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1767182

李晓

乌镇互联网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 焦虑症,抑郁症,睡眠障碍,强迫症,精神分裂症,青少年情绪问题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抑郁症
抑郁
郁症
失眠
精神病
恐惧
AS
发病
焦虑症
精神分裂症

发布了文章

置顶

长期失眠,不愿意服药,是否有其他选择?

对于饱受长期失眠痛苦,不愿意服药、服药效果不佳、不能承受药物副作用、担心药物上瘾的患者,可以尝试物理治疗手段,对患者的失眠以及焦虑情绪都有明显的缓解。住院比较常见的物理治疗手段有经颅磁刺激、失眠治疗仪治疗,现在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家用型失眠治疗手段,大家可以进行了解,作为睡眠养护的另一手段。失眠治疗减药停药,最有效的方案是CBTI(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脉冲磁治疗系统(专利的神经调控技术,产生、放大与嵌套调制射频信号修复神经元,减弱患者睡眠期间大脑皮层的过度觉醒程度,以时时达到睡眠的最佳状态)。通过心理和睡眠习惯矫正,根本恢复正常睡眠。有睡眠障碍问题欢迎咨询。

发布了文章

从今天开始,做个“难以相处”的人

朋友都说我的性格很好,可我却觉得很孤独;我不会拒绝朋友,我觉得自己好软弱;有时候,我觉得很委屈,可是我却忍不住说“没关系”;…..最近看了一部日本短片《态度娃娃》,片中的女主角艾利,是一个好孩子,她是人们心中的微笑天使完美偶像,就算是遇到了委屈和难过,也要努力挤出微笑说没关系。慢慢地,这成了一种习惯。直到某天,她的脸,变成了像玩具娃娃一样僵硬的面具脸,一敲就碎。 一开始,她询问几位朋友,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异样,而朋友们只是微笑,表示没什么不同,没有人看到她的脸有什么变化。 艾利回忆起小时候,心爱的鱼缸被弟弟的足球打碎,看着死去的鱼儿,艾利难过地沉默着,她回过头对弟弟说:“没关系的,真的没事。” 她也对自己说:“只要发自内心地笑,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无论何时何事都报以微笑,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与人为善,要友好相处,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与人为善友好相处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是否因此否认、隔离、压抑了自己真实的情绪情感,你是否把这些当成了面具,你是否因此而活成了别人眼中的自己。许多人会有这种感受,无论在什么关系里面,都在捕捉别人的感受,然后自动地去迎合对方,讨其高兴,这样似乎就可以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但与此同时,你的真实存在,就逐渐淹没在一种空虚之中。这份空虚,是因为这些关系,没有得到情感的滋养,因为你自己的真实已经被压抑了。你对对方的示好,并没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真实的存在,而你也没有了现实检验的机会,没有了产生新的人际经验的机会。所以有的人会有这种感觉,朋友都说你的性格很好,可你却觉得很孤独。为什么我们要去讨好?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给出了答案。因为松子的妹妹从小体弱多病,父母把更多的爱给了妹妹。对于得到爱,松子既渴望又无奈,她一直试图让爸爸看见自己,却一直受挫。很偶然的,她因为做了个鬼脸,得到了爸爸的一个微笑。 为了让父亲继续对她微笑,松子一次又一次扮小丑,破坏自己的形象,期望以此得到父亲短暂的一个笑容。这种方式也成了松子的执着。松子一生中做了无数次鬼脸,每一次做时都是为了讨好别人。松子终其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为照顾别人的情绪而生,于是有了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写到:我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滑稽的言行讨好别人。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我靠滑稽这条细线,维系着与人类的联系。表面上,我总是笑脸迎人,可心里头,却是拼死拼活,在凶多吉少、千钧一发的高难度下,汗流浃背地为人类提供最周详的服务。而且,无论我被家人怎样责怪,也从不还嘴。哪怕只是戏言,于我也如晴天霹雳,令我为之疯狂,哪里还谈得上还嘴……只要被人批评,我就觉得对方说得一点都没错,是我自己想法有误。因此我总是黯然接受外界的攻击,内心却承受着疯狂的恐惧。讨好,只为不想被抛弃。被抛弃感,甚至都让人不敢奢求亲密,转而执着于形式上的被认可。从未被看见,存在本身就是羞愧。只要不被抛弃,其它又有什么关系呢。经常说没关系的人,内心早已是遍体鳞伤。同时,因为害怕被抛弃,所以面对可能出现冲突的时候,我们又戴上了面具。很多人的好相处,是因为害怕敌意与冲突,所以用没关系来获得他人的认可,用不拒绝来获得他人的不抛弃。明明很生气,我们说没关系;明明很委屈,我们说没事的。我们不但骗过了别人,也骗过了自己。我们用各种防御机制来防御自己的情感,来说服自己的意识。总是太在意别人的感受,却忽略了自身的感受. 短片《态度娃娃》中的艾利,正是因为隔离了情感的流动,所以脸就僵住了。慢慢地,面具也就成了身体的一部分。然而,当我们把真我隐去,用假面具来对世界的时候,真我看似躲避了被抛弃的危险,但也因此失去了在关系中发生真实链接的机会。而链接,才能带来亲密。 我们都在寻求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如果年幼的时候,某种方式让我们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感,我们便会容易执着在这个方式上继续寻找。然而,因为害怕被抛弃的感受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我们认为,只有讨好别人这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就像是救命稻草一样,我们紧抓不放,越困难的时候,我们会越执着于这种方式,甚至认为这就是唯一。如果你不能表达那些所谓的消极情感,你越是忽略自己去当好人,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越不真实。你会被看成是平面的、可有可无的人,因为你的生命不是立体的,而是无足轻重的存在。仿佛你的存在与否,对于他人,也是没有关系的.缤纷世界显出的美丽,是因为,没有分开色彩的丰富多样;自由自在鲜活的人生,是因为,没有压抑情绪的喜怒哀乐。 不要再去伪装成一个没有爱恨情仇的人;不要再戴上什么都没关系的面具了。愤怒与开心同样的重要,拒绝与接受同样的有意义。如果没有愤怒,别人怎么知道,他们是否触及了你的底线。如果不能拒绝,别人又怎么知道,他们是否突破了你的边界。伪装成没有恨,没有脾气,没关系的人,最后也就没有了爱,没有了个性,也没有了存在。不敢拒绝别人,其实是害怕别人拒绝自己,不敢愤怒,是期待别人可以悦纳自己。然而,别人不会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你也没有义务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也许,我们更该关心的是,自己过得如何,因为这样的人生才会更真实而自在。不要被完美的态度娃娃的样子所欺骗。人见人爱的,是戴着面具的木偶娃娃,深入你的内心,才能触碰到真实的自己。看到你曾深藏的爱与痛,你会看到你的内心,藏着一个孩子,那是最真实的自己。“人见人爱”的完美,就像个陶瓷面具,一敲就碎;“难以相处”的真实,就好比有血有肉的躯体,流动而富有弹性。从今天开始,试试做个“难以相处的”人,尽情尽兴地给讨厌的人甩脸子,光明正大地给喜欢的人说情话,肆意地活在生命的痛快之中吧。愿你我都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发布了文章

“抑郁是一大类心境障碍的总称。”|9类常见抑郁:重度抑郁、心境恶劣、双重抑郁、非典型抑郁...

临床上的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一旦患病,个体的思维方式、情绪感受,以及行为模式等均会受到它的影响。每个人都会有低落、沮丧、心灰意懒的时刻,但抑郁不单单只是陷入某种情绪低谷。生无可恋、疲惫倦怠、万念俱灰,乃至生理疼痛都可能是抑郁的症状表现——在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之一就是个体在连续2周时间里,持续经历前述的抑郁症状。抑郁具有多种形态,可以被看作是一大类心境障碍的总称。这些心境障碍,有的是负性生活事件引起的,还有一些是由人们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变化引起的。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各类抑郁症的体征表现多有交叠之处,但不同类型的抑郁症之间存在的某些关键差异依然不容忽视。下面是9类常见的抑郁症。1. 重性抑郁障碍/临床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Clinical Depression)重性抑郁障碍, 也被称为重度抑郁或临床抑郁症,特征是持续性地情绪低落、丧失生趣。患者通常在至少两周内的大部分时间里表现出以下症状中的5种(须包含情绪低落或兴味索然):丧失生活乐趣或无法获得愉悦情绪;无价值感或罪责感;思想消极,对未来感到无望;感到焦躁不安;无法集中精力;发泄情绪在亲近的人身上;易怒;回避亲近的人;嗜睡;感到精力衰竭;自毁、自杀的念头;明显的体重变化;【常见问题解答】:★什么是重性抑郁发作期(major depressive episode)?重性抑郁发作期是指在两周或更长时间里,患者持续地经历绝望感、丧失生活乐趣、精力衰竭,产生自杀想法等。★ 重性抑郁障碍能治好吗?重性抑郁障碍可能会在患者的一生中反复发作,每次复发的程度轻重不一。尽管不一定能做到完全“治愈”,但经过适宜的治疗,抑郁的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控制和缓解。2. 心境恶劣/持续性抑郁障碍(Dysthymia/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心境恶劣的特点在于病程的持续性。一个在临床上被诊断为心境恶劣的人,每天大部分时间处于持续性的抑郁情绪中,这种情况至少持续两年以上(儿童和青少年为1年),且两年内处于抑郁期的天数占一半以上。患者可能会经历正常的情绪状态,但一般只能维持几天到几周(最多两个月)。此外,被诊断为心境恶劣的个体在抑郁中时,还会至少表现出以下6种附加症状中的两种:食欲下降或过量饮食失眠或嗜睡耗竭或慢性疲倦低自尊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做出决策感到无助或绝望心境恶劣通常始于青少年时期,超过50%的患者在21岁之前就有明显的症状出现。一个人一生之中患上心境恶劣的概率在2.5%到6%之间。心境恶劣症的平均病程为4-5年,但对于少数人来说,可持续20年以上。【常见问题解答】:★ 为什么心境恶劣又被称为“高功能”抑郁?心境恶劣之所以又被称为高功能抑郁,原因在于它本身是慢性而轻度的。大部分患者长期处于一种类似机械生活的状态里,很少有显著或激烈的发作期。在周围人的眼里,他们看上去没什么异常,甚至还可能很成功。★ 什么是双重抑郁?双重抑郁是心境恶劣的一种并发症,兼具病程长、病情重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超过半数的心境恶劣患者会出现病情恶化,在心境恶劣的基础上发展出重性抑郁的各种病征,从而导致两种抑郁并发,也即所谓的双重抑郁。3. 非典型抑郁症(Atypical Depression)尽管被称为“非典型”抑郁,但它实际上可能是抑郁症中最为典型的一种类型了。非典型抑郁的症状与持续性悲伤或绝望稍有不同,后两者是重性抑郁障碍的特征。非典型抑郁症被认为是重度抑郁的一种亚型,症状包括:暴饮暴食、四肢有沉重感、嗜睡、情绪敏感、易怒,以及社交退避等。非典型性抑郁症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患者的情绪会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而有所缓解。【常见问题解答】:★ 非典型抑郁症严重吗?与任何类型的抑郁症一样,非典型性抑郁症也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患者可能产生自杀想法,并在极端情况下付诸行动。非典型性抑郁症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并且病程较重度抑郁更长。★ 非典型的抑郁症可以被治好吗?任何一种抑郁症的复发风险都很高,非典型抑郁也不例外。通过药物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控制抑郁症状,但是目前的治疗手段还无法保证可以完全“治愈”抑郁症。4. 精神病性抑郁症(Psychotic Depression)重性抑郁障碍伴随类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被称为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除了抑郁症状之外,还会出现思维混乱或行为失常、妄想、幻觉(包括幻听)等症状。在重型抑郁障碍患者中,大约有20%的人会发展成精神病性抑郁症。【常见问题解答】:★ 精神病性抑郁症的早期迹象是什么?早期迹象初显于失去与现实的联结感,比如出现不合理信念(被害妄想等);其他迹象还包括社交退避、思维混乱、情感失协、行为能力下降等表现。★ 精神病性抑郁症会变成精神分裂症吗?抑郁是一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疾病。一般而言精神病性抑郁症不会演变为精神分裂症,但反过来精神分裂症患者却可能会因为自身社会功能丧失和不良的预后效果而患上抑郁症。5. 经前心境恶劣障碍(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经前心境恶劣障碍是一种周期性的、以生理激素为基础的心境障碍,通常被认为是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Syndrome,PMS)的一种激化形式。《美国精神病学》期刊中的一项研究指出,虽然多达85%的女性会出现经前期综合征,但只有约5%的女性患有经前心境恶劣障碍,后者的核心症状包括严重的抑郁与焦虑情绪。PMDD的诊断标准包括“在过去一年的大部分生理周期中出现强烈的不适感,而且不适感影响到了个体正常的工作生活与社会功能”。【常见问题解答】:★ PMDD和PMS有什么区别?经前心境恶劣障碍(PMDD)比经前期综合征(PMS)更严重。PMS的症状程度较轻,通常不会干扰个体的社会功能。女性在月经来临之日会出现情绪波动是正常现象,但PDMM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抑郁,焦虑情绪,甚至自杀想法。★ PMDD症状会持续多长时间?经前心境恶劣障碍(PMDD)的症状通常在生理期之前7-10天开始出现,并在几天内有所缓和,持续至生理期结束后逐渐消失。6. 产后抑郁症/围产期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Peripartum Depression)伴随孩子降生,出现不时爆发的悲伤情绪或没有缘由地哭泣——孕妇在生产后出现悲伤情绪相当普遍,这通常是生产前后荷尔蒙发生剧烈变化引起的,一般会在一到两周内有所减轻。大约有七分之一的产妇在分娩后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情绪问题,若产后的悲伤、焦虑、忧惧情绪持续数周以上,则可能是患上了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常见于新生儿母亲,但某些情况下孩子的父亲也可能出现产后抑郁,其症状包括:连续数周内,一天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情绪低落;与亲友疏远,回避社交;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包括房事);饮食与睡眠习惯发生变化;总是感到疲惫;易怒;常有焦虑、担忧等情绪;出现惊恐症状或强迫性思维【常见问题解答】:★ 产后抑郁一定是在刚生产之后才会发生吗?孩子出生后,产妇不一定会立刻出现产后抑郁。生产后一年以内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产后抑郁。相关的症状可能在生完孩子之后的几周内出现,也可能数月之后才会开始出现。★ 产后抑郁的原因是什么?确切原因还有待研究进一步证实,但目前已知的风险因素包括:怀孕和生产造成的身体上的后遗症;初为人母(父)的焦虑;身体激素的变化;孕前的精神健康问题;妊娠并发症;睡眠周期的改变;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等。7.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DMDD)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于2013年首次出现在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抑郁性情绪障碍。DMDD患儿的特征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的心境状态与实际年龄不符;平时处于慢性、持续性的焦躁情绪中,受挫后则往往会大发脾气,出现言语或行为失当。【常见问题解答】:★ DMDD与双相障碍有何不同?DMDD的主要特征是易怒,尽管DMDD和双相障碍都可能引起烦躁情绪,但躁狂发作往往是偶尔间发,而在DMDD中,这种情绪则是长期持续性地存在且更为凸显。★ DMDD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心理治疗和父母的合理管教相结合。通过向孩子传授情绪管理技巧是治疗的第一步,与此同时,父母也需要学会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爆发,必要时也可采用药物治疗。8. 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季节性情感障碍(SAD)是一种与季节变化有关的抑郁症。患有SAD的人,以年为单位反复经历循环性抑郁情绪,并且每年的发病期基本维持在同一时段。对大部分人来说,抑郁症状在秋天出现,并一直持续到冬季,但也有人会在春季或夏季出现SAD。无论是在哪个季节,出现了SAD的患者,其抑郁症状也包括绝望感、疲惫,以及对各种活动的兴趣减退或伴有愉悦感的消失。这些症状一开始都是轻度的,几周之后,病情会逐渐加重。此外,冬季SAD患者还可能格外渴求高热量食物,并出现嗜睡、躯体沉重感等生理症状。【常见问题解答】:★ 如何治疗季节性情感障碍(SAD)?可行的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光疗法等。对于SAD患者而言,心理咨询(talk therapy)尤其有效,心理治疗师可以引导患者识别可能加重抑郁的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并指导患者学习积极应对症状的方法以及放松技巧,来帮助恢复失去的精力。★ 为什么会发生季节性情感障碍?确切原因仍待探究,有人认为是因为日照时间的变化扰乱了生物钟引起了SAD。除此之外,血清素水平降低、褪黑激素水平升高、生活中的创伤事件,甚至是某些生理疾病,都可能与SAD的发生有关。9. 情境性抑郁/适应障碍(Situational Depression/Adjustment Disorder)情境性抑郁,也称为适应障碍,是一种短期的、与压力有关的抑郁症。个体经历创伤性事件或重大生活变化后就可能发生情境性抑郁。可能引出情境抑郁的事件或变化包括但不限于:毕业、分手、离婚、退休、朋友决裂、生病和人际关系问题。情境性抑郁又被叫做适应障碍,这是因为它源于个体在生活事件发生后的适应不良。情境性抑郁症状多出现在负性生活事件发生后的90天内。【常见问题解答】:★ 情境性抑郁症与重度抑郁(临床抑郁症)有何不同?情境性抑郁症与重度抑郁的症状有许多重叠的地方,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情境性抑郁是个体生活中的负性事件触发的短期反应,当压力源消失或个人逐渐适应这种情况时,症状就会缓解。相比之下,重度抑郁则不一定由外部肇因,而是通常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有关。★ 如何判断是情境性抑郁?情境性抑郁的患者,一般会在负性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应激症状,但这些症状应激源消失后6个月内就会有所改善。最后,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亲友的情况与上述某类抑郁症状相符,请与相关专业人士取得联系,以及时获取所需帮助和诊疗信息。

