌在动物牙齿上制成龋坏病变,已证实口腔细菌是可以导致牙齿龋坏的。这样看来,我国民间有关“虫牙”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缺乏科学依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认识各种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定会纠正传统的“虫牙”的说法。如果各种宣传工具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虫牙”的不正确说法定会很快得到纠正。 误区二、儿童的乳牙终归要换成新牙,蛀掉了没关系。        专家解答:错。乳牙要引导新牙正确发育,一旦蛀牙形成,牙齿生长不健康,旁边的牙齿就会倾斜过来,造成后来发育的新牙排列不齐。而且儿童蛀牙,容易引起牙根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一牙害终身”!        对于已经形成的蛀牙,一定要立刻带宝宝去看牙医,让牙医及时采取措施,填补龋洞,防止其继续恶化。千万不能有等一等,算了吧的观念。“牙疼不是病”的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会耽误治疗,造成蛀牙恶化,牙齿坏死,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更多的蛀牙产生。真要是到了疼得实在受不了的阶段,有时就连牙医也帮不上你,那真是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预防宝宝蛀牙        1、由于小儿缺乏自制力,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没有哪个宝宝愿意刷牙漱口。宝宝2岁后,就可以教宝宝自己动手刷牙漱口,尽管做不好,也要鼓励宝宝做。如果妈妈总是认为宝宝这也不会,那也做不好,宝宝就没有锻炼的机会了。妈妈要知道,宝宝有很大潜力,只要妈妈肯放手,宝宝很快就会掌握的。饭后漱口,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一定要让宝宝刷牙。        2、限制孩子对糖和零食的需求,给孩子搭配合理的饮食。控制孩子吃甜食的量,不过多吃糖。每天吃糖果的次数,应控制在1-2次。        3、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做口腔检查。 误区三、只有吃糖才会引起龋齿        事实上,有些含糖食物并不一定是甜的,比如土豆、面粉等食物虽然不是甜的,但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这些食物分解慢,在孩子口腔内停留时间长,也容易形成龋齿。

发布了文章

如何发现小孩生病

       如何发现宝宝生病了呢?小儿刚开始生病的时候并不一定会有明显的症状,作为家长就要及时发现哪些异状说明孩子有可能生病了。今天,就来为大家总结了5种生病的预兆,快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精神不振:        一般而言,健康的新生宝宝都有以下反应:不时常哭闹,双眼灵活且有神并且对周遭的各种刺激能很快做出反应,如果旁人对他表示微笑逗玩,或有突如其来的声响,他都会有所反应。然而,如果宝宝生病了,首先就会表现为精神不振,对周遭的情况反应力迟钝,同时伴有两眼无神、精神不佳等症状。 哭闹出汗:        有时宝宝不舒服了,但因不会说话表达,导致爸爸妈妈很难及时发现宝宝的病状。但只要爸爸妈妈够细心,就会发现宝宝除了精神不佳外,哭是宝宝唯一的表达方式,宝宝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或不舒服,身体不适时会比平时容易哭闹出汗。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细心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及早发现病情。 食欲不佳:        每个宝宝的身体状况不一样,因而食量也各不相同。妈妈对于自己宝宝的食量和饮食习惯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宝宝吃奶次数比平时减少,且奶量有明显下降,甚至不愿意吃奶,并伴有恶心、呕吐或吸吮无力等症状,这些信号表示:宝宝可能生病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生宝宝在出生后的最初半年体重增长非常快,半岁内的宝宝,平均每个月增长700克。如果宝宝的体重不增加或下降,或者体重增加不达标,就有可能是喂养不当或患了胃肠道疾病。 睡不安稳:        宝宝一般入睡较快,特别是新生儿,大多睡得安稳,睡姿自然,呼吸均匀。如睡前烦躁不安,睡眠中踢被子,或睡醒后颜面发红、呼吸急促,常是发热反应;睡眠中惊醒啼器,睡醒后大汗淋漓,平时易激怒,对环境兴趣减弱,建议爸爸妈妈还是带宝宝去医院做个检查比较好。 呼吸改变:        宝宝呼吸系统处于发育阶段,患病易引起呼吸异常。若呼吸变粗、频率增加或时快时慢,面部发红可能是发热;张口呼吸或常做深呼吸动作是鼻子不通气的表现;呼吸急促,每分钟超过40-50次,鼻翼扇动,口唇周围青紫,可能是患了肺炎、呼吸窘迫症等病,不可掉以轻心。有时宝宝呼吸急促,不能平卧,身体发热,咳嗽频繁等症状,还是及时就医为宜。