发布了文章

哀伤与抑郁——清明节之遐想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古今有两个清明。一个是二十四自然节气点,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之谓清明;另一个是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上坟、扫墓、祭祖,给生人与死去亲人之间提供连接的机会。记得年幼时跟随家里长辈去扫墓祭祖,大多时候都是跟同行的兄弟姐妹满山地奔跑,那时候对于“祭祖”没有深刻的感受,记住的只是长辈在坟墓前烧纸钱、偷偷抹泪的画面。慢慢长大的过程经历了祖辈们一个个的离开,对于上坟、祭祖心里也寄托了更多的情感。记得奶奶去世时,家里的大哥哭得分外厉害,看得出那是一种将自己经历的生活的苦揉入到泪中的哭泣。也时常见家中长者在扫墓祭祖时会站在坟前向逝者去诉说自己的生活:哪里过得不顺意呀、哪些方面还挺好,儿孙们是否健康平安啊,家族有何种期待等。逝者也给活着的亲人一个完全接纳、开放的空间,仿佛在让天地万物听你诉说,这样的一种对话让人感动。后来一直是离家求学,回家祭祖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去年回家的时候跟随长辈去祖坟,听他们讲谁的坟头在哪里、与自己有何渊源、生平事迹,有了一种踏实的被连接到、归属感。在这几年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也渐渐明白了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出生时与子宫的分离、断奶时与母亲的分离、入学时与家庭的分离、步入婚姻时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垂暮时与生命的分离。丧失是生命中难以避免的部分,每一次丧失都需要好好哀伤。小孩子丢失自己心爱的玩具、自己养的可爱温存的宠物没了、青少年初尝失恋的滋味、成年人丢失工作、财富等等,这样的日常事情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面对一次次的丧失,我们鲜有时间去哀悼。“丢掉这个玩具你去玩那个呀!”“这个小狗狗死了,就死了吧,哭什么!我明天给你买一个更好的。”“分手快乐,下个更乖。”“振作起来,重新来过。”其实,适度的哀伤是一种适应,也是一种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忙碌的生活、成人世界的规则或某些传统文化等等常常不允许花费长时间去哀伤。那我们的哀伤去了哪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莫名的睡眠问题、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自伤自杀等背后,常常与未完结的哀伤有关。弗洛伊德在《哀伤与抑郁》一书中提及哀伤是有意识的,而抑郁是无意识的。抑郁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一种非意识层面的客体丧失,而哀伤是完全可以意识到是某个对象的丧失。哀伤和抑郁症都会导致个体对自我的抑制,但抑郁症患者还表现为自尊水平的大幅降低和自我极大的贫乏。也就是说,哀伤,是个体感到这个世界变得贫乏和空洞,而对于抑郁症患者,变得贫乏和空洞的是自我本身。哀伤是人丧失之后的自然且健康的过程,并是可以自然恢复的,大多数人丧失后多为正常的哀伤反应。处于哀伤状态的人,可以克服对象丧失的失落感,因为他有能力意识到他丧失的是他的某个对象。因此在哀伤期间,自我的能量会慢慢恢复,自我的功能也会调整到正常水平。而抑郁患者卡在了无法完成正常的哀悼过程。处于抑郁的人常常是沉浸在痛苦和自责中久久难以自拔。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是无价值的、无法达成任何成就的、可耻的,他会自责、贬低自己,甚至希望得到惩罚。这是一种病理性的丧失体验。弗洛伊德认为患者的这些自我谴责其实并不是指向他们自己,而是无意识地指向他们的所爱对象。也就是说,患者表面上一直在谴责自己,但潜意识上却是在谴责他们所爱的对象。所以抑郁症中的自我惩罚其实是一种敌意的表现,是为了向丧失对象或丧失的爱的报复。这种报复在现实中就是将攻击转向自我。所以在抑郁症患者心理治疗时,除了通常的支持、共情、促进哀伤表达外,心理治疗师还可关注以下内容:1. 明白患者表面上是在因丧失对象而痛苦,更应该看到实质是患者因为自我的丧失而痛苦不堪。2. 治疗师可适当引导患者在意识层面上意识到这种谴责,让患者觉察到他失去的到底是什么,他谴责的对象到底是谁。3. 慢慢让患者意识到他潜意识中的“把戏”。引导患者把对丧失对象的爱恨矛盾情感表达出来,也就是意识到这个潜意识的防御机制,从而收回在关系中的投射,厘清关系中各自的责任,放弃因丧失客体的爱而带来的自我伤害,接受现实中的丧失,忍受丧失之痛,完成哀悼的过程。4. 引导患者力比多能量的流向。也就是转移注意力。患者如果能够把力比多宣泄在别的对象上,而非转向自我,这样就不至于导致自我的极度压抑。比如说培养个新的兴趣爱好,把情绪宣泄在运动、写作上等。另外,写日记是很有效的办法。......成长就是丧失与哀悼的循环,一个健康的人可以通过适度的哀悼,将自己的力比多能量从不复存在的客体转移到新的客体上,也可以通过内化这个个体好的特质,以此来完成一种精神层面的继承,拓展生命的厚度,丰富生命的色彩。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清明祭扫成为文化中被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这个教人懂得节制与敬畏的节日,生者与死者进行连接,任凭所有的情感涌现,从混乱到清晰,从压抑到轻快,在一次次的表达中与自我连接、感受天地的自由。

发布了文章

连载|《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十章

第十章 午餐聚会      上一次和苍鹭面谈后,蛤蟆心里很难过。把“挑剔型父母”的概念用在其他人尤其是老獐身上,他能想得通。可用到自己身上,想到自己一直在自我批评甚至自我惩罚,蛤蟆就很不安。      与此同时,他也觉察到自身的变化——他的内心深处多了几分力量。他发现自己能更理性地思考那些让人情绪翻腾或是感到害怕的想法。当客观地检视自己时,他情绪波动没那么大了,这使得他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学到东西。然 而从理性角度讲,他总觉得还有一些未解的疑团。       他了解了自己在“适应型儿童状态”里待了多久,也开始明白他真的会批判和惩罚自己,正如小时候父母对他做的一样,这甚至是在满足他的需求。他想起苍鹭所谓的“共谋”——“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别人 ”。一个人能同自己共谋来谴责自己吗?而且不自知,连潜意识也没能察觉到?       蛤蟆很难应对这些想法,尤其当这一切还涉及他自己。它们在脑海里掠过,如影子般难以捕捉和窥探。再往前走是哪儿?苍鹭不断强调要理解和学习,可这条路最终通向哪儿?和苍鹭面谈到现在,这是蛤蟆第一次产生困惑,不知咨询还会持续多久。       可同时,蛤蟆自觉精力充沛了些。有一天早上,他发现自己沿着花园小径走向没有水的船坞,那里面存放着几条单人赛艇。他一一査看,有一条小船状况还不错。他把船拖到河边,取来船桨,小心地爬了进去,开始轻缓地划向河的上游。他划得很不赖,以前总会把水溅到身上,但这次他有意地控制住了。过了一会儿蛤蟆便返航了,虽然爬出船时腰酸背痛、气喘吁吁,但心情很好。他自言自语道:“真开心,值得为这个喝一杯!”于是便去喝了杯啤酒。       这周快结束时,他收到了河鼠和鼹鼠的午餐邀请。自从他抑郁以来,他们都不来打扰他,原因有几个:首先,蛤蟆先前的样子让他们有些尴尬,也有些不知所措。其次,和所有生病或受伤的动物一样,蛤蟆只想离开人群一个人待着,而且他也明确示意了。       不过,现在不同了。头一个不同就是天气变好了,阳光每天都在变得更温暖。还有在河岸上上下下的船只都涂上了颜色,还刷了清漆,为夏天做好准备。消息传开了,蛤蟆驾船重返河上,气色还不错呢。不过最主要还是因为河鼠和鼹鼠想念他了,所以邀请他共进午餐。       蛤蟆沿着河岸去河鼠家的路上时感到非常敏锐,仿佛卸下了习惯已久的盔甲。他的各种感官,尤其是视力,似乎格外敏锐。草木的颜色分外鲜艳,以前怎么没发现绿色的层次这么丰富。他能感受到外界万物的存在了,对四周环境也非常敏感。他发现自己边走边检视着内心的感受,就像飞行员升空前检査设备一样仔细。虽然对老友重逢稍有担心,但他大体上心情还不错。他心想:“如果苍鹭拿情绪温度计测量我的感受,我会说给自己打个8分。”      蛤蟆到了,朋友们特别热烈地欢迎他,给他坐靠近壁炉的最佳座椅(室内还是很阴冷),鼹鼠还把靠垫围着蛤蟆放了一圈,确保他坐得舒服。     “噢,蛤蟆,见到你真太好了。”鼹鼠说,“你可担心死我们了。”     “是,我们很担心。”河鼠的语气很生硬,他不像鼹鼠那么情感外露,“我们当然想你了,来点儿雪莉酒?”      蛤蟆端着一小杯雪莉酒,试着慢慢小口抿。他永远也搞不懂这么小的杯子怎么一直有人用。他一般都喝白兰地加苏打水,在家喝雪莉酒时,他用的可是红酒杯。     “你们怎么样,老兄们?你们俩气色都很好。河岸有什么新鲜事儿吗?有我不知道的吗?”     “没有多少,”鼹鼠答道,“你知道冬天这里的样子。哪儿都安静得很,今年特别冷,我们都不怎么出门。”鼹鼠停了一下说,“不过你注意到什么没有,蛤蟆兄?我花了好多时间装修了屋子。你喜欢这壁纸吗?这可是威廉-莫里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设计师之一,工艺美术运动发起人。)的设计,叫’柳梢头'。”      蛤蟆看了看四周,发现屋子确实和他上次所见的大不一样了。壁纸的图案是漩涡状的棕色细柳条,上面画满绿色和黄色的柳叶。鼹鼠把墙壁连同天花板都粉刷了一遍,摆上橡木老家具,再加上生着火的壁炉,整个屋子让人觉得踏实舒适,朴素而实用。      “好极了,”蛤蟆说,“你干得多好啊,鼹鼠。我真希望蛤蟆庄园能有这屋子的一半精致。”他开始觉得有些丧气。      “好了,”河鼠插话了,“来吃午饭吧!就是我们这儿没什么大餐。我们过得不讲究。”       鼹鼠正要加一句 “不像你在蛤蟆庄园的日子”,可他瞧见蛤蟆的神情,便沉默了。       午餐是家常菜,却很可口。河鼠做了洋葱浓汤,撒上烤面包丁。接下来还有斯蒂尔顿奶酪、新鲜脆面包、黄油和酸黄瓜。餐后他们还吃了一盘上好的考克斯黄苹果,配上一大罐咕嘟冒泡的啤酒。       很快,他们放松下来,蛤蟆开始觉得自在起来,几乎变回了从前的自己。他说笑起河鼠的趣事儿,公平起见,也讲了自己的滑稽事儿。鼹鼠随后问他最近有没有见到老獾。“我们可有些日子没见他了。”       “呃,也是怪了,他前两天刚来过我家。”蛤蟆答道。       “去你家!”河鼠叫起来,“老天!他一定心心念念想着你,蛤蟆。我从没听说老獾以前拜访过谁。”       “好吧,不是你说的那样。”蛤蟆于是说了獾来访的经过,还说了獾怎么让他辞去校董一职以便取而代之。       蛤蟆话音刚落,鼹鼠便叫道:“我惊呆了!真做得出来啊!獾有很多优点,精力也十分充沛,可他有时也太自大了。真是过分!”       “是啊,”河鼠表示同意,“不过你还没告诉我们你最后的决定呢。”       “我没说吗?呃,我想了很久,甚至还和苍鹭商量了。”       “就是你的心理咨询师吗?”鼹鼠插嘴说,“你们谈得怎么样?”       “噢,还不错。”蛤蟆接着说,“我想好了要辞职,我觉得没法儿和老獾再对着干。他那么强势,那么确信自己是对的。可转念我又想,为什么呀?为啥我就得同意他的想法?为啥我就不能按我的想法去做?老实说,我很生他的气。”       “那你去找老獾告诉他你的决定了吗?”鼹鼠饶有兴致地问。       “没有,我没去找他,”蛤蟆说,“我觉得如果见到他,我准会输。我的确很幼稚,我承认,确实是这样。所以我给他留了张便条,告诉他经过再三思考,我不会辞职,因为我身体好多了。如果他愿意,可以等到九月董事会重选时毛遂自荐,到时再见分晓。”      “做得好,鉴于当时的情形,我觉得你处理得非常好。”河鼠由衷地说。“是啊,你做得对,”鼹鼠表示同意,“要是让我来说的话,这次是蛤蟆你赢了。”      “你们真这么想吗?”蛤蟆问,他感到一阵奇怪的舒畅。“完事儿后我累瘫了,好像打完了一场我不想打的仗。不管怎么说,现在都过去了……希望如此。”他低声加了一句。       又聊了一会儿后,蛤蟆说他得回家了。河鼠和鼹鼠提出陪他回去,他们也正好锻炼一下。三人就这样走回蛤蟆庄园,蛤蟆谢过了午餐,他们还约定不久后再相聚。      “要不下次打桥牌?”河鼠提了个建议,他打得一手好牌,还教会了鼹鼠桥牌的基本规则。      “我们三缺一呢。”鼹鼠说。      “别叫老獾。”蛤蟆强硬地说。      “不会,我想的是水獭。”河鼠说,“我们先想想,到时联系。”      “再见。”说完他们便离开了。       回家途中,鼹鼠问河鼠:“好了,你怎么看?”      “什么怎么看?”河鼠正想着别的事儿。      “当然是怎么看蛤蟆了。你不觉得他有所变化吗?”      “我同意。”河鼠说,“不过具体哪儿变了不好说。”      “他更会倾听了,”鼹鼠回答,“这是关键。他开始懂得倾听,而且看上去是真的能听进我们的话。以前,你连一句话都说不完,他就来插嘴。说心里话,他看上去更友善、更平和,没以前那么烦人了。”      “是的,我明白你说的。”河鼠附议道,“他过去常常犯浑,总爱自吹自擂。我想这次崩溃(他们都用’崩溃’这词来形容蛤蟆的状况)倒是治了治他的毛病。不过,听他说老獾的事儿,我还是吃了一惊。蛤蟆过去是绝不敢反抗老獾的。他变化真大!”      “我也这么看。”鼹鼠说,“可是,”他又怅然若失地加了一句,“我觉得蛤蟆失去了以往的光彩。

发布了文章

连载|《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九章

第九章 秘密协议       对于第二天的咨询,蛤蟆都快等不及了,他气得差点儿上蹿下跳。(他觉着“上蹿下跳”得用来形容一只欢快的蛤蟆才对啊。)      “等我告诉苍鹭去,”他自言自语道,“他绝对不会相信!獾就这么不请自来,还想让我放弃校董的职位。老獾这会儿千万别在我面前出现,不然他就惨了!我会让他知道我的厉害!”       可要知道,蛤蟆再生气,愤怒和狂躁也只在他心里翻江倒海,没有一点儿外露,所以旁人根本看不出他的感受有多强烈。       到了晚上,愤怒平息了,他又和往常一样心境不佳,感觉悲惨。“老獾终究还是对的,”他想,“他当校董比我好得多,他有动力,也有决心。或许他们让我当校董,不过是想在我的庄园举办夏季活动罢了。”那晚,蛤蟆睡不踏实,很早就醒了。       第二天,蛤蟆在去咨询室的一路都垂头丧气,提不起精神。苍鹭领他进了房间,便问道:“早上好,蛤蟆,你感觉怎么样?”      “真糟透了!”蛤蟆平时不说粗话,可这回就像被飓风的尾巴扫到一样,仅剩的一点儿怒火还是溅出了火星子。      “说给我听听?”苍鹭说。       于是蛤蟆就把獾来访的事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苍鹭,还说了獾怎么劝他退出董事会。      “这件事情给你带来什么感觉?”苍鹭问。      “很糟糕,似乎我对自己对别人都没什么价值。我刚下决心准备把辞职信寄给校区牧师,这样对大家都好。”       苍鹭沉默了良久,不是因为他不明白蛤蟆的处境,正相反,他太明白了。他只是不确定该带蛤蟆走哪条学习之路。最终,他开口了。       “蛤蟆,我得祝贺你。你的游戏玩得很棒。”蛤蟆抬起头,一脸茫然:“ 游戏?什么游戏?我哪有玩游戏啊?"      “我认为你在玩游戏,”苍鹭答道,“你很会玩一个叫 'PLOM'的游戏。”(原文为“Poor Little Old Me")      “PLOM ? 这到底是什么呀 ?”蛤蟆问。      “PLOM代表了四个英文单词,意思就是'可怜弱小的我呀这个游戏你每局都赢了,也可以说是输了,这取决于你自己的看法。”      “我真的不明白你在说什么。”蛤蟆恼怒地说,“我没有玩游戏。我诚实地告诉你这么件糟心事儿,你倒说我在跟你玩游戏?”蛤蟆一脸责怪地看着苍鹭。       “ 诚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词。”      “你的意思是我不诚实?”蛤蟆真要发火了,好歹他的家族座右铭可是“捍卫名誉”。      “是的,就是这个意思。”苍鹭的回答让人惊讶,“不过,我说的’不诚实'和平时的意思有些不同,我是说,你可能对自己不诚实。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儿?”      “共谋是什么意思?”蛤蟆问。      “意思是达成一种秘密协议。我用'共谋’是想说,你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苍鹭的话听着有些高深莫测。      “听着,苍鹭,”蛤蟆的口气很强硬,想要抗拒这些说法,“我没有参与你所谓的'共谋’。我根本不知道老獾要来,也不知道他要我辞职,而且我很想保留校董一职。整件事儿完全在我意料之外,所以我怎么可能偷偷地或用别的什么方式去配合獾?”看得出来,蛤蟆很生气。       苍鹭接下来的话在蛤蟆听来非常像是在道歉,也是他头一次听到苍鹭用这样的口吻说话。      “我很抱歉,蛤蟆。很显然是我的观点解释得还不够充分,不然你也不会没准备好探讨这个话题。你觉得我是在指责你,但这完全不是我的本意。所以我们是否可以先放一放这个话题,之后再来讨论?”      “那好吧,不过我倒想再听你说说这些所谓的游戏。我猜,你认为我玩的游戏还不止一个吧?”蛤蟆气呼呼地说。      “是的,我认为可能还有别的。但如果你对这个理念还那么抵触,那暂时就没办法去分析。我想我们该继续后面的讨论。”       在片刻的沉默中,蛤蟆意识到自己对苍鹭的那番话反应特别强烈,却又不清楚是什么原因。      “好吧,也许你是对的。在你说到'共谋’,说到我想让自己不快乐的时候,我的胸口直发烫。我在努力让自己活得悲惨,这听着也太蠢了。”      “蛤蟆,咨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概念,乍一听会显得愚蠢、不合逻辑,甚至让人害怕。但是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它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我想你现在也感受到了。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所以蛤蟆,你现在应该懂了,为什么你会拒绝打开这扇学习之门,因为它通向一条艰苦之路。”     “但这扇门也可能通向深刻的领悟。”蛤蟆平静地说。     “当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正一起努力,在同一条路上前行。”      许久,他们默默坐着,彼此相伴,一切尽在无言中。      苍鹭最终打破了沉默:“我们现在继续吧?你之前一直在跟我说獾的来访,还有他带给你的感受。那么我来问你这个问题:你认为他来访时处于哪一种状态?”      “他一定不是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这是肯定的。”蛤蟆说,“很难相信他也曾是个孩子。他总让我想起我父亲。”      “答得很好,蛤蟆。我认为你说得完全正确。实际上,獾处在父母自我状态(原文为“Parent Ego State")'中。”      “那到底是什么?”蛤蟆问。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 ’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记住,他们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所以你觉得獾的父母可能是严厉的道德主义者,因此獾才会如此行事?”蛤蟆问。      “很有可能是这样,不过你得记住,蛤蟆,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那么,”苍鹭接着问,“你觉得在一个处在'父母状态'的人身上,还会有其他的行为表现吗?”      “你是说他们的神情吗?我想到了父亲,他看上去很严厉,常常很不高兴的样子。”       “对,他说话的语气是怎么样的?”      “带着怒气。他有时候沉默冰冷,有时候大声怒吼,很吓人。我不知道哪个更让我害怕。”      “你还遇到过其他处于'父母状态'的人吗?”       蛤蟆想了一会儿说:“有,我还碰到过几个类似的人。我学校有几个老师肯定是了。他停了一下,又说:“这么一想,我才发现自己一直碰到那样的人。有一次,我去板球场看看周六比赛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某个臭脾气的球场管理员正在用白颜料画击球线,我走过去和他聊天,问他干得怎么样。他瞪着我说'你过来前我干得好好的!’这话让我很不舒服。”       苍鹭笑了:“听着是个很好的例子。还有吗?”      “我又想到一个,想起这事儿还觉得生气。那天我拿着几个要洗的领结去干洗店,领结弄脏了,有点儿汤的污渍之类的。柜台的女士看了一眼说'你需要的不是干洗,是围兜!’她可真有脸说这种话!”       苍鹭又笑了,他说:“我认为你再次触及了重要的东西。我们把它写下来。”他在挂纸板上写了标题 “父母自我状态”,在下方画了一个圈,用竖线把它一分为二,在右半边写了 “挑剔型父母”。       苍鹭问:“蛤蟆,你会用什么词来描述处在 ’挑剔型父母状态'的人?”      “我想我们说到过。”蛤蟆拿起蜡笔写下了 “爱批评人” “愤怒”,还有“严厉”这几个词。“我猜还有很多别的词吧?”他问。      “肯定有,不过这几个词很能概括 ’挑剔型父母 ’的特点了。”苍鹭回答。       蛤蟆坐下来,看着自己写的字。半晌后他说:“苍鹭,有一件事儿我不太明白。”      “你能用问句来表达吗?这样有助于学习。”      “先前,我不确定自己可以。但你刚才告诉我的'父母自我状态’真的帮我打开了思路,比如能帮我很好地解释獾的行为。他来我家时说的话几乎都在对我挑剔、对我评头论足。难怪他总让我想到父亲!明白了这一点,我差不多就能预测下次见面时獾会怎么说、怎么做了。”      “非常棒,很明显你的情商提高了。”       “是吗?”蛤蟆惊讶地问。“当然了。”苍鹭说,“聪明不仅仅是智商的事儿,我们也需要情商。”      “好吧,接下来的问题听着就不那么聪明了。这个问题就是:我的’挑剔型父母’去哪儿了?你说过,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 ’,这来自年幼时父母的言行和对待我们的方式。这很好地帮我解释了老獾和其他人的做法。那么我呢?我的’父母状态'在哪儿?说实话我觉得我压根儿没有。我几乎从不发火,是真的,苍鹭。我不跟人生气,我不责备别人,也不训斥别人或是挑人毛病。实际上,情况通常正相反,我看到的都是别人的优点,还鼓励他们。这么说显得我弱了点儿,我知道,可这就是我。”       停顿了好一会儿,苍鹭开口了:“蛤蟆,你准备好要做更多的自我探索了吗?也就是更深入的学习?”       蛤蟆坚定地看着苍鹭说:“我准备好了,不过你知道,有时候我会受伤。我有了很多新的领悟,但不是所有的领悟我都能欣然接受。”      “我懂,我懂,”苍鹭体恤地说道,“不过还记得老话怎么说的吗?’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我觉得这种老话特别烦人。”蛤蟆的回答多了几分气势,“你经常能在印着海鸥和彩云照片的台历上看到这种废话,都是陈词滥调!”      “纵然如此,”苍鹭说道,(他的语气在蛤蟆听来有些自以为是),“我们试着就你刚才的问题来找答案。也许落在纸上能帮我们澄清这个问题。”他在挂纸板上翻到新的一页,写了一句话:       蛤蟆有“父母自我状态”吗?       接着,苍鹭说:“现在,我们来界定一下这个问题。”       他写道:       1.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      2.似乎没有证据显示蛤蟆有“父母自我状态”。        苍鹭转向蛤蟆并问:“所以我们下一个问题该是什么?”     “显然,下一个问题肯定是'为什么我没有?' ”      “我认为还有个更合逻辑的问题。”苍鹭说。     “是什么?”     “我们可以问'它是怎么运作的?' ”      蛤蟆想了一会儿,终于说道:“我不明白。我以为你也觉得我没有'父母自我状态'。既然如此,又怎么谈得上如何运作呢?”     “我并不认为你没有。实际上,我认为你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父母状态'。问题是’它是怎么运作的?’很显然,你的’父母状态’运作起来和獾的方式非常不同。”     “你真把我弄糊涂了,我都摸不着头脑了。”     “在我看来,困惑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这说明固有知识的局限开始被打破了。你要直面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会挑战你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由此产生的焦虑是让你改变的动力,很可能也会开启你的创造力。”      蛤蟆看上去并不相信苍鹭的解释:“我觉不得是那样。”他气呼呼的,说话都语无伦次了。     “那么,我们换一种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个'父母状态’想象成一个法官,这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这么说你能理解吗,蛤蟆?”          “当然能。”     “你觉得獾昨天的行为像不像一个法官?”     “噢,绝对像。他就是那副样子,搞得我觉得自己像个囚犯。这都是我的经验之谈,你懂的。被人定罪已经很糟糕了,可更糟糕的是连自己都觉得有罪!”     “所以你在审判谁,蛤蟆?”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啊,”蛤蟆恼怒地说,“我不审判谁。我就不是那种人。”     “蛤蟆,请你再想一想好吗?问问你自己,'你在审判谁?      在良久的沉默后,蛤蟆低声说:“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我在审判我自己?”      苍鹭静静坐着,不言不语。又过了一会儿,蛤蟆说:“我猜,我判定了自己有罪,然后谴责自己。是这样吗?”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苍鹭答道。      “天哪,你是说我们会惩罚自己?”          “会严厉地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那我能做什么?”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儿。苍鹭,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蛤蟆纹丝不动地呆坐着。半晌后,苍鹭问:“你还好吗,蛤蟆?时间到了。”       “还好,”蛤蟆回答,“我没事,只是你给了我那么多东西思考,我的脑子嗡嗡直叫,头晕乎乎的。”        “那么回家路上小心些,”苍鹭说,“我们下周再见。”随后又加了一句:“蛤蟆,要照顾好自己。”蛤蟆缓缓地穿过走廊,走出了大门。

发布了文章

连载|《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咨询》--第八章

第八章 意外访客      正值下午茶时间,蛤蟆在电视机前观看板球比赛。他一直热衷这项运动,如今虽然不打了,但仍然担任村里板球队的主席,对本地所有的板球赛都兴趣浓厚。蛤蟆正想沏点儿茶时,门铃响了。      蛤蟆庄园已不再有仆人,只请了个女工每周来打扫两次卫生,几间大一点儿的屋子都永久关闭了。蛤蟆基本就蜗居在温暖舒适的厨房,隔壁一小间早餐室里放着电视机,从那里能看到花园和河流的好风景。前门关着,蛤蟆都是从后门进出。      所以门铃一响,蛤蟆立马起身走过漆黑的长廊,拉开门闩,解开铁链,好不容易打开了铁制的大门。他惊诧地看到老獾站在面前。     “下午好,蛤蟆。”獾轻快地说完,便穿过门廊,目标明确地大步迈了进去。       蛤蟆一时说不出话来,他以最快速度锁上前门,在獾身后一路小跑着为宅子的状况道歉:“你怎么不告诉我你要来?”他又东拉西扯了几句,觉得自己跟个傻瓜一样。身为蛤蟆父亲的好友,老獾对庄园非常熟悉,径直要去开客厅的门,但蛤蟆抢先赶到了。“最近我不太用这间屋子。到那儿去吧。”事实上,客厅空置了好几年,已是积灰发霉,窗帘上蛛网密布。       蛤蟆把獾带到早餐室,捡起掉在地上的报纸,把拖鞋踢到桌子底下,给獾找了把椅子坐。他不安地走动着,感觉非常不自在。      “要来点儿什么吗,獾 ? 茶,还是蛋糕?”      “不用,谢谢。我从来不吃正餐以外的东西。蛤蟆,你能把电视关了吗?影响我思考。”獾又加了一句,“现在看电视还早了点儿,不是吗?六点前我从来不开电视,开了也只看新闻,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蛤蟆立刻关掉了讨人厌的电视。他坐在椅子边上,想找点儿话说:“最近天气开始转暖了,你发现了没有?番红花都开了。”      “只有番红花吗?”獾惊讶地说,“你该看看我的水仙花,一把一把地开!”       可怜的蛤蟆,他的水仙才刚长花苞。想到自己园艺活儿那么差劲,蛤蟆感到羞愧难当。      “可你还是老样子,蛤蟆,”獾严厉地说道,“你要是听一声劝,改一改多好。”      “对不起。”蛤蟆木然地说。他顺从地坐下来,等着獾继续数落他。      “听着,蛤蟆,我来这里是因为有件事情必须要讨论。我知道,你近来不在状态,也没有参加社交活动。但你要明白,世界还在继续运转,不会因为你情绪不好就停下来。”      “当然不会,我也不会傻到这么想。”     “所以,”獾继续说,“恐怕有件事儿必须得做。我肯定你父亲也会这么想。”      “噢,当然,我相信他会的。”蛤蟆低声说。可他完全猜不透獾说的是什么事情。      “你清楚我说的是什么吧,蛤蟆?”      “呃,不太清楚,你能说得再详细一点儿吗?”      “这很明显了,是关于你在本村学校当董事的事情。”     “对,我是校董,我近来缺席好几次董事会议是因为……”他停顿了一下,“是因为我身体不舒服。但我想着过不了多久我就去参会。”       村校很小,只有两个班级,却已为几代村民提供了教育。随着村民逐渐搬往邻近的镇上,学生人数下降,甚至有传言说学校要关闭。蛤蟆则致力于继续维护学校的生存,也在董事会花了很多时间,尽力筹集资金维持学校的水准。      “对了,就是这个,”獾说,“大家都知道你最近缺席会议,现在还有几件大事儿要商议。”      “我知道,我打算下一次开会就去。”其实蛤蟆刚收到上次会议的纪要,正打算写信给兼任董事会主席的校区牧师,说明他下次一定会参会。      “可到那时你可能还没完全好起来,是不是?”獾问, “你看起来还是有点儿憔悴。那个咨询师说什么来着?抑郁,对不对?真有意思,我想我这辈子都没抑郁过。大概是我有太多事情要做,没时间发呆想心事。”       蛤蟆感觉到獾指责的眼神,他开始感到愤怒,可愤怒很快化为悲惨的心情。蛤蟆觉得在獾眼里他只是矫情,他真希望自己能振作起来,学学老獾的样子。      “所以我和校区牧师谈了一次,他认同我的想法。你不用担心。”獾继续说。      “他认同什么?”蛤蟆不安地问。      “哎呀,就是同意由我来代替你做董事呀!我倒不是真有那时间,”獾语气严厉,从半月形眼镜里望着蛤蟆,“法庭和区议会那堆事儿,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够我忙的。不过,能者多劳。”      “可我还在董事会啊,”蛤蟆感觉多了分力量,“你知道,我还是校董。”      “是的,但如果你因健康原因辞去校董的位子,就不用选举了,校区牧师说他能增补我为董事会成员。所以蛤蟆,我想你现在就可以动笔写辞职信了,我会直接交给牧师,省去你寄信的麻烦。”       蛤蟆心乱如麻,他生气极了,真想一拳打在獾的鼻子,獾怎么敢!怎么敢背着他去找校区牧师,还企图让他离开董事会!真不要脸!蛤蟆很喜欢学校董事会的工作,他在那儿有用武之地,也总是热衷于在蛤蟆庄园草坪上举办学校夏季活动。       可他转念一想,也许獾终究是对的,也许自己应该辞职让獾接管,獾肯定会对工作投入大量精力。但蛤蟆又想到,獾也会把别的东西带到工作里,獾会发脾气,不包容,还会惹恼别人。蛤蟆敏锐地觉察到,这就是和獾相处的代价,可这代价是不是太高了?      “好了蛤蟆,你打算写信了吗?”獾不耐烦地问。       蛤蟆不知道该怎么办。獾看着那么强大又自信,而他却感觉自己弱小又迟疑。      “我可能需要一两天的时间考虑一下,”蛤蟆的声音很小,“毕竟,我当校董有一段时间了,我想我会舍不得。”

发布了文章

连载|《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七章

第七章 愤怒的表现       在等待下一次面谈的一周里,蛤蟆琢磨着自己的愤怒情绪。想了很久,他发现自己的愤怒是和内疚感连在一起的。他成年后,最爱对他发火的人除了父亲,就是獾了。又高又壮的獾,很多年前就想阻止蛤蟆沉迷汽车,还把蛤蟆声色俱厉地训了一顿,让蛤蟆当场悔恨落泪,发誓要改过自新。可这又帮了蛤蟆多少呢?蛤蟆此时突然明白过来,獾永远都成不了咨询师。就和所有愤怒的人一样,獾从来不会倾听别人,只想摆出一副教导者的样子,批评人家的短处。           蛤蟆由此想到了和猫有关的一件事儿,那个情形历历在目,他再一次细细地回顾着。那是几年前,因为遭遇了一两次严重的车祸,蛤蟆正觉得难受呢。突然有一天,獾带着河鼠和鼹鼠来到蛤蟆庄园,非要他改一改自己的德行,别再为汽车着迷发疯了。蛤蟆记得獾把他带进了庄园的吸烟室,狠狠地对他进行了一番道德谴责,逼得他痛哭流涕地忏悔。训话结束后,走出那间屋子,严厉的獾变回了和颜悦色的慈父模样,这让天生有股韧劲的蛤蟆又恢复了本性。       当时獾要求蛤蟆向河鼠和鼹鼠悔过,公开承认错误,这个要求当然被蛤蟆拒绝了。他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说的每一个字。      “不,我没什么可抱歉的,我干的事儿一点儿都不蠢,相反,我觉得光荣极了 !”獾听到这话又惊又气,蛤蟆还烦躁地加了一句:“噢,对啊,在刚才那间屋子里,我什么都说得出口 !”       事实的确如此。现在,蛤蟆意识到那时在獾面前的忏悔只是表象,其实他是在防御獾对他的攻击。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不过,又回到这个问题了。生气的总是别人,而不是我,这是为什么呢?”        终于,咨询的日子又到了,蛤蟆再次坐到苍鹭咨询室里,与咨询师面对面。               “早上好,蛤蟆。你今天精神怎么样?”苍鹭先开口问道。      “我觉得比之前开心一点儿了,睡眠好些了,而且多了一些做事情的兴趣。比方说,我现在又开始每天看报纸了,还真的能看得进去。以前我一度连翻都不愿意翻的。”蛤蟆答道。       “非常好。那么在我们的情绪温度计上,你觉得自己现在在哪个位置?”苍鹭翻动着沙沙作响的挂纸,找到了第一次面谈时画的那个图,就是一条垂直线,线的最下端为0,最顶端为10。       “我觉得我在5或6的位置吧。”蛤蟆说。       “你看到初次面谈时你的情绪了吗?”苍鹭边问,边指向几周前蛤蟆在图上做了标记的地方,在1和2的刻度中间。两人停了一下,对视了一眼。这一次沉默让蛤蟆感觉到的是善意。        终于,蛤蟆开口说:“苍鹭,我可以为这次面谈设定议题吗?”       “当然可以。你这么做我会很高兴。”苍鹭说,“不过其实呢,咨询的议题一直都是由你来设定的。每一次面谈中,我都在帮助你探索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让你最大限度地去学习和觉察。如果你能自己找到这样的问题,说明我们真的在进步。”      “我想分析一下我的愤怒,”蛤蟆说,“更准确地说,是我缺少的愤怒。上一次面谈我们说到,我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来应付严苛的父母,你把这个叫作'顺从行为 ’。”      “是的,我记得,”苍鹭说,"还在挂纸板上。”他翻到了写着标题 “顺从行为”的那一页,标题下面写着“同意” “取悦” “道歉”和“依赖”。      “我说过,你用这些行为来抵御父母的愤怒和攻击。你的问题是什么,蛤蟆?”      “问题很简单,可我就是想不出答案。我为什么不会生气?就是这么个问题。”      “你从没生过气吗?”苍鹭问。      “呃,没像獾这么发怒过。他生气时一脸严厉,嗓门很大很凶,还用手指着你骂。我跟你说,他真的能把我吓死 !”            “你从来没像他那样过?”苍鹭问。       蛤蟆认真地想了想说:“我想我有过一次。那次是野树林的一群黄鼠狼把我的家给占了,我和朋友们跟他们打了一仗。我气得呀,直喊着'杀呀’,就朝那只领头的黄鼠狼冲了过去。我打得他屁滚尿流,把他赶了出去,他的同伙也都吓跑了。可这是特殊情况。仗一打完我就累倒了,第二天午饭时间才从床上爬起来。那次发火不是我的本性,我并不是个真正的斗士。不过我得说,对那晚的表现我很自豪,应该说是引以为荣。”     “你完全有理由这么想,”苍鹭由衷地说道,“但我还是不明白困扰你的到底是什么。蛤蟆,你能更准确地说出你的问题吗?”      “好。前几次面谈你说,愤怒是一种基本情感,我很同意。我记得你把基本情感比作画家调色板上的三原色,所以我的问题是:既然愤怒是塑造我的行为的基本要素,那我为什么不会生气呢?”      “这真的是个非常好的问题,蛤蟆。不过,就像所有好问题一样,答案会让你产生痛苦的自我觉察。你做好了解的准备了吗?”       蛤蟆坚定地看着苍鹭说:“我已经走到这么远了,不能在这里打住。”      “好的。虽然你的提问全部同感受和情感有关,但最好的方法还是用我们的头脑和理性来思考。我们从这里开始,想象一下这个情景:你被两个仁慈的坏蛋给俘虏了,他们完全掌控了你,同时,又对你倍加关心照顾。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可能我对他们的感受会很复杂。”蛤蟆说。      “正是这样 !而这就是你小时候所体验到的。这样仁慈的坏蛋,也就是你的父母,显然占了上风,而你又完全依赖着他们,你怎么能对他们生气呢?何况你还爱着他们。”       蛤蟆一动不动,沉思后说道:“的确像是个两难处境。不过,如果我的愤怒真的遇到了我父母绝对的权力,会发生什么呢?”       “在我看来,只存在一种可能的答案。”        “是什么呢?”蛤蟆问。      “你得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       蛤蟆立刻回应道:“这是不可能的,愤怒一定是有攻击性的,这是愤怒的定义啊。也许答案更可能是这样:我学会了完全压抑我的愤怒?”      “我对这个答案感到怀疑。”苍鹭回答,“愤怒是我们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压抑下去。我们换一个比喻,这次用科学来打比方。想象一个煤气罐开始发烫,压力越来越大,有爆炸的危险,怎样可以迅速减压?”      “很明显,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尽可能把阀门开到最大,让气体能以最大强度喷射出来。”      “是这样的,这也是有些人应对愤怒的方式。他们像喷射气体一样,瞄准一个选定的目标释放愤怒,然后再恢复常态。可是,他们忘记或者故意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样的方式会造成伤害,还会对人际关系造成不利。”      “所以正像我之前说的,愤怒确实是有攻击性的吧?”蛤蟆着急地问,不想放弃他的观点。      “对,在这个例子里的确如此,这也是我想举例说明的。现在想一想另一个问题。还是刚才的例子,煤气罐发热后,内部压力也变大了,有没有别的不那么剧烈的办法来减压?”      “我想,如果要更小心一点儿的话,你就慢慢打开阀门好了,这样就能让气体在一段时间里慢慢渗漏出来。这是不是你想说的?”        “确实如此。蛤蟆,发现了吗,你快找到答案了 !你和其他很多人学到的,就是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你采取的方法就是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让别人几乎觉察不到,这样就不会让任何人不安。”      “可要怎么做呢?”蛤蟆哀怨地问,“我不记得我这么做过啊。”      “你还记得自己撒泼耍性子的时候吗?”苍鹭问。      “什么,这真的是愤怒吗?因为撒泼毫无意义,什么都干不成啊。”蛤蟆惊讶地叫道。      “亲爱的蛤蟆,”苍鹭耐心地说,“关键就在这里。撒泼正是表达愤怒的一种幼稚的方式。就像孩子听到大人说'不行,你不能这样!'这让孩子非渚愤怒,同时又感到无助,因为对那个让他生气的大人,孩子没法用暴力或者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去回应,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躺倒在地,又踢又叫。而当成年人也这么干的时候,我们会说他在'无理取闹'。”      “唔,我想我大概也无理取闹过几回。但不是最近的事儿了。”蛤蟆接着说,“你说过不带攻击性地释放愤怒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可是撒泼也持续不了多久啊 !”       “是这样,不过有些方式可以持续很久,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       “比方说呢?”蛤蟆问。       “比方说怄气呢?”       “怄气?我从没觉得这是发怒的一种方式。”       “我认为它是。”苍鹭说,“怄气的人是总绷着脸、阴沉沉的样子,而且安静得很反常。蛤蟆,在我看来,’适应型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惬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通常这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成年人或许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力斗争而生闷气,也是同样道理。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这个行为完成了我们刚才讨论的,所谓通过逐步少量降压来降低愤怒的强度,这样攻击性肯定也就减弱了。”       两人随之沉默良久,各自陷入沉思。蛤蟆开始越来越强烈地觉察到,他的许多行为都源自“适应型儿童”的自己。苍鹭则试图搞懂蛤蟆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了这些问题,同时自问,作为咨询师,是不是话说得太多了。       最终,蛤蟆先开口问:“孩子学习愤怒,还有没有别的方式?”      “肯定有上百种了。”苍鹭回答,“你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适应各自童年的特定情形,所以就产生了各种行为模式,关联着各种情感和情绪,就像马赛克的色彩一样繁多复杂。”       “我可以问一下你究竟是怎么分析这些行为的吗?”蛤蟆问道。       “当然可以。我画一张图你就知道了。”苍鹭回答。       苍鹭继续说道:“当然,这个图的关键在于,我知道你也开始认识到了,就是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这危害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出来的。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好吧,那又是多大点儿错呢?”蛤蟆感觉被苍鹭戳中了痛点,没好气地问,“谁都有幼稚的时候,不是吗?”      “在道德层面上,是没有’错’。心理分析不做道德评判。但这类行为会导致两个后果,都是负面的。第一个就是会被人嘲笑。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是件蛮好笑的事情,但也让人尴尬。而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类行为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      “这么说让我感觉很糟糕。讨论了这么久,结果就是我发现自己大半辈子都很愚蠢。我能做点儿什么呢,苍鹭?我 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当一个成年人?”蛤蟆问。      “等到下一次面谈怎么样?”苍鹭说着,便面带微笑地将蛤蟆送到门口。