发布了文章

酸奶的好处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本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经常喝酸奶可降低儿童患蛀牙的风险。与每周吃酸奶不到一次的孩子相比,每周吃至少4次酸奶的三岁儿童可降低患蛀牙风险达22%。        根据上面那份在《牙科杂志》发表的研究信息,研究人员开始分析了之前有关奶制品可预防儿童蛀牙的说法。他们发现,虽然黄油、奶酪和牛奶似乎并没有明显效果,但多喝酸奶的确对儿童的牙齿有保护效应,能更好的让孩子的牙齿坚固。        小编说到这里家长都了解了吧,喝酸奶对孩子牙齿是有益处的,您可以适当给自己的孩子喝些酸奶。        除了能帮助孩子预防蛀牙,酸奶还有以下好处:        1、酸奶营养素、能量密度均较高。含有营养素多达20余种,特别是一杯酸奶(150毫升)可以提供婴幼儿30%的能量和钙质以及10%左右的蛋白质。也就是说,如果孩子(1-3岁)每天喝150毫升酸奶,就等于满足了他全天生长发育需要的1/3的能量和钙质。酸奶和人奶很相似,容易消化,特别适合于消化系统不成熟的婴幼儿。        2、酸奶能预防腹泻。腹泻是孩子常见的疾病,酸奶中含充足的乳酸菌,并且有适宜的酸度,常饮酸奶可以有效抑制有害菌的产生,提高免疫能力。因而能够预防腹泻或缩短慢性腹泻持续的时间,减少急性腹泻的发病率。有学者认为,每天饮用0.5-0.75千克的酸奶,可以治疗腹泻。酸奶治疗腹泻要比抗生素更好,因为饮用酸奶可以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酸奶能提高抗生素对致病菌的敏感性,因此非常有益于孩子的健康。        3、酸奶能促进脑发育。酸奶中含半乳糖,半乳糖是构成脑、神经系统中脑苷脂类的成分,与婴儿出生后脑的迅速成长有密切关系。两岁之前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保证充足的能量和半乳糖供应,对促进孩子生长发育有良好作用。

发布了文章

小孩肺炎不可忽视

       肺炎是儿童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尽管现代医学非常发达,它仍是致儿童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        儿童由于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呼吸道局部的免疫能力也明显弱于成人,因此对成人来说微不足道的上呼吸道感染也很容易引发儿童肺炎,而儿童肺炎未得到有效治疗,可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脓胸、肺大疱,还可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因此,儿童肺炎相较与成人变化快,更危险,治疗需要更积极些。下面就让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科专家带我们了解一下儿童肺炎。        引发肺炎的病因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和其他病原体。临床上普通轻症的肺炎大部分是由病毒、细菌引起的,但绝大多数重症肺炎是由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合并细菌感染所引起的,需要抗生素治疗。        肺炎治疗的原则理论上是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药物        1、细菌性肺炎:多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严重耐药的用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等。        2、病毒性肺炎:目前没有理想的抗病毒药物,一般是选用中成药制剂、阿糖腺苷、干扰素等。        3、肺炎支原体肺炎:应首选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4、真菌性肺炎:用两性霉素、伏立康唑、氟康唑等。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治疗肺炎        虽然理论上是分病原体治疗,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需要临床经验指导用药。肺炎的治疗需要一个巩固阶段,千万不要急于出院而过早停药。至少治足一个疗程,哪怕输液两天后症状都消失了,也要坚持输液输够一个疗程。最好住院治疗,防止耐药产生,门诊输液对小孩不利,因为肺炎治疗疗程是根据病情好转的情况疗效来决定的,并非一成不变的,不是说打了一周不管好没好都得停药,如果没好,还得继续用药,原则上是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后3天,这是因为虽然表面上看已经没有症状了,但肺内的细菌并没有完全消灭干净,如果不继续治疗,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很多家长由于顾虑药物的副作用,往往孩子一有好转就急着停药,结果停了几天又开始加重了,又得重新开始治疗,不但增加了孩子的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而且更容易引起细菌耐药。 出院后是否需要药物巩固        肺炎好转出院是否需要药物巩固治疗是依照出院当时的情况而定的,如果出院时已经完成了疗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2~3天,可以不带药回家巩固,如果出院时并未达到疗程,还有轻微症状,要带药回家巩固。

发布了文章

小孩睡颠倒的危害

       人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水平受遗传、营养、锻炼、心理、睡眠等诸多因素影响,宝宝生长激素水平的多少直接影响宝宝的身高。而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其自身特定的规律,一般晚上22点到凌晨1点为分泌高峰。如果睡得太晚,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宝宝来说,很可能影响身高,但我们经常可以碰到有些孩子总是白天睡得多,一到晚上就来精神了。这让父母非常头痛,孩子日夜颠倒不仅让家长休息不好,第二天精神不济,而且还影响孩子的生长。        面对这样的宝宝,首先父母不要急,要想办法尽量延长宝宝在白天兴奋的时间,培养宝宝良好的睡眠规律。妈妈尽力不要让孩子在下午五六点以后睡觉,当宝宝午觉醒来时一定要多逗她多玩一会儿。白天的时候,房间内一定要保持明亮的光线和声音,也可以放一些轻柔的音乐,就可以减少宝宝在白天的睡眠时间。同时要注意每次睡觉前都要给宝宝一个固定的睡眠暗示,也就是说每次睡觉前都要做固定的事情,做完后才让宝宝睡觉。比如给宝宝洗个热水澡,然后给他喂奶、混尿布。每天坚持,实际上就是在暗示:宝宝该睡觉了;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习惯,睡眠白天黑夜颠倒的事情自然就解决了。