发布了文章

连载|《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六章

第六章 探索童年       上一次咨询结束后,蛤蟆一直有种奇怪和不安的感觉。他拾起了遗忘许久的童年往事,记忆犹新的事件更是反复在脑海中上演,而父母和祖父母的样子也从未模糊。他在阁楼找到了一本老相册,里面全是泛黄的家庭老照片。蛤蟆感到一阵巨大的悲伤涌来,不是因为照片里的人都已去世,而是因为他极少是照片里的主角。       蛤蟆记得严苛的父亲,他总觉得自己没能达到父亲的高要求,而且永远也达不到。他记得家里来来往往的成功人士,在蛤蟆眼里,似乎都是各行各业成就非凡的能人。他的祖父创立了家族酿酒企业,父亲在成为一家之长后接管了过来。蛤蟆记得小时候被带去酿酒厂,轰鸣声、蒸汽和异味让年幼的他受到了惊吓,他那时就知道将来也得在这个鬼地方工作,也是在那时他就明白自己绝不要这样。       蛤蟆记得安静的母亲,她对丈夫唯命是从,正如婚前听命于她父亲一样。她父亲曾是一名杰出的牧师,最终升为副主教。从那以后,人们便尊称他为“主教大人”,就连他的女儿也这么叫他。蛤蟆印象中的外祖父个子很高,气宇轩昂,胸前挂着十字架,在下午茶准备好时总用惊喜的语气说道:“啊,小蛋糕来了 !”       蛤蟆记得小时候母亲也曾和自己嬉笑逗闹,可他觉察到母亲是那么在意丈夫的评价,总在看脸色,生怕丈夫不满意。她为了避免惹丈夫不快,便遵循他严格的育儿观,常常对蛤蟆刻意收起慈母的一面。在蛤蟆的记忆里,母亲拥抱他的次数少得可怜。       随着下一次咨询时间的临近,蛤蟆感到从未有过的复杂情绪。主要的情绪是悲伤和抑郁,因为他想起了孤独的童年,其中并没有多少爱或快乐的回忆。即便如此,他还能记起另外一些人,像龙套角色一样在他的人生剧本里一闪而过,他们不经意的举止和唤起的情绪,让蛤蟆目睹了大千世界里的各种 “异类”。       这样的情况通常发生在圣诞节。小时候,每到这时,人们会捧着礼物来蛤蟆家致以一年一度的敬意,希望能换来酒窖里的陈酿。他记得有一个年老的姨妈戴着一顶大黑帽,用硕大的女士帽针别住,蛤蟆猜这帽针一定牢牢卡进她脑袋里了。还有一个乐呵呵的怪人,会变戏法,有一次他俩单独在一块儿时,他居然用屁点火,让蛤蟆吃惊不已。还有个老大叔,脖子上挂着的金表链在大肚脯前晃来晃去,他给了蛤蟆一个金币,还用非常惊悚的方式在蛤蟆的腿上捏了一把。       这些记忆擅自闯入了蛤蟆的脑海里,而在这些记忆底下,一股愤怒正在累积,强烈却无力。无力是因为他不确定他在对谁愤怒,或者对什么事情愤怒。       于是就造成了这个结果:他开始为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 !因为在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对父母是极度愤怒的,这一点可能他连苍鹭都不会告诉。然而这种愤怒给他带来了很难化解的问题。小的时候,父母想必为他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而今他住的漂亮庄园也是从父母那儿继承来的。之后父母还确保蛤蟆的生活费绰绰有余。更让他为难的是,父母都已去世好一段时间了 !他们活着时蛤蟆都自觉很难生他们的气,何况现在他们都已不在人世,就更难了 !可他内心的愤怒情绪却不肯消退。所以当蛤蟆撼响咨询室门铃,坐到熟悉的椅子上时,他的情绪非常激动。       “早上好,蛤蟆,这一周过得怎么样?”苍鹭说。      “我不太确定,”蛤蟆平静地回答,“我怕我又开始感到抑郁了,我很担心,之前还以为自己好起来了。”      “你认为是什么让你有这种感觉?”苍鹭问。      “我认为是因为我做了你布置的'作业'。我发现童年回忆的某些部分让我非常痛苦,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觉得很悲伤。”蛤蟆有段时间没掉眼泪了,这一回又哭了起来。       苍鹭把纸巾盒推了过去,蛤蟆抽出一张来擦了擦眼睛,又抽出另一张用力攥了攥鼻涕。        停顿一会儿后,苍鹭问他是否觉得好些了。       “是的,真没想到。”      “你看,悲伤的原因是真实可见的:你想起了不快乐的时光,你自然会有悲伤和不快乐的情绪,所以你哭了。你能接受这个解释吗?”      “应该可以,”蛤蟆哧哧地吸着鼻子说,“可我不喜欢像刚才那样号啕大哭。”      “你肯定不喜欢,可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所以哭也没关系吗?”蛤蟆问,“我记得父亲完全不允许我哭。我一哭,他就会说:'马上停下来,不然我就要对你发怒了 !'所以我当然就停了下来。”      “你现在可以选择,”苍鹭非常严肃地说,“你是要听从你已经死了的父亲的声音,还是要允许自己做主?”      “这话好像有点儿太重了。”蛤蟆看上去非常不安,“毕竟,我只是想知道该哭还是不该哭而已。你不觉得讨论'我已经死去的父亲的声音'有点儿小题大做吗?”      “也许是的,”苍鹭回答,"但我们现在讨论的就是'小题大做'的事件。一个简单的提问,便能引发许多其他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你的学习和领悟作用很大,也因此会对你的整个人生有深远的影响。”       到了这里,蛤蟆已经相当专注了。他的泪痕干了,正竖起耳朵仔细地听着。“请接着往下说,苍鹭,”他说,“我在听。”      “好,这样的话,我就得重新切换到老师的角色中去,以便为你提供更多的见解。你还记得我们关于'儿童自我状态'的讨论吗?它包括了'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苍鹭问。      “我当然记得。那次讨论对我有很大的作用,我希望今天能再接着探讨。我准备好了。”      “我相信你准备好了,我们现在开始。蛤蟆,你的童年里谁对你影响最大?”       “这很容易回答,当然是我母亲和父亲。间接的还有祖父祖母。”       “我们先谈谈你的父母。你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蛤蟆毫不犹豫地回答:“严厉而正直。他总是为这为那训斥我。他会用非常不满的眼神看着我并叫我的大名说:'西奥菲勒斯,要我跟你说多少遍?不准这么做 !'他总是在批评我、责备我,慢慢地我也会认为,他永远都是对的,而我永远是错的。似乎这么想的话,他对我的训斥就都变得合理了。”       “他打过你吗?”苍鹭问。       “噢,不需要,只要一个眼神就足够了 !接着他就不再对我慈眉善目,其实他一直都不是个慈爱的父亲。他最严厉的惩罚就是用冰冷的声音说:'回你的房间去。没想好怎么道歉,不准下楼 !’      “我记得他陪我玩过几回,可结局全都很糟糕。也许是我太渴望得到他的爱了,就会犯傻,做一些傻里傻气的举动。有一次,他把我从他膝上推了下去,还对我母亲说:'我受不了他这副样子 !’接着便走出了房间。而我只能放声大哭。”       蛤蟆停住了,双眼泛着泪花。       苍鹭问:“那么,你母亲是怎样的人?”      “她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的父亲,但我总觉得跟她比跟父亲要亲近。偶尔她会拥抱我一下,但不常有。父亲对我发脾气,我会去告诉母亲,可她会说:’亲爱的,别犯傻,我肯定他不是故意这样对你的。’      “因为她只有我这一个孩子,可能她习惯了把我当个小宝宝一样对待。每次开运动会,她来学校看我时,都会让我非常难堪,她总在其他男生面前叫我 ’小西奥',还要给我梳头发。”      “你长大以后情况有没有变好一些?”苍鹭问。       “噢,不,一点儿都没有。比如我上大学时,邀请了一些朋友来我家住,父亲总能找到些什么来指责我,而母亲则是不断地让我难堪。她有一次当着我朋友的面问我有没有穿干净的内衣 !现在我觉得好笑,可我向你保证,那个时候真是一点儿都不好笑。      “我再来讲一个你可能感兴趣的故事。在母亲过世前不久,我鼓足勇气对她说:'妈妈,你什么时候才能不再把我当成小孩子?'你猜她怎么说的?”      “我大概猜到了,”苍鹭说,“不过你说吧。”      “她说:'等你不再像个小孩子的时候 !'这问题看来无解了,我转身就走出了房间。”        在片刻的安静后,苍鹭开口说道:“你一定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吧。”       “噢,不,我从来不愤怒。我不是会发怒的人。”蛤蟆惨笑了一下。       “那你是怎么处理愤怒情绪的呢?”苍鹭问。       蛤蟆坐直了身子,重重地咽了下口水:“呃,嗯,你说的愤怒到底指什么?”      “得了,蛤蟆,”苍鹭不耐烦地说,“你知道愤怒是什么。你是怎么应对它的?你上一次感到愤怒是什么时候?”       蛤蟆感到困惑了。首先,他之前并没有在想愤怒的事。其次,他发现在任何时候都很难承认自己感到愤怒。他总觉得如果别人知道他生气了,他就会受到惩罚。结果就是他吞下了怒火,却化成了内疚。可苍鹭为什么突然讨论起这个话题来呢?提到愤怒,蛤蟆就感到非常焦虑,想要转移话题,可苍鹭偏偏注视着他,等着他回答。蛤蟆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聊下去。      “说实话,我不确定我上次感到愤怒是什么时候。现在想起来,如果有,次数也屈指可数。感觉没必要那样,那不是我的行事风格。”他摆出了一个抚慰性的微笑。     “好吧,”苍鹭说,“我想你会发现,真的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对你会有帮助。毕竟你也同意,愤怒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之一。这么想吧,蛤蟆,小时候在你生气时,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蛤蟆思考着这个问题,脑海中出现了他的父亲,高大威严,令人生畏。父亲身后的阴影里,似乎站着他的祖父和外祖父,他们品性诚实、言行端正,他们的面貌就是最高道德标准的化身。蛤蟆感到他们的影响已经主宰了他的人生,正 如他们的肖像画挂满了蛤蟆庄园的图书馆一样。     “我觉得,当我回想早年的日子,我想起的是我父母的愤怒,而不是我自己的。总有人对我指手画脚。父亲经常在我表现不好时冲我发怒。”      “所以父母若是严厉挑剔,这个孩子就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他们,他会将自然行为调整为最能适应现状的行为。所以这个孩子最有可能做什么?”      “这是说我们又回到’适应型儿童’的话题上来了吗?”     “完全正确。你要记住,就像是画家调色板上的红黄蓝三原色一样,每一个'自然型儿童'都具备基本情感。但随后我们必须学习调整自然行为来适应特殊情形。我们会将三原色的色调调暗,使它们看上去柔和,以利于生存,同时也借此保护我们个体的完整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得学会处理愤怒,包括父母的愤怒,还有我们自己的。”苍鹭停顿了一下,又问,“你怎么看,蛤蟆?”     “真是难以想象。”蛤蟆若有所思地回答,“我在思考你说的基本情感和三原色,想象要怎样画一幅画来描绘一个正在发展情感和情绪的孩子与他父母之间的纠葛。父母是那么固执地认定是非对错,又远比孩子强大得多。孩子们是怎么在这场战斗中活下来的?”      “你觉得成长必定永远是场战斗?”苍鹭问。      “可能对我来说是这样的。”蛤蟆回答,“我想童年的我一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为那时我还那么年幼,却要对付那么严苛的父母。”他停住了,房间里一片沉寂,只有角落里的老爷钟在嘀嗒地走着。       过了一会儿,蛤蟆小声说:“我想知道,我是怎么学会应对那一切的?”      “要找到答案,”苍鹭说,“我们要用头脑和逻辑思考。我来问你个问题:倘若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许多倍还无法逃离的人欺凌和伤害,他可能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蛤蟆想了一会儿说:“如果这个人确实没有力量,就必须学习顺从压迫者。不然可能无法生活下去。”      “正是这样。所以在你还是个孩子时,是不是也一样得学习如何顺从你父母严苛的要求和心愿?”       半晌后,蛤蟆表示认同这个解释。      “那么,那时的你会做什么?”苍鹭问。      蛤蟆对此思考了一会儿。他的内心因为回忆起久远的往事而感到悲哀与不快,可虽然久远,那些记忆和感受在他的意识里却如此鲜活,仿佛就在眼前。然而他身体里的另一部分却感觉受挑战而保持着警醒,所以能客观而不受影响地思考这些事情。      “我猜,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不与他争辩。你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蛤蟆缓缓地说。     “很好,我要把这个写下来,因为我认为你正在觉察某些非常重要的东西。”苍鹭走到白纸板前写了标题 “顺从行为”,在标题下写上 “同意”。      “还有吗?”他问。       蛤蟆沉思了一会儿说:“除了顺从我父母的意愿之外,我还总是想要取悦他们。我不确定自己有没有成功过,但我记得很清楚,我想让他们对我满意,为我骄傲。”他又停下思索了一会儿,接着说:“也许这就是我变得爱炫耀的原因。他们对我的所作所为从没有满意过或被打动过,所以我就放任自己用浮夸和愚蠢的行为来博得他们的关注。会是这样吗,苍鹭?”       苍鹭紧紧注视着蛤蟆,他意识到,此时此刻,蛤蟆的声音和样子与说出的话完全吻合。蛤蟆看上去、听上去都那么悲伤,连他的情绪也明显像个极度悲伤的孩子。这种悲伤深深感染了苍鹭,他静静坐着,尽力走进蛤蟆的回忆,去体验蛤蟆的悲伤——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这便是所谓的“共情”。蛤蟆也感觉到了,这无声的支持和理解带给他直击灵魂的力量。       过了一会儿,苍鹭说:“我想很可能你说的是对的,蛤蟆。”然后,他沉默下来,陪伴着蛤蟆在深切的孤独感中静静地坐着。       又过了一会儿,苍鹭判断时间该差不多了,便说:“好了,现在我们要继续推进了。之前你说你总想取悦父母,我要把这一条加入顺从行为里去吗?”       “噢,要的,”蛤蟆的声音比之前有力了,“你还可以加上另一条:’道歉’。我知道我现在是这么做的,小时候也是这么做的。几乎在我做任何事前,我都会为了安抚父亲而先道歉。”       “由你来把这一条写上去怎么样?”苍鹭问。       蛤蟆第一次接过蜡笔,在白纸板上写下了 “道歉”一词,接着便转身对苍鹭说:“你知道吗?我开始意识到这个列表描述的不仅是我的过去,也是我的现在。我在过去学会的事情,和我现在的行为出奇地相似。不知道我该不该觉得惊讶。”      “我想,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你只要想一想,就会发现这其实非常明显。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 ’,或许就是这个意思。”苍鹭又说,“另外,我想在列表里再加一条,如果你同意的话。”       “是什么?”蛤蟆问。       “依赖。”苍鹭回答。       蛤蟆愣了一下,说:“你确定吗?我是说,所有孩子不都是依赖着父母吗?在你弱小而无助时,这难道不是很自然的行为吗?”       “是的,”苍鹭答道,“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那这跟顺从行为有什么关系?”蛤蟆略带谨慎地问。      “我的意思是,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苍鹭说。      “我猜你说的是像我这样的人。”蛤蟆说着,便咯咯傻笑起来。      “我想是的。”苍鹭说完,也头一次笑了岀来。他的笑声很干涩,好像他并不常让自己发笑。但这笑却是发自内心的,甚至让蛤蟆从烦人的傻笑变回正常的笑了。      “不好意思,”蛤蟆边说边擦眼睛,“我们一直都那么严肃,可突然间一切都显得那么滑稽,我实在憋不住笑。”      “请不要道歉,本来咨询就要结束了,而且还能结束得那么欢乐,多好。”       这一次,苍鹭将蛤蟆送到了门口,告别之际,他转身对蛤蟆说:“蛤蟆,我认为你正在进步。虽然还有很多工作有待完成,但你已经在学习的道路上站稳脚跟了,从此再也不会走回头路了。”苍鹭友好地挥了挥手,关上了门。蛤蟆沿着河岸往家里走去,他很久很久没有像现在这么快乐了 。

发布了文章

连载|《蛤蟆医生去看心理医生》--第五章

第五章 成长的寓言       过了一周,蛤蟆又与咨询师见面了,还是坐在老位子。他很诧异自己那么快就习惯了咨询的常规,连这把椅子都被他视作“自己的”椅子。有时他会想,不知别人是否坐过这个座位,还是这间咨询室每周只因为他才使用一次。       但在咨询过程中最打动蛤蟆的一点是,他能得到苍鹭全身心的关注。蛤蟆发现,这辈子还从来没有人对他全神贯注过。至于他有没有这样对待过别人,也得打个问号。       苍鹭全程专心地听蛤蟆说话,就好像整整一个小时里,他完全聚焦在蛤蟆身上,只专注于蛤蟆的情况,其余一概不关心。所以蛤蟆发现自己不用老说 “你明白我说的吗?”或是“我说清楚了吗?”这些习惯用语,是他为自己表达不清的胡扯道歉用的。       只要蛤蟆找到了词汇来形容自己的所思所想,苍鹭就会倾听并理解他。苍鹭没能理解时会如实相告,蛤蟆就必须搜寻其他的词句来更准确地表达意思。       不知怎的,苍鹭倾听并不断向蛤蟆发问的方式,使得蛤蟆觉察到了自己的种种想法和感受。渐渐地,他开始在很多方面探索和审视自己,以前他根本想不到要这样做。换句话说,蛤蟆开启了学习模式。      “那么,蛤蟆,你感觉怎么样?”这个问题不再让蛤蟆惊讶,实际上,他对这个问题已有了心理准备。      “我感觉不一样了,”他答道,“虽然还是情绪低落,但我发现自己一直在思考我们上一次面谈时你提到的'儿童自我状态'。今天我们会继续谈这吗?”      “是的,”苍鹭说,“我很愿意和你一起探讨,不过这意味着我必须换个角色。”      “换角色是什么意思?”蛤蟆问。      “意思是,我的行为方式会有变化。如果我要告诉你什么是儿童状态,就得切换到老师的角色去。老师不同于咨询师的一个地方就是,老师用讲解模式,而咨询师用倾听模式。如果我能成功教会你理解'儿童自我状态',你就能用这些概念来探索自我和你个人的经验了。记住,能实践的理论才是好的理论 !      ”蛤蟆还在努力理解这番话时,苍鹭站了起来,走到挂纸板前。       他开始了讲授。“'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       “请你再进一步解释一下好吗?”蛤蟆问。       “当然可以。”苍鹭回答,“我的意思是,我们的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就好像红黄蓝三原色,对所有婴儿来说都是类似的。然而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这么说能理解吗?”       “能,”蛤蟆说,“我能理解。”       “很好。”苍鹭问道,“你觉得这些基本的情感是什么?”        蛤蟆皱着眉挠着头,却答不上来。       “这么来看吧。”苍鹭说,“我知道你未婚,但你有侄子侄女吗?”       “有,当然有,”蛤蟆说道,“我一直都记得他们的生日,我还喜欢在圣诞节带礼物去看他们。我想他们应该是很喜欢我的。”       “好,”苍鹭回应道,“那么你会怎样来定义他们的基本情感?”       “呃,他们通常到处乱跑,玩得很开心。真不知道他们旺盛的精力是从哪来的 !当我带着一堆礼物过去时,他们会扑过来给我最热烈的亲吻和拥抱,真的,我非常讨他们喜欢。”蛤蟆接着说,“可别以为是因为送礼物他们才这样,我什么时候去都一样受欢迎。他们就是这么充满热情。”      “我想他们一定是的。”苍鹭说,“我们把这个写上去。”于是他走到白纸板前,写上了标题“儿童的基本情感”,在标题下边,写了 “快乐和深情”。      “还有别的吗?” 苍鹭问。      “他们当然也会闹脾气。有一次他们打架打得太凶了,我甚至得上去把他们拉开。孩子有时候真是小恶魔。”      “所以这是另一种基本情感。”苍鹭说着,就在白纸板上写上了“怒”。      “哦,是的,我完全同意。”      “你还能想到别的吗?”苍鹭问。      “我有点儿卡壳了。”蛤蟆停了停,回答说。      “试试用另一种方式来思考,”苍鹭说,“我们生下来就有的基本情感有哪些?与生俱来,不用后天学习就有的。”      “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你想要的答案,我的小侄子和小侄女很容易感到不安和悲伤。我记得上一次去时,他们正在哭,泪流满面,因为小狗死了。我想尽办法安慰他们,可也不管用,最后连我自己都哭了。你知道,我真是心肠太软了 ”说到这儿,蛤蟆撮了一下鼻子,拨了拨领结,眼里泛着泪花。      “这听上去就很像一种基本情感,”苍鹭说着,又在列表上加上了 “悲伤”一词,“还有别的吗?”       蛤蟆摇了摇头:“我想不出来了。”      “恐惧呢?”苍鹭问道,“在我的经验里,孩子们很容易感到害怕,你很容易吓唬一个孩子。难以置信的是,有些成年人很喜欢那样干,不过这是另一回事儿了。总之,你同意恐惧是一种基本情感吗?”      “很有道理,”蛤蟆答道,“我还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从人生第一个噩梦里尖叫着醒过来。没人教过,可我就会这么做。这是与生俱来的。”      “好,这样的话我们就完成了列表。”他在纸板上写下“恐惧”。所以最后白纸板上是这么写的:                                                                                  儿童的基本情感                                                                                      快乐和深情                                                                                           愤怒                                                                                           悲伤                                                                                           恐惧       “所有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所谓'自然型儿童',而这是整个'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苍鹭解释说。       “那么,”蛤蟆说,“如果我看到有人非常深情,或者发怒、悲伤和害怕,我就能说这人正处在自然型儿童的状态里。是这样吗?”       “正是如此。不过愤怒更复杂,我们会在之后进一步了解这种情感。” “不论人们年纪多大,都可能处在儿童状态吗?”       “确实如此。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蛤蟆陷入了沉思,在许久的沉默之后,他终于说话了:“我觉得我经常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说完,又陷入了沉默。       “但是到这里我们只说了一半。”“什么意思?”蛤蟆问,“关于'儿童自我状态 ',还有别的要说吗?”       “当然,还有很多要说的。如我们所见,一个孩子的自然行为混合了上述几种基本情感。”苍鹭指向白纸板上的列表。       “比方说,婴儿为了获得食物和关注会尖叫,尽可能多地吮吸乳汁,吃饱后就心满意足地睡觉了。从出生第一天开始,这些天生的情感就开始运作了。随着这个孩子的身体逐渐强壮,他的情感世界也丰富起来,能量也更加充沛。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其他的因素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这个孩子的意识产生影响。婴儿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母亲或父亲的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      “面对哭闹的婴儿,母亲通常的反应是给予爱和安抚。但也有父母会做出缺乏爱心的举动。母亲可能累了,甚至病了,就会表现得很严厉。又或者,父亲的育儿观念可能非常严苛,就会故意无视婴儿的哭闹,怕'宠坏'了他。”      “这让人想到孩子是多么容易受伤啊,”蛤蟆若有所思地说道,“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蛤蟆安静地坐着,陷入了对童年的回忆,想尽力记起童年时自己的感受。       过了一会儿,苍鹭开口了。“你说得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可他们该怎么学会应对呢?”蛤蟆问,兴致高涨起来,看得出来他在认真琢磨。“婴儿和小孩子不会用逻辑思考,他们没法坐定下来计划怎样应对父母的行为。”蛤蟆的语气很强烈,好像他探讨的不是儿童心理学里一个艰深的话题,而是从非常私人的层面讲他自己的事儿。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嗯,当然了,婴幼儿确实不能用逻辑或有意识地去想明白这些问题,”苍鹭说,"但他们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头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幸运的话,我们就能用余下足够的精力来享受生活。“这意味着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 “你可以说慢一点儿吗?”蛤蟆请求道,“每次我觉得理解了一点儿的时候,你又继续讲别的东西了。” “很抱歉,”苍鹭微笑了,“我知道关于这个话题我会说得有点儿多,但我认为这很重要。蛤蟆,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这贯穿我们咨询的全过程。弗洛伊德曾说,'本我所在,自我相依。’这个我会在以后做解释。好了蛤蟆,你没有理解的部分具体是什么?” “你说我们在婴儿期就开始学习应对生活,我们得对自己天生的行为做出调整。这个具体是什么意思?”“你的问题非常好。我用一个小故事来回答你。这是个科幻故事,所以你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想象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都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是那么的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很无助。你怎么看这个故事?” “我不太喜欢这个故事。如果那个人是我,我会造一艘宇宙飞船,以最快的速度逃离那两个家伙。” “不幸的是,你没法逃离。所以你只能忍受这个状况,同时学习如何尽你所能地去应对。”蛤蟆已经明白了故事的内涵:“那也就是说,我得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很好,”苍鹭回应道,“你现在真的在学习了。正如你所理解的那样,刚才的故事是一则关于婴幼儿时期的寓言。从呱呱落地起,我们的生命里只有两个人陪伴,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个人。和我们相比,他们是那么的强大,而我们则全然依靠着他们。因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我来画一个图形进一步解释。”他走到白纸板跟前画了一个圆,在上方写上“儿童自我状态”这几个词。接着他画了一条横线,把圆分成了两半。在圆的上半部,他写上“自然型儿童”,而在圆的下半部则写上“适应型儿童”。      “好了,蛤蟆,今天的面谈就到这里。这一次我们谈了很多,也一定给了你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所以我要给你一些作业,为下一次面谈做准备。”      “噢,不 !”蛤蟆回答,他看上去十分焦虑,“别留作业 !我一向讨厌预习。这个礼拜我可能没法做任何作业。实际上我刚想起来我还有很多活儿要干,我可能还得去趟镇上还有别的一大堆事儿。”他怯怯地加了最后那句。随之而来的是两人良久的沉默。      “我有点儿好奇,你会怎么分析刚才你对我说的这话?”苍鹭问。      “呃,我只是告诉你我为什么没法做作业。”蛤蟆显得很不自在,也无法直视苍鹭的眼睛。      “是的,可你觉得你的那番话会给我什么感觉?”       蛤蟆换了个坐姿,说:“我真的不知道。我只不过告诉你我没法做作业的理由。”      “这些是理由吗?”苍鹭问。       停了好一会儿,蛤蟆说话了。“也许你觉得听上去像是借口?”      “你觉得呢?”苍鹭问。      “我能理解你这么想,”蛤蟆答道,“可'作业'这个词让我感觉很糟糕。我还记得很清楚,上学的时候,我在晚上努力学习拉丁文或是背诗歌时的感受。还有恐惧,我很害怕第二天早上答错了会挨罚。”      “所以当我说要给你布置作业时,你处于什么状态?”苍鹭问。      “儿童,”蛤蟆迅速回答,“过去所有的恐惧和焦虑全都涌上心头。苍鹭先生,是不是我有什么问题,才会有那样的表现?”      “不,当然不是。”苍鹭温和地说道,“我们都会因为某些词或某些场景而触发童年的感受。我猜大家最有共鸣的触发词就是'牙医'吧。”      “噢,不,别提牙医 !”蛤蟆抓紧他的下额,故意做出痛苦的表情。      “所以我就不用'作业'这个令人害怕的词了,我会请你在我们下次面谈前做一些事情。”      “什么样的事情?”蛤蟆问道,还有一丝戒备。      “回想一下你的童年,想想那些过往还有最初的记忆,然后我们再看能不能在咨询中一起悟出些什么来。再会,蛤蟆。我期待下周再见到你。”

发布了文章

连载|《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四章

第四章 抑郁的原因       随后的一周,蛤蟆觉得日子过得特别慢。他无精打采,总是很早就醒,脑袋里还常常出现悲哀、病态的念头。在悠长的白天里,他通常感觉好受些,可一到晚上,他就开始焦虑起来。他强迫自己每天都要去散步,可即使沐浴在冬日暖阳里,他所看到的一切也都像黑白照片一般,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起初,蛤蟆的好友们来看望他,尽可能让他高兴起来。河鼠和他玩了好几局纸牌。为了博蛤蟆一笑,鼹鼠给他讲最新出炉的河岸新闻,比如“你绝对想不到,水獭上周又惹出了什么事儿来”。老獾坐在一旁看着,等大家都沉默的时候,他就会打开话匣子,讲起冗长但还不算太乏味的故事——他年轻时与蛤蟆父亲一同经历的奇遇。比如他说:“离家还有好几英里(注:英里,英制长度单位。1英里约等于1.6千米),可我们身无分文啊,正在那时,我急中生智……”在这些事结束后,蛤蟆便精疲力尽地上床休息,却在凌晨三点就早早醒来,辗转难眠,一直到清晨。       周二总算是到了,蛤蟆走在去往苍鹭咨询室的途中,心情可以说是五味杂陈。虽然他对苍鹭的感觉一言难尽,但终于可以见到咨询师了,这让他倍感宽慰。他又感到焦虑,想着这次咨询中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为了能独自前去咨询,他已经向朋友们争取了好久。可要说蛤蟆从第一次面谈中学到了什么,那一定是这个道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蛤蟆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他最好尽快“长大成人”。       这是蛤蟆第二次坐在咨询室里,与苍鹭面对面。沉默又一次出现了,和上次一样,蛤蟆感到压力在飙升,焦虑感倍增。终于,咨询师说话了。      “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     “挺好的,谢谢你。”蛤蟆回答。他很小的时候,大人就教他这样回答了,如今他也这样不假思索地回应,其实不代表任何真实的想法。然而咨询师对这样的寒暄毫无兴趣。     “我再问一次,你现在真实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蛤蟆觉得非常不自在,他问:“你说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意思?”      蛤蟆并非故意表现得那么愚钝。和许多人一样,他从未有意识地用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过自己的情绪,所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更别提对别人说了。实际上,他已经下意识地运用了很多行为上的策略,成功地逃避了对自我的认识。他极其擅长迎来送往,比如他最出名的开场白便是由衷的一句“你们好啊,我的朋友们!”接着就是“你们绝对猜不到我最近在做什么!”又或是“来吧朋友,看看这个!”就这样,没有人问他“你好吗”,更没人问他“你感觉怎么样”。      因此“你感觉怎么样”对蛤蟆而言确实是种新颖的问话,尤其是当提问人似乎真的想知道答案时,更让蛤蟆坐立难安。他从没有对自我分析感兴趣过,所以还真不知道该怎样描述内心的状态。      “我换个方式问这个问题 。”咨询师说,“假设我们有一种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你现在的感受。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咨询师身边有一块白纸板,上面画有他说的“情绪温度计”。他递给蛤蟆一支蜡笔,并问:“你觉得自己处在1到10的哪个位置?”        蛤蟆毫不犹豫地在 1和2中间做了记号。      “你有过自杀的念头吗?”咨询师的提问很直接,况且自杀是很震撼的话题,蛤蟆听都不敢听。但与此同时,这么一问却让蛤蟆有如释负重的感觉。      “是的,我有过。”他平静地答道。“大约三个月前,一切显得那么黯淡,我找不到出路,我想过自己可能会做傻事。不过这都是在鼹鼠来找我之前了。之后,虽然我还是抑郁,却再也没有那些糟糕的念头了。而且,”蛤蟆的语气振作了一点儿,“我现在肯定不会再有那种念头了。”      “那么,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咨询师又一次问了同一个问题。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不像河鼠、鼹鼠他们,特别是獾,他们都受人尊敬,而我却像个笑话。虽然他们说我心肠是好的,也会逗人乐,还说我大方到离谱。’好心的蛤蟆老朋友’,他们这么称呼我。没错,可我这一辈子都干了些啥?我又干成过啥事儿呢?”说到这儿,蛤蟆突然哭了起来,一起一伏地颤抖着。       咨询师把纸巾盒推给了蛤蟆,过了一会儿又问:“你一直都是这么觉得吗?”“我想是的。很长时间里,我时不时都会这么想。当然,确实有些时候一切似乎都好起来了,好像我可以真正去干点儿什么。可随后我的兴致就低落下来,没了做事情的劲头,接着就跌入了我所熟悉的悲伤情绪里头。我只会这么来形容,这也是我此刻的感受。”      “那么,这一次,你认为是什么让你感到不快乐?”咨询师问。     “说来话长。”蛤蟆回答。     “我在听。”咨询师说。      于是,蛤蟆打开了话匣子。     “之前,我从监狱里逃了出来,扮成洗衣妇一路逃亡。我被一个女人从驳船上扔进河里,我抢了她的马,卖了钱,最后又头脑发热地抢了别人的汽车。这些事儿,你肯定统统都知道了吧?这肯定不是我人生中值得自豪的时刻,我也不想否认我干过这些蠢事儿。可大家都在议论我,还有人拿我的故事岀了本叫《柳林风声》的书,所以我再也不想提往事,除非你问我。”蛤蟆停顿了一下,试探性地看着苍鹭,见苍鹭没有回应,他便继续讲了下去。      “当然,这几件事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以为我能挺过去的,很多打击我都挺过去了。真正让我受伤的是我回家后,别人对待我的方式太可怕了。”      “你还记得什么具体的事情吗?”苍鹭问。      “我记得。我忍不住在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重播那几件事儿,最后我都能列举每个细节了。”      “发生了什么?”苍鹭问。      “先得从这件事说起。”蛤蟆接着说,“我被一群混混和好事者追捕,好不容易机智脱险,可运气实在太差,我掉进河里差点儿淹死。幸好河鼠把我捞了出来,我永远也不会忘了他的救命之恩。”       “我不太明白,”苍鹭问,“为什么这会让你感到不快乐?”“因为他对我的态度。”蛤蟆答道,“当然,我很想立刻告诉他我所经历的一切,还没等衣服干,就开始跟他讲我的历险。可他非但没兴趣听,还说我吹牛,指责我’寒酸、邋遢、丢人现眼’,非要我去换身衣服,’看能不能像个绅士的样子'。你想想,我们几个月没见了,可他居然用这种态度跟我说话 !”     “所以在当时的情形下,你有怎样的感受?”     “一开始我很生气,毕竟我受够了在监狱里被人呼来喝去的日子。但我还是很感激河鼠的救命之恩呀,所以照他说的做了。我们吃了午饭——我饿坏了——我把我的历险记全都跟他说了。多有意思啊,要知道,这些事儿可比河鼠单调的生活带劲儿多了。”     “他是怎么回应你的?”    “你是想不到的,河鼠居然回答我说:'你没看见你都变成个十足的浑人了吗?’这话真的刺痛了我,感觉自己被狠狠训了一顿。”回忆起这些伤心事,蛤蟆泪如泉涌。     “然后你做了什么?”     “还是我一贯的做法。大家对我生气时,我就会不自在,只要能让他们重新喜欢上我就行。所以我承认自己就是个十足的浑人,还向河鼠保证会改正我的行为举止。”     “这么做起效了吗?”     “你说的'起效’指什么?”     “这么做让河鼠不再对你不满了吗?”     “我不确定,因为接着河鼠就告诉我一个很坏的消息:蛤蟆庄园被野树林的黄鼠狼给霸占了。这时候我是真的怒了。我平时不太会生气,可这回我气疯了。我想都没想,就冲过去要夺回我心爱的家,可野树林的黄鼠狼用武力对付我,我脑袋都差点儿中弹。他们还弄沉了我的船,等我回到河鼠那儿时已经浑身湿透、精疲力尽,整个人特别消沉。要知道我回到河岸不过才半天啊 !这不公平,太不公平了!”蛤蟆想起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又开始抽泣起来。       苍鹭静静地坐着,倾听并端详着蛤蟆,却并未说话。蛤蟆的抽泣渐渐变成了吸鼻子声,看上去十分苦恼,鼻子上还挂着几串鼻涕。苍鹭再次把纸巾盒推给他,而蛤蟆则像个孩子一样,顺从地抽出几张撮鼻子、擦眼泪。过了一会儿,苍鹭问:“那么,这一次河鼠见到你后说了什么?”      蛤蟆竭力让自己的声音听上去平稳一些。“河鼠见到我后说了什么?你不会想到,他又一次对我发火了 !他骂我'讨人嫌’,还说他完全想不通我是怎么留住朋友的。我承认,我能理解他对我有点儿气恼,毕竟沉掉的是他的船。可这并不是我的错啊,而且他也知道我一定会买一条新的船给他一后来我也是这么做的呀 !”蛤蟆的语气十分哀怨。     “那么,你是如何回应河鼠的?”苍鹭问。     “我想,还是用同样的方式吧,也就是尽力安抚他。我记得自己在他面前苦苦哀求的样子,我说我真是个刚愎自用、任性胡闹的家伙,我保证从今往后一定会谦虚恭顺。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太难堪了,我当时怎么会这么对他说。可我就是什么都说得岀口,只要能让别人不再对我生气、不再痛骂我就行。特别是河鼠,因为我把他当朋友。”     “那么,在这之后,你感觉好一点儿了吗?”     “唉,也就一分钟吧,我记得之后鼹鼠来了,只有他对我的历险感兴趣。可当我正要进入正题,讲一些真正好玩的细节时,来了个真正让我害怕的人。”     “那个人是谁?”     “獾。”     “为什么?”      蛤蟆立刻答道:“首先,獾长得又高又壮,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每当他拿严厉的目光看着我,我就会想起我父亲,永远都在批评我的父亲。总之,不出我意料,獾把我从头到尾地责骂了一通。我现在还记得他说的每一句话:'蛤蟆,你这讨人厌的坏东西,你不觉得害臊吗?想想你犯的事儿,你父亲要是活着会怎么说你 !'他的指责让我特别难过,我一下子哭了出来,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那些不快乐的回忆让蛤蟆哽咽了,他努力把要夺眶而出的眼泪憋了回去。停了一会儿才继续讲下去:“獾接着说,过去的就过去了,既往不咎。于是大家开始制订计划,准备在当天晚上夺回蛤蟆庄园。獾摆出一副领头人的样子,虽然要拯救的是我的家。我并不介意,毕竟,虽然獾也犯错,可他看上去就是个天生的领袖。可他好像总是想方设法来羞辱我。”     “他是怎么做的?”苍鹭问。     “他告诉我们有一条通向蛤蟆庄园的秘密通道,这事儿我一点儿都不知情,可獐说是我父亲告诉他的。问题是,他说我父亲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有价值的绅士,比某些我能想到的人有用得多 ',说这话时他就盯着我看,让我感觉非常难受。”蛤蟆再次哽咽了,咽了下口水,吸着鼻子,十分艰难地把心里快翻腾起来的情绪压了下去。终于,他又能继续说话了。     “可好像那样还不足以羞辱我,獾接着说,我父亲让他不要告诉我,因为——我现在还清楚记得他说的话 ——'他是个好孩子,可生性轻浮善变 !'在场的人们都看着我,我 只好摆出一脸无畏的样子,胡说了一堆话来掩饰我的尴尬,可其实我内心觉得被狠狠羞辱了。”蛤蟆停了下来,回想着那些不快乐的往事。      过了一会儿,苍鹭问:“还有别的事情吗?”     “有,”蛤蟆回答,“可我不想再说下去了,这让我太难受了。总之,你能明白我为什么感到这么悲惨了吧。每个人都对我那么不友好,可这并不是我的错。”     良久的沉寂。其间,蛤蟆和咨询师都沉默不语。接着苍鹭开口了,他说:“现在我们或许可以停一下,想一想我们能从这些事情中学到些什么。”     “你介意我现在稍微走动一下吗?”蛤蟆问,“我的背有点儿疼。”      苍鹭看上去很严肃。“你要不要为自己做决定,我说了不算。蛤蟆,你自己想要做什么?”     “我想起来走动一下,”蛤蟆打起了点儿精神,压低嗓子又说,“该死,我真要起来走走 !”    “现在,”苍鹭说,“听完了你的故事,我有个问题要问你。”    “什么问题?”蛤蟆坐回了座位上。    “在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你处在什么状态下?”    “我听不懂你说什么,”蛤蟆说,“你说的'状态'指什么?”    “我是指,”苍鹭回答,“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些事情发生时自己的感受和行为?”    “好吧,我告诉过你。我感到非常不快乐,很悲惨、很内疚,还感觉备受责难。”    “那么,让我再问你一遍,”苍鹭回应道,“你当时处在什么状态下?”           蛤蟆一动不动,陷入了深思。他并不习惯沉浸在专注的思考中,但在咨询师一再的询问之下,他还是在脑海里一一回顾了那些不快的情形,思索着能从每件事情中学到什么普遍的道理。     “我猜,”蛤蟆缓缓地说,“你可以说我当时的感受就和小时候一样。我感觉自己像个孩子?你觉得是这样吗?”     “更重要的是你怎么觉得,蛤蟆。你自己觉得是这样吗?”     “是的。当然,是这样的。”蛤蟆的语气听上去比之前更确定了,“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小时候,我被父亲狠狠责骂后,也是这样的感受。”     “那么,我们就把它称为'儿童自我状态(原文为Child Ego State)吧。”苍鹭说道。     蛤蟆看上去很困惑。    “其实很简单,”苍鹭说道,“你应该记得学生时代学过,“自我'来自拉丁文,代表'我’这个词。而当我们问'他处于什么状态’时,我们其实是在问’他存在的模式是什么’。所以当我说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我想我明白了,”蛤蟆说,“可处在'儿童状态’是件坏事吗?”     “没有好坏,”苍鹭答道,“只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实际的状态。也许更好的一个问题是:’处于儿童状态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好吧,”蛤蟆说,“我认为这个问题对我没什么帮助,因为一个人显然没办法控制自己进入哪种状态,所以有没有效果都无所谓了。这显然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而这是你没法控制的。”    “是这样吗?”苍鹭问道,“你现在处于'儿童状态'吗?”    “不,当然不是。现在我在跟你谈话。”    “所以是为什么呢?”    “噢,我不知道为什么,”蛤蟆带着怒气说,“我希望你别再找我的茬儿了,这不公平。你问了我那么多问题,我的脑袋都疼了。我又不是心理学家。”    “既然这样,我们最好先停在这里。”苍鹭说。就这样,他们结束了面谈。著:罗伯特·戴博德 译:陈赢