发布了文章

如何给婴儿洗澡

       给婴儿洗澡要记住,动作一定要轻柔,室温、水温都要适中,先洗脸再洗头,然后洗全身,洗完后马上擦干净穿好衣服,以免感冒。这样宝宝既能变得干干净净,也能够享受到洗澡的乐趣。 那如何给婴儿洗澡?具体洗澡步骤如下:        第一步:爸妈先清洗自己的双手,然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地擦洗婴儿的眼部,从眼角内侧向外侧轻轻擦洗;然后再擦洗脸(不要搓柔);接着再清洗一下耳朵,最后用轻轻擦一下鼻孔,只清洗你看得到的地方,而不要试着去擦里面。        第二步:左右手协调,托住宝宝身体。给宝宝洗澡先从头部开始,先洗脸再洗头,然后洗全身。洗澡的时候,用左臂夹住宝宝的身体并托稳宝宝头部,使宝宝觉得安全舒适,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将宝宝耳朵向内盖住,防止水流入宝宝耳朵。        第三步:给婴儿脱掉衣服,然后再轻轻地把婴儿放入已经调好的洗澡水中。        第四步:为女婴清洗时,绝不要分开女婴的阴唇去清洗里面,否则会妨碍可杀灭细菌的黏液流出,应由前往后清洗。这样可预防来自肛门的细菌蔓延至阴道引起感染。        为男婴清洗时,绝不要把男婴的包皮往上推以清洗里面,这样会撕伤或损伤包皮。        第五步:冲洗完毕,将婴儿从水中抱出,马上给他披上干燥而柔软的浴巾,轻轻而细致地将水擦干,特别要注意有皱褶的地方,如耳朵、颈部、腋窝、肚脐、外生殖器、脚指间等。        第六步:擦干后,并给婴儿穿上事先准备好的干净衣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给7天以内的新生宝宝洗澡的话,因为脐带残端还没有脱落,因此洗澡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不要触碰到。洗澡弄湿了,不用担心,只需用干净棉签擦干,涂上医用碘伏即可。 婴儿洗澡水温        给婴儿洗澡前,爸爸妈妈一定要将准备工作做好,比如准备好要穿的衣服、大毛巾、尿片、冷水、热水、洗澡玩具、水温计等,其中调好洗澡水的水温是不容忽视的。婴儿洗澡水温应该控制在38℃~40℃,爸妈们可以用手肘或者是腕部来试水温,还可以使用专业的温度计来测量水温。洗澡时的室温最好在24℃~30℃,冬季给婴儿洗澡,一定要注意防止婴儿感冒。 婴儿洗澡注意事项        1、要依据气温变化及具体情况巧做安排。        冬季隔日洗1次,一般选在中午温度较高时给宝宝洗澡。夏季出汗多,每天可以洗1次。春秋季节,气温较适宜,可每天洗1次。        2、动作要快要轻柔。        爸妈在给孩子洗澡时,动作既要快,又要轻柔,洗澡的小毛巾要柔软,也可以用消毒纱布,避免损伤皮肤。每次洗澡不能超过10分钟。        3、最好使用婴儿专用肥皂。        肥皂应应以油性较大而碱性小、刺激性小的婴儿专用皂为好。不必每次洗澡皆用肥皂,特别在夏天出汗多时,用清水冲去汗水即可。        4、防止宝宝受凉。        给婴儿洗澡时一定要时刻留意水温,防止水温过低而导致宝宝受凉。同时,洗澡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水和肥皂泡沫进入宝宝的耳、鼻、眼。        5、洗澡时间安排。        洗澡的时间最好选在两次喂奶之间,这样宝宝的兴致最高。而如果宝宝还处于新生儿阶段,那么白天给他洗澡会更容易些。 新生婴儿何时才能洗澡        宝宝出生后,如果他的生活能力良好,体温达到36℃就可以洗澡了。给新生儿洗澡时要注意特别护理脐带部位。        1、胎儿在宫腔里就有习水性的特点,所以胎儿出生后在适当的时侯就可以开始洗澡。        2、洗澡不但能清洁皮肤,而且还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生长发育。        3、如果新生儿生活能力良好,当体温恢复到36℃以上时就可以洗澡。        4、在脐带没有脱落前既可采取盆浴,又可用干洗法。        盆浴:即把宝宝放到浴盆中洗澡。虽脐带还没脱落,但是只要洗澡时特别小心,不要触碰到,弄湿了,轻柔擦干肚脐周边,用棉签涂上碘伏即可。        干洗法:即在出生后用软纱布蘸温开水将头皮、耳后、面部、颈部、腋下及其他皮褶处血迹轻轻拭去。 婴儿洗澡后的护理        给婴儿洗澡好处多多,但是洗完澡后,妈妈不要忘了给宝宝做好护理。除了给宝宝颈下、腋下、肘弯等部位的皮肤涂抹护肤品。在脐带脱落前,洗澡时一定要特别小心,洗澡后用碘伏清理根部直至脱落。        1、皮肤护理        在皮肤皱褶处、颈下、腋下、肘弯、腹股沟处涂润肤露或润肤油,在干燥的冬季可全身涂抹,有湿疹的宝宝在湿疹部位涂抹湿疹膏,然后给宝宝穿上衣服,防止着凉。        2、眼睛护理        可以用手轻轻地在宝宝的眼眶周围做按摩,有利于眼部肌肉的发育及泪囊管的通畅;如果宝宝平时眼屎比较多,可请医生开些眼药水,洗完澡后给宝宝点上一滴,防止眼结膜发炎。        3、耳、鼻、口护理        洗浴过程中严禁水流进宝宝的耳、鼻、口。检查耳孔有无分泌物,若有则轻轻用棉签清除,并请耳科医生做详细检查。鼻孔中若有鼻痂影响呼吸或吃奶时,可用棉签蘸温开水,轻轻擦拭,待干痂变软后,轻轻按摩鼻翼两侧,鼻痂会自动排出。        4、脐部护理        新生儿脐带7~10天会自然脱落。脱落前,要将脐带残端提起,用碘伏清理根部。脐带脱落后,会有少许黏液或血迹,也用碘伏涂抹消毒,直到干燥为止。脐带如处理不当,易引起脐炎。 婴儿洗澡小游戏        不少宝宝喜爱玩水,所以在给宝宝洗澡的时候可以准备一些小游戏以及一些小玩具。既能让宝宝认识身体部位,培养宝宝爱洗澡的习惯,还能增进感情。        准备:玩具小橡皮鸭或其他动物,浴盆,字卡“头发”“脸蛋”“胳膊”“腿”。        步骤:        1、妈妈将宝宝放在浴盆里,告诉宝宝:“宝宝,来和小鸭子一起洗澡了。”        2、妈妈从宝宝头上开始洗起,同时配合儿歌:“小宝宝来洗澡,洗头发(搓宝宝头发),洗脸蛋(擦洗脸蛋),洗胳膊(搓洗宝宝胳膊),洗肚皮(洗宝宝肚皮),洗小腿(搓洗宝宝双腿),最后洗洗小脚丫。”        3、妈妈也可与宝宝玩游戏:“小孩小孩真爱玩:摸摸这儿,摸摸那儿,摸摸你的小脸蛋儿、肚皮、腿。”巩固宝宝对身体部位的认识。        4、识字:头发、脸蛋、胳膊、腿。 婴儿洗澡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由于婴儿还很小,而且喜欢乱动没有危险意识,所以给婴儿洗澡,需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绝不要把婴儿留在澡盆里,即使只是转个身的工夫,他也可能滑倒在水里溺毙。        2、不要让婴儿自己站在水里。如果孩子开始跳上跳下,妈妈一定要坚决让他安静地坐下,没有妈妈的扶助他很容易摔倒。用毛巾将热水龙头盖住,否则他会烫伤。婴儿在水里的时候不要往里面加热水以免烫伤。        3、不要试图看他能否自己坐着。他很容易摔倒。婴儿还在澡盆里的时候不要拨塞子。水流走了,还有那种声音都会让他感到害怕。        4、如果爸妈白天上班,那就尽量好好利用洗澡的时间,这可能是和孩子一起玩耍、放松的大好时机。抱孩子出澡盆时,大人要将背部挺直,让重力落到臀部上。