发布了文章

连载|《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三章

第三章 初见咨询师       要说接下来几天发生的事儿,可得花不少时间才能讲完。总之,蛤蟆的朋友们先是精心照料了他,接着鼓励他,然后严正告知他必须振作起来。最后,他们把蛤蟆将要面临的凄惨前景讲得明明白白,用能言善辩的獾的原话说,这些坏事都会降临,除非蛤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       然而这些对蛤蟆都没用。他尽其所能地回应朋友们,可那只曾经充满活力的蛤蟆不见了。以前的他可是急切地要反驳朋友的好心劝告的,如今,原来的蛤蟆连个影子都不剩了。他依旧悲伤忧郁,朋友们越是细致地劝说他该怎么做,他就越是悲伤忧郁。       终于,獾看不下去了。这个令人钦佩的家伙,虽擅长规劝,却缺乏耐心。             “听着,蛤蟆,这一切必须到此为止。我们都在努力帮你,可你似乎并不想(鼹鼠敏锐地觉察到,蛤蟆不是不想,而是没法)帮自己。现在只剩下一个法子:你必须接受心理咨询 !”      一阵惊愕的沉寂,连蛤蟆都直了一下身子。在场没有谁真正清楚心理咨询意味着什么,只知道这是针对经历过严重或可怕事件的人们进行的一项神秘的活动。              河鼠骨子里还是有点儿保守,他说:“你当真认为蛤蟆有那么糟糕?我是说,你不觉得心理咨询这东西,现在有点儿成了赶时髦?看报纸上写的,好像现如今每个人都在接受心理咨询。我那个年代,人们心里不舒服,就给他们几片阿司匹林,说不定更管用。”河鼠想起去咨询的建议当初可是他自己提出的,现在他倒打起退堂鼓了。       “可我们有本地心理咨询师的地址了,”鼹鼠说,“我们不是说好了吗,蛤蟆应该去见见他。我赞同獾的想法。”      “讲得好,鼹鼠,”獾答道,“鼠儿,你不必担心。如果蛤蟆连我的忠告都听不进去,他的健康状况一定是十分糟糕了。蛤蟆,我知道你有时很固执,可你看上去确实需要某种帮助。说起来让人吃惊,这种帮助是朋友们都没法给你的。紧急状况需要紧急办法,我们必须试试咨询 !”            就这样,在朋友们的一连串电话联络、约定日期、施压恳求之后,蛤蟆来到了一个叫 “苍鹭小筑”的大房子。这是一栋四四方方的三层建筑,红砖是柔和的陶瓦赤土色,夹杂着几抹斑驳的黄色。它散发着老建筑的历史气息,似乎存在很久了,看着朴素却实用,像是世代有人居住的样子。      按过门铃后,蛤蟆被带入了一间书盈四壁的房间,房间里有几把椅子,还有一张大书桌,上面摆放着零散物件,包括一颗陶瓷头颅,上面写满了文字,是关于福勒所创的颅相学(颅相学认为可以通过测量人的头颅来判断人格,不具备科学性,但曾对心理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      苍鹭走进了房间,他个子很高,看上去富有智慧。他在蛤蟆对面的椅子上坐了下来,道过早安,接着便无声地看着蛤蟆。          蛤蟆早已习惯人们同他说话,正等着苍鹭开启一场冗长的训诫,可什么动静也没有。这一阵沉默让蛤蟆感到血液涌上头部,仿佛房间里的紧张气氛也瞬间加剧了。他开始感到相当不舒服。苍鹭依然看着他,终于,蛤蟆再也忍不住了。     他哀怨地问:“你不打算告诉我该做什么吗?”    “关于什么?”苍鹭答道。     “呃,告诉我怎么做才能觉得好受一些。”    “你感觉不好受?”   “是的,不好受。他们肯定把关于我的所有事情都跟你说了吧?”   “他们'是谁?”苍鹭问。   “哦,你知道的,獾、河鼠他们几个。”说出这几个字时,蛤蟆哭了起来,不快的感受也更汹涌地释放出来。这不快,他竟不知不觉闷在心里很久了。苍鹭依然不语,只把一盒面巾纸推到了蛤蟆这里。良久,蛤蟆的抽泣渐渐平息,他深吸一口气,感觉好了一点儿。接着,苍鹭开口了。    “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来这儿吗?”     蛤蟆说:“我来这儿,是他们让我来的。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了你的名字,说我需要咨询。现在我准备好听你的。不管怎么做,只要你觉得是最好的,我都会照办。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我好。”     咨询师在椅子上挪了一下身体。“那么,谁是我的来访者?是你,还是他们?”     蛤蟆不是很明白。    “你看,”咨询师说道,“你的朋友们想让我给你做咨询,以便减轻他们对你的担忧。你似乎也想得到帮助,为的是让他们高兴。所以依我看,你的那些朋友们才是我真正的来访者。”      蛤蟆听完一头雾水,困惑全写在脸上。         “也许我们可以澄清一下现在的情况。”咨询师说道, “这几次面谈,是由谁来支付费用?”     “我早该猜到的,”蛤蟆想,“他就和其他人一样,只关心怎么挣钱。”     “这个你无须担心,”蛤蟆说起这个,竟有几分像从前的自己了,“獾说了,钱的事他会处理好的。你会得到报酬的,完全不用顾虑。”     “谢谢你,但恐怕这样行不通。我建议今天会谈后就结束咨询,就当是一次体验。”咨询师说。      这么久以来,蛤蟆头一次感到愤怒。“听着,”他提高了嗓门,“你不能这么做。你说你是咨询师,我为了咨询来到这里。我坐在这儿等着你跟我说些什么,可你说的居然是我的钱还不管用。到底还要我再做什么才能行得通?”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我来回答你。”咨询师回应道,“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如果我们约定要合作,就需要拟一个合同,咨询结束时,我会把收据寄给你。你看,这并不是钱的问题。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蛤蟆的脑子急速运转。虽然没完全理解这一番话的意味,但他意识到一件事:他得为自己的咨询担起责任来。可他又不是咨询师 !同时,咨询师用了“合作”一词,这意味着不管咨询中发生什么,蛤蟆都是主动的参与者。所有这些要求,和他原先打算坐等受教的态度相去甚远。这些想法困扰着他,也让他兴奋。或许,他真的能够靠自己摸索出摆脱痛苦的办法来。      仿佛过了一个世纪,蛤蟆终于开口了:“刚才我的表现就像个浑人一样,这样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不过,我开始明白你的意思了。我愿意跟你合作。我们的咨询能重新开始吗?”      “其实我认为咨询已经开始了。”咨询师回应道。接着,他详尽解释了共同开启一个咨询计划要做些什么。       “每周我们面谈一小时,整个咨询周期多长视情况而定。我建议咨询从下周开始,每周二上午十点。最后一次面谈将回顾我们在之前的咨询中做了哪些事,你学到了什么,你也可以考虑制订将来的计划。”      “咨询费用是多少?”务实的蛤蟆问。      “四十英镑一次面谈。”苍鹭答道,“每次面谈结束,我会给你一张这个数目的收据。”又停了许久后,他补充道:“好了,你决定了吗?”       蛤蟆不常做三思后的决定。他要不就在冲昏头脑时做决定,以致追悔莫及,就好比以前他就有过一次,一眼相中别人的汽车,居然就不管不顾开走了。要不,他就照旁人说的去做,那个“旁人”通常是獾,结果就是让自己感到无比悲惨。他倒是挺愿意去问明智的河鼠,“鼠儿,你觉得我该怎么做?”因为这么一问,责任就从他的肩头卸下了。        然而苍鹭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看着蛤蟆,好像他确定蛤蟆会做出明智的决定。蛤蟆终于说话了:“我愿意与你合作,试着找找我感觉悲惨的原因,以及我能做什么来改善这一切。我带来了日志本,我们可以约定下一次咨询的具体日期了吗?”         当苍鹭咨询师把蛤蟆送到门口时,蛤蟆转身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站定了,直视他的眼睛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蛤蟆慢慢走出咨询室,竭力揣摩着这些话的意义。著:罗伯特·戴博德 译:陈赢

发布了文章

假期连载|《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二章

第二章 擎友前来相助     从蛤蟆庄园往回走的路上,鼹鼠的心里乱糟糟的。蛤蟆一向是大家的开心果,一点儿小事就容易兴奋,如今怎么就把自己弄成了这副可怜巴巴的样子?      鼹鼠回想起这些年来和蛤蟆度过的时光。不管蛤蟆在做什么,他都会衣着光鲜得到了滑稽的份儿上。鼹鼠尤其记得蛤蟆对汽车的痴迷,还有他像模像样的兜风装扮:宽大的格子大衣和斗篷、亚麻面料的长风衣、一顶反戴的配套鸭舌帽、一副护目镜。和这一身行头相配的,是一副大大的黄色皮革长手套。      那时,獾对蛤蟆的打扮不屑一顾,说他穿的是奇装异服,所以没有哪个自尊自爱的动物会愿意跟他站在一起。可獾错了。鼹鼠觉得,相比自己身上一成不变、沉闷的黑色吸烟服(旧时西方上流社会里,男士在晚餐后会换上轻便的吸烟服,到吸烟室中吸烟交谈;),蛤蟆衣着明快,简直是风度翩翩。      鼹鼠意识到,蛤蟆现在脏兮兮的样子背后,是精神和内心经历的重大变化。以前的他穿着时髦、偶尔打扮夸张,看上去神采奕奕,充满活力和生趣,活脱脱是一只非凡的蛤蟆。扎眼的花呢夹克衫、宽松的灯笼裤,还有粉色的利安德划船俱乐部蝶形领结,完美配合了他蹦魅的步子、招摇的身姿。现在这只不洗澡、不梳洗、毛衣上还粘着食物残渣的蛤蟆,到底处在怎样的情绪状态下?鼹鼠真不敢承认,以前总爱抹一点儿高档古龙香水的蛤蟆,现在身上竟有些臭烘烘的。       吃过晚餐后,河鼠和鼹鼠坐在明亮的火炉前,烘着脚趾,小口抿着热甜酒。自然,鼹鼠把蛤蟆的事情都告诉了河鼠。之后,他们再没聊别的,时不时发岀“啧啧”声,或是讨论着“我们可以做什么”和“到底发生了什么”。渐渐地,对话停息了,他们各自注视着火光,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       终于,河鼠拿起本地周报,漫不经心地翻阅。鼹鼠快睡着的时候,河鼠突然直挺挺地坐了起来。“鼹鼠,听听这个!”他用命令的口气说道。      “河鼠,你不是又在看小广告了吧,啊?” 鼹鼠昏昏欲睡地回答。河鼠喜欢看看有没有便宜货,虽然很少发现什么。      “安静,”河鼠很少这么厉声说话,“听好 !”接着他开始朗读刊登在《河岸号角》上的如下广告:          “资质合格的咨询师,诚接新来访者。凡有个人问题且致不快或忧虑者,皆可预约。欢迎垂询苍鹭小筑。”      “好吧,”鼹鼠并没有认真在听,“所以呢?”        “你这任性又愚蠢的家伙 !”河鼠说道,他也不是第一次这么骂鼹鼠了。“你没明白?这说不定能帮助可怜的蛤蟆 !     ”鼹鼠这下真醒了。“你该不是在说,蛤蟆深陷抑郁吧?他也许只是肠胃不舒服。你知道蛤蟆爱吃,还爱喝酒。”      诚然,蛤蟆做事有时确实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做过头”。大家都知道他饮酒过量。河鼠和鼹鼠很少会喝超过一杯雪莉酒或是一杯啤酒,用他们严格的道德观来看,蛤蟆偶尔的饮酒作乐确实过头了。      “不对,”河鼠说,“我不想说我理解他的种种行为,因为我本身是简单又率真的动物。”(此时鼹鼠开始对着马克杯咳嗽,断断续续地说自己呛到了。)      “但是,”河鼠继续说,“我很担心蛤蟆,我建议明天你和我一起去看他。我担心他会做傻事。”河鼠虽没有明确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但他们心照不宣地交换了忧虑的眼神。      “另外,我认为我们应该给蛤蟆看看这则广告,让他去见咨询师。”     “你觉得他愿意吗?” 鼹鼠问,“毕竟他很有自己的想法,非常自我和固执。”      “你说得对,”河鼠表示同意,“但如果他现在处在你说的那种状态下,他就会乖乖听我们的!”       约定好了,他们俩便钻进被窝,却仍对明天的事忧心忡忡,不知道蛤蟆会怎样回应他们的援助计划。他们是一定要施以援手的,不管蛤蟆愿不愿意。       于是第二天早晨,吃过早餐后,鼹鼠再一次匆匆走在去蛤蟆庄园的路上,这一次还有河鼠陪同。他们一边走,一边又讨论起蛤蟆不快乐的情形可能是什么引起的,该怎么帮助他。河鼠揣着印有咨询广告的报纸,虽然鼹鼠早就记住了那个电话号码。突然,一个深沉的嗓音在他们左边低沉回响:“鼠儿,我亲爱的年轻人,还有鼹儿。你们俩在这儿干什么?”       鼹鼠几乎吓得魂不附体,河鼠却说:“是獾啦。”正当他们向左边的林子里探头看时,一个带条纹的脑袋露了出来,紧接着整只獾的身体出现了。       “獾呀,”河鼠说道,“真想不到 !我还以为你在家里睡——”话说一半他打住了。“我是说,工作。”      “是这样,”獾说,“可这里有些工作要做。事实上,是关乎一个计划申请。作为一名区议会议员(獾重点强调了后面这几个字),我想着还是亲自过来调査一下。”接着他用和蔼的语气问,“可你们来这儿做什么?你们俩的表情很严肃啊。”树林里有一片空地,他们仁坐了下来,鼹鼠在河鼠的帮助下,把蛤蟆的事情告诉了獾,描绘了他那副惨兮兮的样子,还告诉獾,就在此刻,他们正在前去帮助蛤蟆的路上。獾的脸色阴沉了下来。     “我一点儿都不吃惊,”他说,“我们没必要批评自己的朋友,但是(鼹鼠一直在等这个’但是’)我一早就预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蛤蟆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我就不赘述了,可他骨子里是软弱、不安分的。一直以来,总有朋友给他忠告良言,明确告诉他该做什么。可一旦少了这些朋友在身边,他便由着自己的性子,被愚蠢、病态的念头牵着鼻子走。我这就陪你们一起去跑这趟好心的差事。必须有人不容置疑地告诉他,他得振作起来 !”            鼹鼠与河鼠被獾的积极态度和决心给打动了,三个好友手挽着手,獾在中间,目标明确地一齐向蛤蟆庄园迈进。幸运的蛤蟆 !援手就要来了。著:罗伯特·戴博德 译:陈赢

发布了文章

假期连载--《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一章

写在前面       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为了向大众读者普及心理学知识,告诉大家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作者借用了英国文学经典《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让蛤蟆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再次登场,演绎了这个关于心理咨询的故事。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接下来的两周多时间,宸悦心理将对该书做一转载,和大家一起体会心理咨询的意义。                                                                 第一章 整个人都不太好      河岸的天气渐渐变了,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前所未有的不祥气息。乌云阴沉地笼罩着田野,黑压压的,令人不安。几只鸟儿漫无目的地在灌木树篱里飞来飞去,唱着不成曲的调子。鸭群平时总为谁冷落了谁、谁羞辱了谁而嘎嘎地争执,现在却一头躲进芦苇丛中,专注地待着,除非遇到最严重的袭击,否则一概不理会。唯有漆黑蜿蜒的河水依旧流淌着,千变万化的样子底下却是一成不变的性情。河流为一些动物划分了地界,也成为另一些动物的高速公路。水流默默地积聚威力,看似谦逊低调,可谁要轻视了它,它危险重重的能量就会爆发。天气这么闷,鼹鼠决定出门走走。老实说,他和河鼠的生活不说令人厌烦,至少也让他焦躁。可就连这种想法也会使他感到内疚。难道不是河鼠和他交朋友,帮助他从了无生趣的老宅子里走了出来,介绍他认识了一群欢乐的小伙伴?他们是多好的朋友,又一起经历过怎样的奇遇啊 !              可是,可是……鼹鼠很难确切地说出他的感受,只知道这一切都和他自己有关。事实上,息息相关 !他感到几乎没法做他自己,因为他总活在河鼠的影子里:要是他们去划船,河鼠总会说鼹鼠划得不对,比如拿桨的姿势错了;等把船停好了,河鼠又会检查缆绳,确保鼹鼠系对了绳子,还雷打不动地非要把绳子在柱子上再绕一圈。要是迷路了,河鼠总能找到路,比如有一次在野树林,他把鼹鼠从暴风雪中解救了出来。还有一次,他们徒步走了很久,恰好路过鼹鼠的老宅子,离家多日的鼹鼠突然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一时百感交集、情难自禁,还不是一向能干的河鼠掌控大局,喊田鼠们买来了吃的喝的,安排大家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夜晚。          问题是,河鼠还真的是比鼹鼠能干。论划船,河鼠划得更好;论打绳结,河鼠会打更多的花样(他甚至会打四方结),而他也确确实实在照顾鼹鼠。可即便拥有了河鼠这般的友谊和善意,鼹鼠还是不满意。他宁愿河鼠不要总这么能干,能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哪怕做错了也没关系。            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是没有发生过。比如第一次同河鼠坐船,他一把抓起船桨,却把船弄翻了,又是好脾气的河鼠把他救了上来。可鼹鼠想的却是:“要是再让我听到河鼠在晚餐时提起这事儿,我一定会吼他 !”             鼹鼠一边穿上雨衣,戴上雨帽,一边想着这些事。他对河鼠说:“我找蛤蟆串门聊天去了。咱们很久没见他了,走一走对我也有好处。”河鼠正喃喃地读着诗歌,绞尽脑汁地思索着哪个词能和 “冒泡”押韵,几乎没有抬眼。可当鼹鼠正要走出门时,他突然喊道:“小心点儿,鼹鼠。想一想上次你一个人出去发生了什么 !”他说的当然是鼹鼠在野树林里迷路,被河鼠出手相救的事情。鼹鼠气极了,愤愤地嘟嚷了几句河鼠的坏话,接着大声说道:“谢谢你,河鼠 !我会当心的。”他又小声地加了一句:“你这贼眉鼠眼的啮齿蠢货”。河鼠自然没听见这句,他也绝非如此不堪,可这么说能让鼹鼠心里舒服一些。              鼹鼠就在这种心情下向蛤蟆庄园走去,路上遇到了兔子们。兔子很有礼貌地问候他,他也顾不上搭理。他知道,自打他住到了河岸,就赢得了他们的尊重,没人会再像以前那样问他收过路费。他们敢 !可他仿佛听到其中一只兔子阴阳怪气地说:“这可就奇怪了,鼹鼠一个人出门?还真是少见啊 !”又是在这样惨兮兮的心境下,他发现自己走到了蛤蟆庄园的车道上。蛤蟆庄园的雄伟壮观是不容置疑的。最近还有一本光鲜的本地杂志这样描述它:“绅士官邸,大隐于市,享纵览野树林之开阔视野,得漫步遍野繁花之田园雅趣,且有围场楼宇在外。”难怪蛤蟆对这栋豪宅如此引以为傲。       可当鼹鼠走过了长长的车道,却吃惊地发现,四周是一派破落景象。树篱枝叶无人修剪,玫瑰花坛杂草丛生,草坪上也落满了黄叶,整一个蓬乱凋敝、无人打理的样子。连蛤蟆庄园的建筑也显得阴森可怖起来,原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白漆,现在却斑驳脱落,黯然失色。曾给庄园平添生气的爬山虎和野蔷薇,如今却奄奄一息,像一条条黑色的绳索一样拉着。以往一尘不染、闪闪发亮的窗户,如今只映照出阴霾的天色,更加重了不祥的氛围。鼹鼠不禁打了个哆嗦。他按下门铃,蜂鸣的铃声回荡在房子深处。无人应声,于是他按了第二下,再一次铃声大作,可还是没有回音。“哦,好吧,” 鼹鼠想,“我猜蛤蟆出门玩去了。他可能正在俱乐部打桌球呢。”要知道蛤蟆可是打桌球的行家里手。              鼹鼠并不愿就此放弃,而是绕道菜园,走向了房子的后门。他趴在厨房窗户前想看看里边有什么。屋子里没有人,炉子还生着火。他很熟悉这间屋子,里头有几把舒适的旧椅子。记得有一个冬日,他和蛤蟆就这样坐在椅子上,享用着大杯的热哪啡。随即他发现,一把椅子上摆着一大堆旧衣服。忽然,衣服动了起来 !衣服从椅子上掉了下来 !胆小的鼹鼠差点儿逃回菜园,因为他看见,旧衣服底下是……是蛤蟆 !              鼹鼠用力一拉,后门出乎意料地开了。屋子里面是他从未见过的有史以来最悲伤的蛤蟆。蛤蟆的大眼睛半睁着,神色黯淡。他总爱在家穿的板球毛衣上沾满了食物的油渍。还有他的灯笼裤,以前总那么合身,此刻却像两只装土豆的麻袋一样从腰上松松垮垮地垂落。“你好,”蛤蟆说话了,“有点儿乱,抱歉了,可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说完,便放声大哭起来。

发布了文章

科普|姜玮谈电休克治疗

关于电休克患者很多患者朋友都有诸多疑惑,如为什么医生建议我做电休克,会给我什么好处,有什么副作用等等,本科普较全面详细的讲述了电休克的相关内容,相信在一定程度上能加深患者朋友对电休克的认识理解,故分享。一、什么样的情况适合做电休克治疗?渡过:什么叫无抽搐电休克疗法?其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姜玮:无抽搐电休克疗法(MECT)是精神障碍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简单地说,其过程就是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大脑皮层广泛脑电发放,产生一次癫痫发作,改变大脑内的神经递质代谢,使精神症状减轻甚至消失,从而达到治疗精神障碍的一种方法。具体操作时,因在通电治疗前先作静脉麻醉,并注射适量肌肉松弛剂,使患者无明显四肢抽搐发作,故称无抽搐电痉挛治疗。 很多人不熟悉电休克疗法。其实电疗的历史比药物治疗要早很多。上个世纪50年代才研制出第一代精神疾病用药,而早在1938年就有了电疗,此前精神患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电疗的出现是精神科治疗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几十年来,此项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也逐渐引进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技术,2000年后全面推广。与传统电休克相比,无抽的安全性明显提高,避免了骨折、脱臼等并发症,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也显著减轻。由于用了麻醉剂及肌松剂,治疗过程没有明显抽搐,患者只感受到像睡了一小觉,即消除了恐惧感,又使得治疗全程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关怀。目前,在中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已经全面替代了传统电休克治疗。 渡过:电休克疗法的适应症有哪些?什么样的患者、什么样的病情适合无抽搐电休克疗法? 姜玮: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或者自杀观念的抑郁症是首选。 我们都知道,抗抑郁药物有一个缺点是起效比较慢,至少要一到两周,往往要三到四周甚至更长。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很多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 相比于药物治疗,电疗的一个好处是起效比较快。一般做三四次,有些很典型的抑郁症患者就能有质的变化,从满面愁容就能露出笑脸来,悲观想死的想法基本上就会消失。一般说来,大约80%的病人可能见到一定的效果。 我们还知道,抑郁症对人有三个方面的抑制:一是思维的抑制,脑子变慢了;二是情绪的抑制,觉得活着没意思;三是行为的抑制,做事缺乏动力。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的改善有一个过程:首先改善行为的抑制,情绪的显著改善滞后。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患者行动力改善了,但情绪没有得到显著改善,还有悲观想法,此时自杀行为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也就是说,患者服用抗抑郁药1-2周时自杀风险可能会增加。 与此相比,电疗对思维抑制、情感抑制以及行为抑制的改善是均衡的,起效快于药物,大约治疗3-4次对典型抑郁症就会有一定效果,因此能够迅速遏制患者的自杀观念。 渡过:看起来降低自杀风险是电疗的一大优势。其他还有哪些情况适合电疗? 姜玮:其次,电疗对兴奋、躁动、违拗、木僵、拒食、拒药等这类患者的效果也非常好。电疗的特点是,既能把情绪往上提,也能把躁狂情绪往下降,两个极端用起来都比较好,相当于情感稳定剂的作用,这也是电疗的优势。 第三类就是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对药物不能耐受或不适于药物治疗者。比如孕妇和备孕的妇女也可以选择电疗。 第四类是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第五类是靠药物维持效果较差的患者,可以选择电疗维持。比如说三四周左右做一次电疗。 总之,电疗在精神科是应用最广的一项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来考虑是否选择电疗。 渡过:哪些疾病或症状用电疗效果最好?比如,以抑郁症、双相、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来比较。 姜玮:电疗对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改善不好,有效率大约在50%-60%;对行为障碍的有效率是70%-80%;对情绪障碍有效率最高,能达到80%-90%。电疗对焦虑的改善也较好。但对强迫、恶劣心境、人格障碍等效果不佳。因为这类患者的病情可能与其性格相关,不完全属于病理性的。总之电休克治疗对病理性症状有效,对情绪、情感上的问题改善最佳。另外,也要看患者情绪障碍是原发还是继发。比如刚才提到的强迫症,它的焦虑症状属于继发症状,一般来说,电疗对继发症状的改善不如原发症状。 渡过:在药物治疗这一块,我们知道有“药源性转躁”一说,即抗抑郁用多了会刺激双相患者从抑郁转到躁狂。电疗会有这个问题吗? 姜玮:我们在治疗过程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电疗的同时服用了较大剂量的抗抑郁药。其实双相患者更适合做电疗,不管他是躁狂发作还是抑郁发作,尤其是快速循环型及混合型的双相患者,电疗应该是首选。 二、如何对待电休克的副作用?渡过:患者和家属对电休克疗法最大的恐惧是其副作用。这大概是受一些电影上有关电击的情节的影响。实事求是说,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有哪些副作用?严重吗?如何规避这些副作用? 姜玮:从生命安全角度上来讲,电休克疗法的安全性是非常高的。国际上文献报道,电疗的死亡率大概是五到八万分之一,相当于外科小手术和孕妇生小孩的死亡率。在全世界,接受过电休克疗法的患者,其最大年龄是103岁的,国内是93岁。我个人做过的患者最高龄是88岁。 传统电休克疗法会有一些并发症,比如治疗过程中患者的骨骼肌会强烈收缩,因而会造成骨折、脱臼等,另外血压也会剧烈波动。改用无抽搐电休克疗法后,这些问题也基本解决了。 目前最主要的副作用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即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像记忆力、注意力以及执行功能等。 在临床上,反映记忆力减退是最多的,记忆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近期记忆、远期记忆、瞬时记忆、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等等。一般情况下,记忆力减退是在治疗4-5次以后出现,多数患者对治疗期间的一些事情忘记了,严重者连自己为什么来医院、谁送自己来的都记不清。也有人是忘记了电话号码、银行密码等,按理这些应该记得最深、最不容易忘掉的。多数患者大概在一两个月,有的人两三个月慢慢慢慢就全都恢复了。国外文献报道,逆行性遗忘最长是三个月,顺行性遗忘最长是六个月。也就是说,这部分记忆尽管一时会有所缺失,但并不是被抹去了,只是一时想不起来,是记忆提取的问题,日后会慢慢恢复。此外也有部分患者反映在电疗后出现理解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等下降,具体下降到什么程度个体差异比较大, 电疗后会影响认知功能的哪些方面,目前的科学水平还无法预估,每个人出现的情况不同,影响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不仅有差的影响,有些方面也会有好的影响,比如说,有些患者在治疗后瞬时记忆是改善的。 疾病本身也会对认知功能有影响,病程越长影响越大,比如有些抑郁症患者情绪回复后,记忆力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恢复较差,有些患者不能恢复到病前水平,这些都是疾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有些患者电疗后记忆力变差了,忘记了自己治疗前的实际情况,常常会把记忆力减退归罪于电疗的副作用。 不过无论如何,电疗对大脑认知功能的损害是可逆的,是可以恢复的。无论动物实验也好,还有各种各样的文献报道也好,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电疗不会给患者的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有人担心,电疗会把人给电傻了,这是不可能的。 渡过:为什么电疗会影响记忆力?怎么办? 姜玮:人脑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疾病的病因还不清楚,也就是说真正出现问题的功能区还没有找到。电疗就像药物治疗一样也有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影响了有关情绪功能区的同时,也影响了有记忆有关的功能区。 由于科学水平的问题,目前我们只能通过调整参数如波宽、频率调整、电极安放位置等操作手段,来减少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将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人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实现功能区的定位,通过精准的靶点定位治疗,也许会有质的变化。 三、电疗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渡过:电疗的原理是什么? 姜玮:电疗的真正原理目前还不清楚,处于假说阶段。通俗来讲,如果把人脑比喻成电脑,电疗就好比重启,电脑系统乱了,重新启动,就可能恢复到一个好的状态。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人为引发癫痫发作,使大脑皮层的广泛放电。在这个过程中神经递质浓度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系列改变,相当于电脑重启一样。当然这“重启”只是一个比喻,为的是容易理解。实际操作不是那么粗暴,而是非常精细。 渡过:电疗的过程大概是怎样的?患者需要注意什么? 姜玮: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其是否需要做电休克治疗,如果需要,我们会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系统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以及药物治疗剂量等等,只有上述评估符合要求才能最终决定是否可以实施电休克治疗。 多数患者一般在上午治疗,需术前4到6小时禁食禁水。治疗前还要经过护士以及医生的严格核对,如姓名、性别、年龄、义齿等等,同时连接好心电、血压、血氧和脑电等连线并监测,护士开通静脉通道后给予麻醉药、肌松药,等患者的肌肉完全松弛后,安装好电极,给予适量的短于8秒的电刺激,患者会有一个癫痫发作,由于使用了肌松剂,所以不会出现明显的抽搐,仅仅能够观察到患者面部、手指和足趾等轻微抽动。此外还能够看到竖毛肌的收缩,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鸡皮疙瘩。这期间麻醉医生会通过麻醉机给患者供氧,所有医护人员都会处于应急状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治疗后的15-20多分钟,多数患者的意识慢慢恢复,能够进行简单交流。年龄大的患者醒复时间要稍长,大约20-30分钟,此外由于老年患者器官的老化,对应激反应的能力也会下降,例如血压的波动会明显加剧,所以老年患者会承担更大的风险。患者意识恢复后还要继续观察15到30分钟左右,待患者生命体征完全平稳后才能够离开治疗室。一般来说,一个患者从治疗开始到恢复离开,大约是半小时到一个小时。 渡过:一位患者做电疗,一般要多少疗程?如何判断需要几个疗程? 姜玮:每个患者的治疗次数需要根据病情决定,一般情况下,急性期的治疗需要6到10次就够了。我们会根据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决定患者是否继续治疗。 渡过:现在电疗是否有一个国内标准化的流程?不同的医生操作起来,其水平高低表现在哪些方面? 姜玮:主要是对患者个性化的把握,包括电量的选择、精准的电极安放位置、治疗频率以及治疗次数等等。就拿电量来说,电量是由刺激波宽、刺激频率、电流强度以及刺激时间共同合成的一个参数。我们在选择电量时,首先要从安全性角度考虑,不同躯体状况、不同年龄的患者我们会选择不同的刺激时间和刺激波宽。其次我们再从疗效的角度,不同疾病种类我们会选择不同的首次电量。最后我们还要从副反应的角度,选择不同的治疗频率,不同的治疗次数等。电量相当于药的剂量,不同的患者需要不同的电量。如果电量低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超过了患者需要的电量,就会增加副作用。四、电疗需要结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渡过:有人说电疗并不能治病,只是改变了大脑的状况,接下来药物治疗得跟上才行。这个观点对吗?电疗能否单独起效果?其效果能否持续?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来配合?如何配合? 姜玮:电疗的优势是起效快,所以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性期的治疗。即通过电疗迅速控制患者的危险症状,比如说自杀观念、兴奋躁动等,使患者尽早摆脱危险。电疗之后,需要继续药物治疗维持。精神科的很多疾病就像血压高一样,临床上仅仅是对症治疗,并没有消除病因,所以电疗后需要继续药物维持治疗。 其次,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药物副反应不能耐受等患者,需要结合电疗维持治疗。一般情况下是一周到一个月一次的频率。电疗与药物相比终究不太方便。 电疗仅仅是控制急性期症状,精神疾病的治疗是综合性治疗,后期的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发布了文章

案例科普丨老年抑郁

最近,华奶奶心情很糟糕,这可急坏了张爷爷。小孙子上小学,被儿子、儿媳接回家了。原本每天围着小孙子团团转的老太太,一下子无事可做了。本来,老两口尽管觉得带孙子有点辛苦,但是每天都能听到小宝贝“爷爷、奶奶”地喊,觉得也是乐在其中。而现在三房两厅的家里,就只剩下了两个老人,儿子一家一个月才会来一次,实在太冷清了。渐渐地,老太太总是觉得心里空空的,晚上睡不着觉,白天没精打采的。最近的两个月,老太太不愿意做饭了,整日躺在床上,唉声叹气,就连平时喜欢的麻将也没有兴趣了……“你家老太婆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不会是得了心理毛病吧?”在邻居的提醒下,老夫妻两来到了医院。看到这里,大家一定问,老太太到底怎么了?经过精神科医师的全面评估,原来华奶奶得了老年抑郁,这是以情绪低落、悲观消极、活动减少、思维迟钝等为主要特征的老年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展,老年抑郁的人数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老年抑郁的发病率是在6%到29.4%之间,已经超过骨质疏松等常见的老年病,成为老年人的第二大疾病。很多人把抑郁症称为心灵 “感冒”,这个比喻合适,也不合适,因为这个疾病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感冒,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很大危害。都说,年纪大了有时会像小孩一样,对他人依赖特别强烈,也更加敏感、脆弱。有时候,周围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会让老人心里难受、不舒畅。那么,哪些老人容易患抑郁症呢?1.缺乏感情支持者:老年人退休后,离开了工作岗位,原本忙碌的状态开始变得清闲。而伴随着退休,老人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也会发生改变,自己觉得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下降了,人际交往的圈子变小了,能与他们交流感情的人也越来越少。子女整天忙着上班,亲朋好友也各有自己家庭。于是,老人们开始感到寂寞和孤独,甚至产生了一种“被遗弃”的失落感。2.有慢性躯体疾病者: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患慢性疾病的增多。有研究报道,身患躯体疾病的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率高达50%~55%,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罹患抑郁症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健康人。而其他疾病例如老慢支、胃溃疡、关节炎、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除了疾病本身会影响大脑的氧供和血供,再加上治疗时间长,疗效一般,常常会使老年人感到无能为力,心情沮丧。3.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者:有些老人需要长期服用以下的药物,如少老年人常用的药物如心得安、利血平、左旋多巴、甲基多巴、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这些药物可能引起药源性抑郁。4.被负性生活事件刺激者:医生常说,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与老年抑郁症发生率密切相关。丧偶、亲友去世、无法调和的家庭矛盾等,都会给老年人带来沉重打击,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5.性格固执者:如果老人的性格比较固执,他们往往会做事要求尽善尽美,达不到标准就会产生极大的失落感和自责感。而且,固执的老先生和老太太平时还容易钻牛角尖,不愿意接受周围人的意见和建议。拥有这样的不良心理过程的老人,容易出现抑郁情绪。老年人抑郁症有哪些表现呢?1.情绪低落:整日表现忧伤,不开心,对外界事物提不起兴趣;不愿参加正常活动,甚至远离人群;自我评价低下,缺乏信心,回忆过去而谴责自己;伴有心情烦躁,有时易怒。2.明显的精力减退:常诉疲乏无力,睡眠不佳,食欲减退;反应变得迟钝,思维变得缓慢;生活懒散,不想说话,不想做事,甚至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时。3.  躯体主诉明显:感觉浑身不适,如:慢性疼痛、胃部不适、腹泻或便秘,胸闷,心悸,但相应的医学检查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4.  消极观念:出现自责、自杀念头,甚至自伤和自杀行为。出现上述表现时,要高度谨惕老年抑郁,建议到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心理科就诊,让医生进行诊疗和排除。如确诊抑郁症,就需要积极治疗。通常,对于轻中度老年抑郁者,推荐将针对抑郁的心理治疗作为初始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种类包括如认知治疗及人际关系治疗等。而中度以上者,则建议首选药物治疗。在这里提醒大家,如果症状明显千万不要排斥用药,因为抗抑郁药能够帮助老人迅速改善抑郁症状,消除消极观念关于药物治疗,有一些注意事项:1.  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用药。通常医生会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从小剂量开始用药,逐渐调整到治疗剂量,在停药时,也应将药物逐渐递减,以免引起撤药反应。2.  对于伴有慢性躯体疾病的老人,用药要考虑各种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3.  完整的抗抑郁的药物治疗一定要坚守两个约定:足量和足疗程。足量指的是,药物的剂量要充足,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症状,足疗程是指药物治疗的时间要足够长,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复发。当然,不管是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有一点是贯穿始终的,也是子女们应该做到,那就是情感的支撑。多抽点时间陪陪老人,多问候一下,多聊聊天,鼓励他们培养兴趣爱好,让老人有事可做。有的时候你真的不用说什么,仅仅听老年人们唠叨唠叨,就会对他们的精神有很大的安抚作用。

发布了文章

家长应该如何面对青少年抑郁?