发布了文章

小儿过敏性鼻炎

       近年来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有明显升高,典型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前来就诊的儿童过敏性鼻炎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可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非常重要。 误区一:当感冒治        儿童由于发育不够完全,抵抗力差等原因,在天气寒冷、气候干燥的季节极易被诸多疾病袭击,而过敏性鼻炎更是多发疾病。很多父母对过敏性鼻炎认识不够,当孩子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时就简单的认为仅仅是感冒所致,因此随便给孩子买些感冒药来缓解症状。        由于疾病的表现与感冒有些相似,部分首次发病的患者,往往是较长时间服用了大量感冒药物,未见缓解而就诊的。        专家指出,只有对过敏性鼻炎多一些认识才能保证在第一时间对孩子进行治疗。大部分家长在孩子有了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时都是采取保守治疗,但是几经下来,这些症状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 误区二:扛着扛着自然会好        认为鼻炎发作后可以不予理睬,先扛着,等一段时间抵抗力上来了,病就自然好了。这样的想法在年轻人群中较常见,临床上,这些人的病情往往比一般的患者要重,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及时用药控制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使得病情不断加重,同时合并了其他的疾病,如鼻窦炎等。        众所周知,感冒多是由于我们机体免疫力低下所致,对于较轻的感冒,即使我们不用药物治疗,经过10天左右,当我们的免疫机能恢复时,病情也会自然缓解。        但是对于过敏性鼻炎,正好相反。患有过敏性鼻炎的人,免疫状态往往处于亢进状态,所以当病情发作时,如果不能及时使用抗过敏药物对症状进行控制,而盲目硬扛,病情非但不会好转,反而会加重,甚至引发出相关的合并症,从而使得病情更加复杂。 误区三:扛着不治影响不大        过敏性鼻炎病人中哮喘的比例也可高达50%,如果没有规范治疗,有大约1/3的患者在若干年后发展为哮喘,哮喘患者的鼻部疾病发作,会诱发加重哮喘的发作。        对于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在发病早期如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则更可避免哮喘的出现。因此Grossman早1997年就提出了鼻部疾病同哮喘之间的“一个气道、一个疾病”的观点,而两类疾病要共同管理治疗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耳鼻喉科和呼吸科医生所接受。        扛着不治极易引发咽喉炎症、鼻窦炎、鼻息肉五官的并发症,儿童正处于成长阶段,若患有鼻炎,五官易变形,不利于身体发展。学龄期患鼻炎,鼻腔不适会影响睡眠和饮食,对记忆力合学习专注力会有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所以儿童期一定要重视鼻部疾病的治疗,千万不要忽视鼻子的健康。 过敏性鼻炎能不能治好?        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的根治过敏性鼻炎方法,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往往是采取多种途径预防复发或缓解鼻部不适症状;尽量找出过敏原,了解自己宝宝对哪些过敏原敏感,尽量避免明确或可疑的过敏原是最有效的预防发作的治疗方法。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手术虽然很多,如微波、激光等,但是效果均不好,对鼻腔粘膜组织造成很大的创伤,给孩子造成痛苦和伤害。孩子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鼻腔发育仍未完全,细胞组织的承受创伤能力远不如成年人,因此,面对儿童过敏性鼻炎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必须慎之又慎。        建议家长多咨询相关专家,制定适合孩子的个体化方案,既可有效预防复发,又可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 儿童过敏性鼻炎注意事项        房间内要有一定的湿度、温度(不要太热),空气要流通。        避免小儿接触过敏原。        按时用药、上药。        有过敏性鼻炎的孩子往往比较烦躁,鼻子堵得厉害,所以老张着嘴,嘴干,所以要多喝水。        儿童过敏性鼻炎,家长要特别留心孩子的饮食,要尽量避免给孩子食用含有大量异体蛋白、有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鱼、海虾、鸡蛋等食物,饮食过于油腻,少喝含糖饮料。        为预防儿童过敏性鼻炎,家长要让孩子多锻炼身体,加强体质,增强抵抗力,避免灰尘及有害气体的长期刺激,积极防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家长还可以指导孩子从夏天开始用冷水洗脸,使皮肤经常受天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以保持鼻腔呼吸道通畅;        还可指导孩子做鼻保健操,其方法是:用两物拇指侧缘,在鼻背两侧作上下交替摩擦皮肤,每次擦至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觉为止。

发布了文章

小儿发热原因

1.上呼吸道感染        最常见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常影响咽部,造成进食水困难。        (上呼吸道感染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包括普通感冒,常见的也就是普通的感冒为主,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着凉、劳累、淋雨等情况下,特别容易发病)        高热时药物退热过程会通过皮肤丢失水分,造成人体不显性失水增加。1-2天后,若进水有限,就有可能出现体内轻度缺水状况,因此出现退热困难,不是疾病加重的表现。        发烧时,一定鼓励孩子少量多次喝水或奶。 2.耳鼻喉发炎        耳鼻喉的问题通常会有发炎现象,所以会有红肿的产生,是一种病毒感染。症状多变,常见的有发烧、咳嗽、流鼻水、喉咙红肿(宝宝通常不愿意进食)等。医师会给予“症状治疗”药物,加上多休息与多喝水,通常3~5天就可以痊愈。 3.穿太多、发牙热、夏季热        这类原因所引起的发烧通常是短暂而无危险,但确是许多家长容易疏忽的。        只要宝宝活动力和精神状况均佳,食欲也不错,宝宝身体有发热现象,可能只是穿得太多或室内温度太高了,只要及时给宝宝增减衣物或者改善室内状况,通常就不会再有过热的问题了。 4.打预防针        因施打疫苗而有轻微发烧的宝宝很多,但会引起较明显发烧的通常是在注射“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的疫苗后。        若有身体不适或感冒则不适合带宝宝去打疫苗,以免症状混淆(72小时内是注射预防针发烧的观察期,超过就不是因为疫苗而引起的发烧了,需要另外做判断) 5.积食发烧        主要表现为腹胀、大便干燥、酸臭、口气大等。        调理方法:停止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饮食要清淡(自己可以通过物理降温和食疗法解决,当然如果发烧严重或自己没把握就一定要去看医生) 6.尿道感染        1岁以下男女宝宝是好发年龄。女宝宝通常是大便、尿片污染;男宝宝则是膀胱输尿管回流所致。        除了容易发烧至38.5℃以上外,外观不易察觉。其次则是厌食、哭闹不安、延迟性黄疸、发绀、呕吐、腹泻、生长发育不良、贫血等(因属细菌感染,所以就医通常给予抗生素的药物治疗)        如果宝宝得了尿道感染,家长要让宝宝多喝水,且不要有憋尿的习惯;不要让宝宝穿太紧的裤子,尽量不要洗泡泡澡;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也可以降低泌尿道感染的机会。 温馨提示:        1)常见的发热和咳嗽,绝大多数都是病毒感染所致,抗生素只针对严重细菌感染,不要将抗生素认成治疗发热、咳嗽的良药;        2)如果能够避免高热惊厥,发热不会烧坏大脑,更不可能烧出肺炎;        3)如何算是发烧:           a.腋下温度在37.5到38.4摄氏度之间就是低烧,如果超过38.5度就可认为是高烧;           b.婴儿的正常口腔温度在36.4度到37.2度之间,超出此温度区间就可视为发热        4)关于降温:        低烧不严重的状况下,可以使用冰袋、温水擦拭、减少衣物、室内空气流通、清淡食疗等方法。确定发烧的原因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当然一旦遇到宝宝发烧也不要慌乱,高烧建议简单的物理降温后及时就医哦。