我的孩子抑郁了吗?十几岁的人生可能是十分艰难的,抑郁症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远超过我们多数人所了解的程度。事实上,无论来自何种社会背景,约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会在13~19岁的某段时间中罹患抑郁症。然而,尽管抑郁症是可治疗的,多数青少年从未接受过专业帮助。虽然不时心情低落或者行为逾矩在十几岁的青少年中是常见的,但是抑郁症与此不同。青少年抑郁症的负面影响远不止情绪低落这一点。抑郁症可能会摧毁孩子人格的核心特质,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沮丧、绝望或是愤怒的感受。很多逆反和不健康的行为与态度可能表明青少年正在经受抑郁症的折磨。以下是一些通常意义上的青少年“越轨”行为,实际上,他们是在试图以此应对痛苦的情绪。学业问题。抑郁症可能会引起精力缺乏和注意力困难。在学校,学生可能会有出勤问题或留/降级,又或是一向表现良好的学生难以完成作业。离家出走。许多被抑郁症困扰的青少年会逃离家庭或者谈论离家出走。这些尝试通常表明他们需要帮助。吸毒和酒精滥用。青少年可能会通过酗酒或吸毒试图摆脱抑郁症。不幸的是,物质滥用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注:关于吸毒,东西方社会存在差异]低自尊感。抑郁症可能会使当事人感觉自己样貌丑陋,并有强烈的羞耻、失败以及无价值感。手机上瘾。青少年可能会通过上网来逃避问题,但是过度的使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只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孤立,也让抑郁症变得更加严重。冒险行为。被抑郁症困扰的青少年可能会有危险或高风险的行为,比如危险驾驶、醉酒或没有保护的性行为。暴力行为。一些青少年——通常是受过霸凌的男孩子——可能变得有攻击性或产生暴力倾向。青少年抑郁也与一系列其他的精神健康问题有关,包括进食障碍和自残行为。虽然抑郁症可能会使当事者产生强烈的痛苦,并影响到平日的家庭生活,但家长仍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来帮助孩子好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了解青少年抑郁症有怎样的表现以及如何识别它的信号。青少年抑郁症有哪些信号和症状?成年人通常可以自己寻求帮助,与此不同,青少年需要他们的家长、老师或其他监护人认识到他们的处境并带他们寻求所需要的帮助。但这并不容易,因为抑郁症患者并不总是表现出悲伤的样子。相反地,易激惹、愤怒以及躁动不安有可能是最明显的抑郁症症状。青少年抑郁的信号和症状: 悲伤或无望感 易激惹、愤怒或敌意 易哭泣或时常哭泣 与家人、朋友停止交流 对参加活动失去兴趣 在学校表现不佳 饮食或睡眠习惯的改变 烦躁和躁动不安 无价值感和内疚感 缺乏热情和动力 虚弱或精力缺乏 注意力难以集中 无法解释的隐痛或疼痛 死亡或自杀的想法 青少年与成年人的抑郁症有何不同?青少年抑郁症可能与成年人抑郁症看起来完全不同。下列症状在受抑郁症困扰的青少年中要比在成年人中更常见。易激惹或愤怒情绪。如上所述,在抑郁青少年中,易激惹比悲伤情绪更为常见。一个抑郁的青少年有可能是爱发脾气、有敌意、易受挫的,或者很容易就爆发怒火。无法解释的隐痛或疼痛。抑郁的青少年经常抱怨躯体的不适,比如头疼或肚子疼。如果彻底的身体检查并没有发现医学诱因,这些隐痛和疼痛可能暗示着抑郁症。对于批评的极端敏感。抑郁的青少年被“无用感”所困扰,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这让他们十分容易因为被批评、拒绝和失败而感到受伤。对于高成就学生来说更容易如此。与一部分人减少联络。成年人容易在抑郁的时候孤立自己,而青少年通常会与一些朋友保持联络。然而,受抑郁症困扰的青少年有可能与以前相比减少了自己的社交,远离他们的父母,或者开始与不同群体的人交往。如何区分抑郁症和“成长的烦恼”?作为家长,如果不确定自己的孩子是患了抑郁症还是只是遇到了成长中必经的困难时期,考虑一下这些症状持续了多久、严重程度如何以及你的孩子是否与平时的样子有很大差别。激素和压力可能会让青少年偶尔感到情绪焦躁不安,但不是持续性的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或易受激惹。抑郁症青少年的自杀预警信号有哪些?严重抑郁的青少年,特别是那些同时伴有酒精或药物滥用行为的,经常会想到、说到或尝试自杀——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会成功,而这一比例也在不断增加。所以认真对待青少年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它们是孩子祈求帮助的信号。需要留意的自杀预警信号1.     谈论或开与自杀相关的玩笑2.     说出“我最好还是死了”“我希望我可以永远消失”或“没有办法了”之类的言语3.     正面地谈论死亡或者将死亡视为浪漫的(“如果我死了,也许人们会更爱我”)4.     写关于死亡、死去或自杀的故事和诗歌5.     有冒险行为或者发生很多意外,这些意外中他们都受了伤6.     送出价值很高的私人物品7.     对家人和朋友告别,就像是最后一次道别一样8.     寻找武器、药品或其它可以自杀的方法如何帮助一个受抑郁症困扰的青少年?如果不经治疗,抑郁症是十分有害的,所以不要只等待着这些烦恼的症状自动消失。如果你怀疑你的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将你的困惑以一种充满关爱的、不带判断的方式提出来。即使你不能确定孩子的问题的确是抑郁症引起的,但你观察到的问题行为和情绪也说明,确实存在一个值得被重视的问题。开始一段谈话时,可以先让你的孩子知道你观察到了什么样的具体的症状、它们如何让你感到担心。然后让孩子谈论一些他/她正在经历的事情——要准备好真诚地聆听。忍住问问题的冲动(多数青少年不喜欢他人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对待自己或者被催逼),同时明确地让孩子知道你愿意并准备好为他们提供任何他们需要的支持和帮助。如何与一个抑郁的青少年沟通?集中注意聆听,而非教训。一旦孩子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忍住所有批评或者评判的的冲动,这时最重要的是孩子在与你交流。你能做到最好的事情就是让孩子知道你在那里,全心全意地无条件的陪伴和支持她/她。持续地保持温柔。如果一开始孩子拒绝沟通,不要放弃。谈论抑郁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是十分艰难的。即便愿意,他们也可能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尊重孩子感到舒适的限度,同时也要强调你的担心以及聆听的意愿。承认他们的感受。不要试图通过言语让孩子摆脱抑郁症,即便他们的情绪和担忧在你看来十分愚蠢和不理智。不必过于较真地对待他们的情绪,这样他们会理解到你在善意地告诉他们“事情没有那么坏”。承认他们正在经历的痛苦和悲伤,仅仅如此,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被支持。相信你的直觉。如果你的孩子声称自己没有什么不好,并且不解释这些抑郁行为的原因,你应该相信你的直觉。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考虑寻求值得信任的第三方的帮助:学校的咨询师、最喜欢的老师或者精神健康专家。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与人沟通。如何帮助抑郁症青少年?贴士1:鼓励建立社会连接被抑郁症困扰的青少年有社交退缩的倾向,他们减少与朋友的联系,对于以往喜欢的活动也很少参加。但是孤立的状态只会让抑郁更加严重,所以尽你所能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连接。优先安排与他/她面对面交谈的时间。每天安排一个时间用来谈话,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全心全意关注孩子,没有分心的事情也没有其他任务同时在进行。简单的面对面交谈可以很大程度减轻青少年抑郁症状。记住,谈论抑郁症和孩子的感受并不会让情况变得更糟,这其实可以支持他们康复的过程,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抗社交孤立。尽你所能帮助你的孩子与他人连接。鼓励他们与朋友出去玩或者邀请朋友到家里。参加有其他家庭共同参与的活动,给孩子一个机会去与其他孩子见面和建立联系。让孩子参与活动。建议孩子参与他们擅长或感兴趣的活动,比如体育运动、课后俱乐部,或者艺术、舞蹈、音乐课程。尽管一开始孩子可能缺乏动力和兴趣,但是当他们重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会开始感觉到变化并重获热情。参与志愿活动。帮助他人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并能显著提升自尊。帮助孩子找到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让他们获得目标感。如果你与他们一同做志愿者,这也会是一个很好的建立联结的过程。 贴士2:优先照顾身体健康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抑郁会因为缺乏运动、睡眠不足以及营养不良而加重。不幸的是,青少年的不良生活习惯是普遍存在的:熬夜、喜欢垃圾食品、长时间使用手机和电子设备。作为家长,你应该通过建立一个健康的、充满支持的家庭环境来消除这些不良习惯。让孩子运动起来。运动对于精神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你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运动起来。理想状况下,青少年应该每天至少运动一小时,但锻炼并不一定是无聊或是不愉快的。跳出来思考一下:遛狗、跳舞、投篮、爬山、骑自行车、滑滑板——只要他们在运动,就可以从中获益。设置在屏幕前的时间限制。青少年经常上网来逃避他们的问题,但是当孩子对着电子屏幕的时间过长,锻炼身体以及与朋友见面的时间就缩短了,这两者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症状发展的良方。提供有营养的均衡膳食。确保孩子能够摄取足够的营养以维持心情和最好的大脑状态:健康脂肪、高质量蛋白质以及新鲜的农产品。大量的高糖高淀粉食物可能是很多抑郁青少年用来快速提神的选择,但它们只会对青少年的情绪和精力产生负面影响。鼓励充足睡眠。青少年需要比成年人更多的睡眠——大约每晚9~10个小时——来保证良好的日常生活。确保你的孩子没有过度的熬夜,牺牲了对于维持情绪十分必要的休息时间。贴士3:了解何时该寻求专业帮助家庭支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给抑郁的青少年带来巨大的变化,然而需要做的不止这些。当抑郁症状变得严重时,不要犹豫去就医,受过良好训练并在青少年治疗领域有经验的精神健康专家可以提供你需要的专业帮助。让孩子参与治疗决策当选择一个专家或者决定治疗方案的时候,让孩子一同参与决策的过程。不要忽视他们的选择偏好或者做出单方面的决定,这样孩子会更有动力并更愿意参加到治疗的过程中。一个治疗师并不会适合每个人,治疗方案也是。如果你的孩子觉得不舒服或者只是与治疗师或者精神科医生之间“感觉不对”,那么就去选择一个更合适的。探索可能的选择余地在为孩子选择了抑郁症治疗专家之后,与这位专家讨论一下治疗方案。谈话治疗通常对于轻度和中度的抑郁症是很好的治疗开端,在治疗过程中,孩子的抑郁症有可能被治愈。如果情况没有好转,就有必要考虑药物治疗了。不幸的是,一些家长急于优先选择抗抑郁药物治疗,因为其他治疗方案可能需要更多的金钱和时间成本。然而,除非孩子有危险的行为或者有自杀的风险(这种情况下,他/她可能需要药物干预和/或不间断的观察),你可以花一些时间仔细权衡。在所有的案例中,结合了其他治疗方法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最佳。贴士4:在抑郁症治疗过程中给予孩子支持在孩子进行抑郁症治疗的过程中,你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让他们知道你一直都在并愿意倾听和支持他们。现在的年轻人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知道他们是被珍视的、被接纳的并且被关心着。保持理解的态度。与受抑郁症困扰的青少年一起生活可能会让人感到十分疲惫。有时,你可能会感受到精力耗尽、受冷落、绝望、愤怒或者其他的负面情绪。在这些困难的时候,记得你的孩子并不是故意表现得如此难以相处,这一点十分重要。你的孩子正在痛苦之中,所以尽可能地保持耐心,尽可能地理解他/她。参与治疗过程。确保你的孩子遵从治疗建议,无论是按时参与治疗或是正确服用药物。记录孩子状态的变化,如果抑郁的症状看起来有所加重,就去寻求医生的帮助。保持耐心。治疗抑郁症的过程可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家长要保持耐心。让每个微小的进步都成为值得快乐的事情,也要为病情可能会不时发生反复做好心理准备。最重要的是,不要随意批评自己或者与其他家庭进行比较。只要你在用最大的努力为孩子提供帮助,你就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贴士5:照顾好自己(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作为家长,你可能发现自己把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了受抑郁症困扰的孩子的身上,忽视了你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员的需求。然而,在这一段艰难的日子里,照顾好自己也是极其重要的。这通常意味着你需要更多的支持。你没办法自己完成所有的事情,所以去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吧。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可以让你在努力帮助孩子的同时保持健康和积极的状态。不要把情绪闷在心里。你可能感到不知所措、沮丧、无助或者生气,这些都是正常的。去找朋友、参加一个支持团体或者去看自己的咨询师,谈论自己的感受可以缓解这种紧张的状态。照顾好自己的健康状况。孩子的抑郁症让你产生的压力可能会影响你自身的情绪和感受。所以,保持健康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并给自己的兴趣爱好安排时间,以此来支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和良好状态。与家人开诚布公。不必小心地绕开关于抑郁症的话题以此来“保护”其他孩子。当家庭里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们是能够察觉的。如果不将实情告知,他们的想象力可能会让他们“推断”出更加糟糕的结论。与家人保持坦诚,允许孩子们提出问题并分享自己的感受。照顾到孩子的其他兄弟姐妹。一个孩子陷入抑郁症可能会引起其他家庭成员的压力和焦虑,所以,确保其他“健康”的孩子不要被忽视。这些孩子们可能需要一对一的特别关照或者属于他们自己的专业帮助,以此来应对他们关于家庭状况的感受。避免抱怨。当孩子患上了抑郁症,你可能很容易就陷入对自己或其他家成员的抱怨之中,但这只会让充满压力的情况雪上加霜。此外,抑郁症通常是有诸多因素共同引起的。所以,如果家庭中不存在对孩子的虐待和忽视的话,就请不要责备自己或亲近的人。

发布了文章

了解抑郁症的“认知症状”

抑郁症是抑郁障碍中最为常见而典型的亚类,其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主要包括情感症状(心情差,高兴不起来,兴趣减退,烦躁)、躯体症状(吃不下,睡不着,性欲减退)和认知症状(注意力差,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3个维度。不同症状的起病,反复检查都没有问题,那么就需要警惕是否有抑郁的可能,中老年人抑郁起病更多是躯体症状,如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睡眠,食欲减退;工作人群或者学生起病常见于觉得大脑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等,这些情况都需要考虑抑郁的可能。其中,认知症状已经越来越值得关注,门诊非常多的患者,尤其是对于用脑比较多的人群,如脑力工作人群,学生群体等。在经过规范治疗后,会觉得心情没有那么低落了,但总觉得大脑有些迟钝,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记不住东西等情况,都需要考虑是抑郁的认知症状,认知症状相对来说比情绪症状更难以控制的,但又是患者能否更好的预后,回归以前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更应该得到重视。对于抑郁认知症状的治疗,药物是比较好的选择,可以选择对认知症状改善比较明显的抗抑郁药。除了药物之外,心理治疗方法也有比较好的效果,认知行为治疗(CBT)改善抑郁症患者认知症状的证据较确切。最好的方法是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到病前状态。

发布了文章

(重要通知)李晓医生工作室就诊流程

1. 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和我保持联系,方便快捷。2.“电话问诊”,由我本人接听电话,直接而高效。注意事项是请事先把尽可能多的资料拍照上传,在通话中也最好把所有的病历放在手边以备交流时确认一些数据。通话中能够准备好纸笔可以简单记录。3.“图文问诊”:如果问题相对复杂一点,您可以购买图文问诊,像门诊一样就一个问题反复交流,直到解释清楚关闭问答,问答双方也更从容。图文问诊是像门诊问诊一样,大家围绕这个专题提问和回答,把情况摸清楚、给出建议后,就结束问诊了,并不是一定持续24小时的。4.“私人医生”:服务时间内提供电话咨询和不限次数的图文咨询服务,也能在我的坐诊时间看到号。5. “心理咨询”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预约心理咨询等服务

发布了文章

国家卫健委:将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体检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其中,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各类体检中心在体检项目中纳入情绪状态评估;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中。解读《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有关要求,加大抑郁症防治工作力度,鼓励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探索开展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确定了试点地区到2022年的工作目标,包括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抑郁症就诊率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对抑郁症识别率提升50%等。方案明确了六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强防治知识宣教。要求试点地区加强部门协作,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和渠道,广泛开展抑郁症防治知识科普宣传。二是开展筛查评估。要求医疗卫生机构、体检中心、高等院校等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抑郁症筛查。三是提高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力。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院、中医院等开设精神(心理)科,加大对非精神专科医师的培训,提高抑郁症识别和诊疗能力。四是加大重点人群干预力度。针对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高压职业人群,分别提出心理健康服务措施。五是强化心理热线服务。要求将心理援助热线建设成为公众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求助、疏导、危机干预、转介的便捷平台。六是及时开展心理干预。要求各地建立健全专业化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组织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以下为方案全文: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有关要求,加大抑郁症防治工作力度,遏制患病率上升趋势,鼓励社会心理服务试点地区探索开展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特制定本方案。一、工作目标到2022年,在试点地区初步形成全民关注精神健康,支持和参与抑郁症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80%,学生对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抑郁症就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年复发率降低30%。非精神专科医院的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规范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20%。二、重点任务(一)加强防治知识宣教。在试点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卫生健康、宣传等部门加强协作,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利用影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抑郁症科普知识宣传。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抑郁症防治科普宣教力度,拍摄制作专业权威且通俗易懂的抑郁防治科普宣传片,普遍提升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减少偏见与歧视。充分发挥专家队伍作用,深入学校、企业、社区、机关等,开展抑郁症相关公益讲座。在公共场所设立或播放抑郁症公益宣传广告,各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室(卫生服务中心)向居民提供科普宣传资料。(二)开展筛查评估。医疗卫生机构使用PHQ-9量表,开展抑郁症筛查,通过建立APP客户端等形式,为公众提供线上线下抑郁症状况测评及评分说明和诊疗建议等。各类体检中心在体检项目中纳入情绪状态评估,供体检人员选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际工作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评估。对发现疑似抑郁症患者,建议其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诊。精神专科医院结合各类主题日、传统节日宣传活动等,组织开展抑郁症筛查。综合医院提供自助式抑郁症测评设备,供就诊患者开展自助式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三)提高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规范、持续开展抑郁症防治等相关知识培训。加大对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的培训,提高其识别抑郁症的能力,并及时转诊。推动综合医院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联合门诊或远程会诊。妇幼保健院、中医院要开设精神(心理)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借助医联体等服务形式,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紧密的协作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将抑郁症防治知识纳入社区医生继续教育必修课程,使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有筛查识别抑郁症的能力。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依托医联体,将专家服务下沉至基层,为社区(村)抑郁症患者提供科学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辟疑难抑郁症患者诊疗绿色通道,及时收治疑难患者。对社工和护理人员开展抑郁症照护与家属辅导技能培训。(四)加大重点人群干预力度。1.青少年。中学、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等。2.孕产妇。将抑郁症防治知识作为孕妇学校必备的科普宣教内容,提高孕产妇及家属防治意识。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中,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或社工进行孕期和产后抑郁的筛查追踪。鼓励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与妇产科及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以联合门诊或远程会诊的形式,为孕产期妇女提供专业支持。3.老年人群。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健康体检,每年为辖区老年人开展精神健康筛查,对于经心理测评有抑郁情绪的老人提供心理咨询和及时转诊。4.高压职业人群。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将干部和职工心理健康作为本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创造有益于干部和职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聘用专兼职的精神心理专业人员。制定并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心理疏导与咨询、转诊转介等服务,提高职业人群抑郁症防治水平。对处于职业发展特定时期或在易引发抑郁问题的特殊岗位工作的干部和职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及心理援助。(五)强化心理热线服务。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或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专业力量,以市为单位至少建立1条24小时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热线。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大心理援助热线服务的宣传,扩大热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将心理援助热线建设成为公众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求助、疏导、危机干预、转介的便捷平台。定期组织对热线接线员的培训和检查,每名接线员每年至少接受2次培训,每月至少接受1次检查。(六)及时开展心理干预。建立健全包括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工等在内的专业化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每年开展不少于2天的专项培训和演练。在重大传染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组织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及时处理急性应激反应,识别高危人群,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的发生。试点地区卫生健康部门要牵头成立专家工作组,对特色服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开展多层次的抑郁症防治技术培训,提高抑郁症防治水平。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