发布了文章

小孩秋季常见病

       秋季是宝宝各种疾病的多发期,妈妈们开始为保护宝宝健康大忙特忙。面对秋季常见疾病对宝宝的威胁,怎样才能使宝宝远离秋季常见病的伤害呢?秋季早晚气温变化剧烈,宝宝患病几率大幅上升,每位新妈妈都要加强宝宝日常疾病的防治知识,使我们的宝宝早日远离常见病的伤害。 1、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顾名思义就是最容易在秋天发生的腹泻。宝宝在入秋以后腹泻发病率开始频繁,因此,爸爸妈妈可不能有任何松懈。        妈妈职责        宝宝发生腹泻之后,不能立刻喂抗菌素消炎,因为对于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秋季腹泻而言,服用抗菌素不但丝毫没有效果,更可能造成宝宝肠道菌群紊乱,引发更严重的腹泻。所以,在宝宝刚开始腹泻这段时间,不用着急,只需做好宝宝的日常饮食喂养和口服补液的工作,通常都不会发生太大问题。母乳喂养的宝宝仍可以喂母乳;非母乳喂养的宝宝,一般可食用去乳糖类奶粉,或1/2稀释的牛奶;已添加辅食的宝宝可进食稀粥或面片等易消化食物。在补充营养的同时,口服补液(盐水)的应该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妈妈一定要做到有耐心,每6~8分钟一次,用汤匙喂10毫升~20毫升,帮助宝宝缓解脱水的痛苦。        就医指征        当宝宝出现口唇干燥、面色发灰、尿量减少及皮肤失去弹性等现象时,应立即送医院诊治。一旦宝宝对口服补液抗拒,或腹泻程度加重,也应立即带宝宝去医院接受治疗。 2、气管炎        支气管炎通常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了病毒所致。秋季天气多变容易引起宝宝支气管感染。        妈妈职责        妈妈们在宝宝出现气管炎症状时不要过分的担心,需要为宝宝做好护理工作。        1.保证宝宝充分的休息,宝宝年龄越小,需要的休息时间也就越长,待宝宝症状消失后才能恢复活动能力。        2.调节宝宝饮食,刺激性食物会加重宝宝气管炎症状。应该为宝宝多提供一些清淡的食物。        3.妈妈们需要保持室内环境的安静、空气的清新。妈妈们要经常打开门窗,增强室内空气的流动;保持室内一定湿度、温度,居室内不能过湿或过于干燥;要经常为室内进行消毒,严防室内污染,严禁在室内吸烟。        就医指征        如果发现宝宝出现易疲倦症状,体温发热过高,出现持续性咳嗽,喘憋现象明显等情况时,应及时送到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3、哮喘        秋季是过敏性哮喘的好发时期,通常是过敏原通过内因而发病,这是一种严重危害宝宝健康的常见病,它不仅给宝宝带来许多痛苦,而且频繁发作后,会影响到宝宝的肺功能,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妈妈职责        要避免宝宝与过敏原的接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不使用羽绒衣被,避免灰尘飞扬。避免使宝宝疲劳过度,淋雨受凉或精神方面的刺激。鼓励宝宝适当户外活动,通过锻炼增强体质,以达到预防哮喘的效果。        就医指征        如果一旦发生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请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发布了文章

秋天小孩生病

       秋分是秋天里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气,秋天的来临,代表着昼夜等长,同时也意味着正是进入秋季。        秋分一过,健康上需要注意的方面也不一样了。        对于真正的秋天来说,最重要的是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秋分之后,秋风阵阵使得气温逐渐下降,体质弱的人易感染风寒。        另一方面,秋分之前的暑热还没有完全的退去,有时中午温度依然能达到30度以上,空气却比较干燥,人容易上火。        对于抵抗力低的人来说,秋天是一个天然的“细菌培养皿”,充斥着各类细菌,在秋天里更容易感染传染性疾病,如感冒、腹泻、疟疾等。        而年龄小的宝宝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身体反应能力却很快,这就造成了在秋分之时,宝宝更易上火、感冒、肠胃不适。        所以各位宝爸宝妈,一定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点,秋季中午与早晚的温差较大,宝妈宝妈记得给宝宝保暖,中午热的时候可适量减少衣物。切忌一下子给宝宝添加太多的衣物,实际上宝宝的体温会比成人的高一些,他们会更加怕热,添衣是一定的,但绝不可“捂坏”了宝宝。        第二点,多给宝宝食用温润的食物,如梨、糯米、蜂蜜等,同时让宝宝多喝水,防止秋燥上火。        第三点,注意宝宝饮食,少食寒凉性的食物,防止宝宝肠胃不适,腹泻等。        第四点,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宝宝的抵抗了,平时多带宝宝运动,增强体质。在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为宝宝补充充足营养。抵抗力强的宝宝,才能避开小病毒和大温差的侵袭,不容易生病。

发布了文章

哪些孩子爱生病

1.不爱喝水的宝宝   水参与了人体的所有代谢,重要性不言而喻。你可能听身边的朋友说,宝宝上了幼儿园或上学后,生病的机会相对多了起来,这是因为他们的活动量多了,而喝水的机会很少,所以,让宝宝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是很重要的。   应对方法:经常告诉宝宝喝水很重要,渐渐让宝宝铭记于心。 2.不爱吃菜的宝宝   这样的宝宝,饮食结构不均衡,容易引起贫血和一些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的缺乏,会引起反复感冒。   应对方法:不要依赖营养保健品,药补不如食补。不爱吃菜的宝宝,家长就要在做饭上多下功夫在吃饭方面多动脑子,一定要变着法子让宝宝吃好。 3.被加餐的宝宝   一些妈妈总担心宝宝吃不饱,不管宝宝是否饿都哄着他吃很多的食物,晚饭还安排很多肉类,这样的饮食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造成宝宝夜间睡眠质量差,久而久之,就生病了。   应对方法:老话说得好,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同时,晚饭不要吃得太油腻。 4.睡前抱奶瓶的宝宝   一些宝宝睡前要喝一瓶奶,或抱着奶瓶就睡着了,也不刷牙或漱口。殊不知,细菌最喜欢牛奶,最喜欢在隐蔽的咽喉部繁殖,于是,宝宝就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了。   应对方法:如果睡前喝奶的习惯改不掉,就提前一小时喝奶吧,喝完让宝宝喝几口温水漱漱口。对呼吸道爱反复感染的宝宝,不仅要睡前刷牙,还要每顿饭后立即漱口。 5.睡眠太少的宝宝   睡眠充足是健康发育的先决条件。一些宝宝非常贪玩,不爱睡觉,加上大人爱熬夜,对宝宝关心不够,没有培养宝宝早睡早起的习惯。久而久之,宝宝疲乏过度,就生病了。   应对方法:让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胆小的宝宝   现在的宝宝大多住高楼,与人交往的机会很少,而妈妈又不注意给宝宝进行社交提前训练和心理准备,宝宝猛然上幼儿园有明显的恐惧和不适应。因为心理作用,宝宝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甚至咳嗽等现象,可是如果去医院检查,却发现不了太多的阳性体征。   应对方法:多抱宝宝去户外活动,并教宝宝与人交流。 7.生病后不及时治疗的宝宝   有的妈妈买药前喜欢先看副作用,宝宝生了病不及时治疗,总担心吃药会出现副作用,就让宝宝像大人那样“扛着”,这是不正确的。病情变化很快,有病还是要及时吃药,及时遏制住疾病的发展过程。如果体内病毒或细菌不被消灭干净,细菌很快就死灰复燃,疾病带来的危害远比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要高得多,况且短期吃药,大都不会出现多少副作用。   应对方法:宝宝有病,先观察他的精神和食欲,如果影响不大,可以暂时在家观察。如果宝宝精神差、高热,可千万不能“扛”,还是要尽快去医院治疗。

发布了文章

小孩身高的四个事实

事实一:吃得太好性早熟,孩子个子不会高        当琳琳尚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常被人误以为是个初中生。当时9岁的她身高已达1米4,加上体型也偏胖,看上去有点像大姑娘了。琳琳的父母认为现在孩子普遍营养好,孩子不算太胖,等她功课压力重了,自然会瘦下来。琳琳的家庭环境挺不错,经常跟着父母出去吃大餐,鱼虾蟹鳗鳖不说,蛋白粉等保健品也不少吃。上初中后,父母怕她学习辛苦,用脑过多,还经常给她喝各种营养剂。但到了初二,班上其他的同学个子一个个超过了琳琳,她却迟迟没有动静,到了13岁,身高维持在1米52不动了。到医院一检查,发现因性早熟,她的骨骺已提前闭合,已经不会再长个了。        专家点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性早熟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很多性早熟的孩子虽然当时的身高并不矮,但他们的骨龄已超前,而且性激素提前大量分泌,使骨骺提前闭合,导致身高增长过早停止,最终身高普遍矮小。孩子要加强营养,但要讲科学。如优良蛋白质能够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也是增高的关键因素,像动物性食品如:蛋、肉、鱼、乳类所含人体必需氨基酸比较完备,营养价值高,宜适当吃;大豆及豆制品的蛋白质也是优质蛋白质,也可食用;但是要注意荤素搭配。其次,钙是孩子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矿物质,膳食调配中应有含钙的食品,如奶类、蛋黄、虾皮、牡蛎、芝麻酱、大豆及豆制品。 事实二:生长激素缺乏,父母高孩子也会矮        小强的爸爸身高1米82,妈妈身高1米65,所以虽然小强从小一直个子矮小,他们也没有太放在心上,从小到大一直有人提醒:孩子长得这么矮,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小强的父母总是回绝:我们俩从小也都是这样,一直坐前两排,到了十四五岁,噌噌噌往上长。孩子到了发育期就会往上窜!很多人都认为,父母身高都不低,儿子肯定不会矮。可是当小强长到14岁,身高仍只有1米25时,他们开始着急起来了,带他到医院一查,发现是因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矮小。由于发现得太迟,即使进行积极的治疗,最多也只能长高到1米60多点。父母两人悔恨莫及。        专家点评:大多数家长认为,小时候孩子长得矮不要紧,只要在青春发育期加强营养,就能在身高上有个大飞跃。尤其是父母身高中等偏上的,越容易忽视这个问题,以至于将治疗的宝贵时间给延误了。据统计,平均8646个新生儿里,就有一个是“生长激素缺乏症”。这类矮小者,只要做个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即能确诊。确诊后可及时进行生长激素注射治疗。得了这种病的孩子只要医治得早,在6至7岁前开始治疗,完全可以有正常人一样的身高。 事实三:滥用增高产品拔苗助长,导致最终身高更矮        小叶的爸爸身高1米7,妈妈身高1米58,虽然不算太矮,但总有点担心。尤其小叶是个男孩子,总希望他能长到1米75以上。所以虽然小叶从小到大,身高一直维持在平均水准上下,他爸妈还是很忧心。看着铺天盖地的各种增高产品广告,也很想试试。最后,小叶父母为他选了某增高保健品,虽然该增高保健品价格挺高,但两人还是咬咬牙买了。刚开始时果然“疗效显著”,第一年小叶也一下子长高了10个厘米,但第二年就没有那么明显的效果了,后来索性就停止了长个。小叶的爸妈心急如焚,带他一检查,发现其骨骺已提前闭合,不会再长个了。原来在增高保健品中添加了激素,所以小叶吃了后在短时间内会长起来,但这是以牺牲孩子长高的空间和时间为代价的。        专家点评:对于矮小儿童的诊断和治疗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要自我诊断后,盲目轻信所谓“增高术”、购买“增高药”等增高产品,这样不仅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而且甚至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孩子的最终身高。有的增高保健品不含激素,吃了后可能对孩子没有坏处,但能否长高,疗效是不确切的。如果添加了激素,会使得孩子骨骺提早闭合,结果更糟糕。而所谓的助长机、拉伸器什么的,声称可以把人在外力作用下拉长,在幼小的儿童是禁忌的,这无异于拔苗助长,有害而无益。 事实四:以为只是个子矮,原来却是病作怪        当李冬被确诊为晚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并且已经影响到智力发育时,李冬的家长连呼后悔却于事无补。李冬从5岁起,身高就增长缓慢,而且落后于同龄孩子。由于家长身高中等,大他5岁的姐姐更是同龄孩子中的“大个子”,因此家里人从来没担心他会长不高。随着年纪的增长,特别是李冬上了小学后,他的身高差距和同学们越来越大。如今10岁的他只有115cm,远远低于同龄儿童140cm的身高标准。几年来,李冬总是觉得肚子很涨,还有便秘的坏习惯。这个年龄特有的活泼好动在他身上也找不到,人也反应较为迟钝,总给人懒洋洋的感觉。这些症状并没有引起家长的警惕,直到他的学习成绩慢慢下滑,从中等生变成差生,上学期甚至考了班里最后一名,糊涂家长甚至怀疑孩子的智商,才到医院为孩子看病。检查结果让李冬家长大吃一惊,李冬患了“晚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迟钝、懒得动、便秘、腹胀甚至个子矮等症状都是因病而起。尽管通过治疗大部分症状都能得到缓解,可是因为甲状腺功能低下造成的神经系统的损害却无法挽回了,学习成绩下降就是智力受到严重影响的表现。        专家点评:矮小也可能由疾病因素引起。如果孩子是甲状腺功能低下、内分泌异常、染色体异常、中枢神经异常等疾病原因导致矮小,吃什么增高药、使用什么增高产品都没有效果。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的身高、生长发育缓慢或者过分落后于同龄人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早到医院检查一下是明智的选择。当孩子在幼儿园中一直排在前三位,在小学比同龄同班同学矮10-20厘米时,家长要特别提高警惕,带孩子来医院检查一下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只有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伸出左手拍张片就知道还会不会再长个        当家长发现孩子可能存在身高问题时,必须马上带孩子去儿科内分泌就诊,而不是继续观察一下再说,这样很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期。一般医生会给孩子做全面的体格检查、骨龄检查以及验血化验,来确定孩子是否患有身材矮小,并尽量明确病因。验血化验主要有生长激素分泌功能检查、染色体检查、其他内分泌检查等,是为了明确诊断。骨龄检查是用X线拍摄孩子的左手和手腕,看骨头的年龄,其与身高密切相关。正常孩子的骨龄和实际年龄相差不超过一年,如相差过多,无论骨龄比实际年龄大还是小,都属于不正常现象,若骨龄片提示骨骺已闭合,说明骨不会再生长,身材矮小已成定局。        特别提醒家长注意的是:一定要抓住孩子的两个黄金生长期:一个是婴儿期,正常新生儿的平均身长为50厘米,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厘米,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长1.5厘米。周岁时达75厘米。2周岁可达85厘米;2至12岁的儿童身高可按此公式推算:身高=年龄×6+77厘米。孩子的实际身高若不低于此数值的30%,就属于正常。还有一个是青春期,一般来讲,女孩从9岁或11岁开始,男孩从13或15岁,青春期的孩子身高每年可增加7至9厘米,少数人可达10至12厘米;青春期(16岁)后,发育逐渐成熟,骨骼开始钙化,增高减缓。 促进生长,几大法宝        人的个子虽然受种族和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实践证明,后天因素也不容忽视,后天因素主要包括营养、运动、睡眠、情绪四要素。        1、从营养角度考虑,应在胎儿时期就得到重视。即在妊娠期就注意增加母体的营养,使胎儿在母体中获取良好的营养,为日后健康成长打下基础。婴儿出生后,尽量做到三至六个月的母乳喂养,以后在不同的生长期,都应供应足够、合理的营养食品。进入儿童时期,应重视的就是平衡膳食。就是要荤素搭配,包括动植物蛋白质搭配、动植物脂肪搭配、精粮与粗粮搭配,使之能摄取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和必须的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此外,还要注意摄取特殊的营养素,即高密度不饱和脂肪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它是生长发育的必须物质。这种物质主要来自鱼类食物。        2、运动是促进孩子长高的第二个因素。人体长高是由于长骨干骺端的骺软骨不断生长,而骺软骨的生长,需要良好的血液供应。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使骨骼组织供血增加。营养增强再加上运动时机械性的摩擦、刺激,骺软骨细胞的增殖,使骨骼生长发育旺盛。同时多让孩子到室外活动,让孩子能得到较长时间的阳光照射,促进机体维生素D的生成,有利于钙的吸收。也可促进身高发育。        3、睡眠也是孩子长高的又一重要因素。俗话说:"人在睡中长"是有其道理的。一方面,睡觉可使大脑神经、肌肉等得以松弛,解除肌体疲劳;另一方面,孩子睡着后,体内生长激素分泌旺盛,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孩子长高。        4、及时治疗疾病也是保证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影响孩子长高的疾病有数百种,有些可以治疗,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激素缺乏症等可以通过激素替代补充治疗改善身高,如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发病治疗好了身高也会有追赶生长;有些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好的治疗方法。矮小孩子需要有经验的专科医师检查,查找病因,对因对症治疗。        5、精神愉快有利于促进孩子生长,精神压抑可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因此,家长应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平和的环境,让孩子愉快地成长。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