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45219

程勇

乌镇互联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中医内科(大学老师)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发布了文章

便秘常用中成药

1、黄连上清丸主要成分为黄连、栀子(姜制)、连翘、蔓荆子(炒)、防风、荆芥穗、白芷、黄芩、菊花、薄荷、酒大黄、黄柏(酒炒)、桔梗、川芎、石膏、旋覆花、甘草。功能清热通便,散风止痛。主治上焦风热,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黄赤。2、新清宁片主要成分为熟大黄。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缓下。主治内结实热,症见喉肿,牙痛,目赤,便秘,下痢,以及感染性炎症,发热等。3、三黄*片主要成分为大黄、盐酸小檗碱、黄芩浸膏。功能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主治三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秘。4、当归龙荟丸主要成分为当归(酒炒)、龙胆(酒炒)、芦荟、青黛、栀子、黄连(酒炒)、黄芩(酒炒)、黄柏(盐炒)、大黄(酒炒)、木香、麝香。功能泻肝胆实火,通大便。主治肝胆火旺,心烦不宁,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胁肋疼痛,脘腹胀痛,大便秘结。5、一清胶囊主要成分为大黄、黄芩、黄连。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化瘀止血。主治热毒所致的身热烦躁,目赤口疮,咽喉、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及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牙龈炎见上述症状者。6、清宁丸主要成分为大黄、绿豆、车前草、白术(炒)、黑豆、半夏(制)、香附(醋制)、桑叶、桃枝、牛乳、厚朴(姜制)、麦芽、陈皮、侧柏叶。功能清热泻火,通便。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头晕耳鸣,目赤牙痛,腹中胀满,大便秘结。7、更衣丸主要成分为朱砂、芦荟。功能泻火,通便。主治肝火内炽,胃肠燥热,症见大便干燥,秘结不通,心烦易怒,睡眠不安。8、麻仁丸主要成分为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枳实 (炒)、厚朴 (姜制)、白芍 (炒)。功能润肠通便。主治肠热津亏所致的便秘,症见大便干结难下、腹部胀满不舒,习惯性便秘见上述证候者。9、五仁丸主要成分为桃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郁李仁、陈皮等。功能润肠通便。主治津枯肠燥证,大便艰难,以及年老和产后血虚便秘,舌燥少津,脉细涩。10、苁蓉通便口服液主要成分为肉苁蓉、何首乌、枳实(麸炒)、蜂蜜。功能滋阴补肾,润肠通便。主治中老年人、病后、产后等虚性便秘及习惯性便秘。11、复方芦荟胶囊主要成分为芦荟、青黛、琥珀、朱砂。功能清热通便,宁心安神。主治习惯性便秘,大便燥结或因大便数日不通引起的腹痛、腹胀烦躁等。12、牛黄解毒片主要成分为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功能清热解毒,通便。主治火热内盛,症见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便秘。















发布了文章

习惯性便秘的“综合治理”

       门诊的时候,常有病人的主诉就是便秘。既有数日、一周不大便,非得用泻药或开塞露才能大便的,也有两、三天一次大便但质地干结的,还有每日一行、便质适中但欠畅快的。细究其症,此类病人多数可列入西医“习惯性便秘”的范畴。         按西医定义,习惯性便秘又可称之为功能性便秘,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或排便经常感到困难。其主要原因包括:①进食过少或食物过于精细,结肠因缺乏一定量的纤维素刺激而蠕动减弱导致便秘;②因故不能及时排便,积粪过久而产生便秘;③因精神抑郁或过分激动,不良的生活习惯,睡眠不足,使结肠蠕动失常或痉挛而引起便秘;④因经常服用泻药等,使直肠反应迟钝失去敏感性而造成便秘。         习惯性便秘多见于老年人,但门诊所见的中青年也不少。就我个人的感觉,其中饮食、排便习惯以及体力因素占了相当的比重。不少病人去超市购买食用膳食纤维,或食用红薯等食物,就能显著改善便秘症状,说明平时的饮食结构可能存在问题,食物过于精细,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吃得比较少。同时,辛辣、燥热、刺激性食物是便秘患者的大忌,千万不能迁就此类嗜好。还有些病人,嘱其每天定时大便,时间一长养成了习惯,便秘也随之好转。至于年老体弱或缺乏运动的中青年人,在加强运动特别是腹部运动(包括顺时针按摩腹部)之后,也同样有助于改善症状。         不少习惯性便秘的病人病程较长,已经对用药产生了依赖,非用药不能通大便。对这类病人而言,最头痛的是一种药用时稍长就会有耐药现象,非得加量或改药才行。曾经有一个老病人,最后给他同时用了三黄片、一清胶囊和麻仁丸才一直保持好多年大便畅通,估计几种药同用能够减轻这种耐药现象。         久病成良医也是此类病人的真实写照,很多病人都会“指导”医生用药。往往医生一说某种药物,病人就会告之肯定不行,包括中、西成药以及中药饮片都是如此。还有不少病人自己琢磨了药品、食物再加运动的综合疗法,这方面的经验甚至比医生还要丰富、有效。         个别顽固性便秘病人用各种常用药物都没什么效果,我就会给他用偏方,用得比较多的是生白术60g、生地30g、升麻15g,多数有效果。实际上这也是因为此类病人病程长、脾胃气虚阴虚比较突出的缘故。不过这种偏方也没法长期使用,后面还得靠综合治疗。         也有病人问什么水果有助于通便,我的推荐包括香蕉、火龙果。

发布了文章

中医湿温病的辨证论治

       湿温是由感受湿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本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于雨湿较盛的夏秋季节。湿温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湿热遏阻证候为主要特点。根据好发季节及临床表现,本病与西医的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胃肠型感冒等某些病毒感染疾病相似,故以上疾病可参考湿温病进行辨证治疗。        一、湿温的诊断要点        ·  本病常年可见而多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        ·  起病较缓,初起表现为身热不扬,恶寒头重,身痛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        ·  传变较慢,以脾胃为病变重心,常留恋气分,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  病变后期,可有化燥伤阴与湿胜阳微两种不同转归。        ·  本病应注意与暑湿相鉴别。虽然两者发病季节类同,证候表现相似,但暑湿病起病较急,初起暑热证候表现突出,兼湿证候表现为次,而湿温病起病较缓,初起湿重于热证候表现突出,两者自是不同。        二、湿温的辨证分析        湿温病的发生由感受湿热病邪而致。因夏秋雨湿偏盛,容易形成湿热病邪致病;或人们嗜食生冷,损伤脾胃,水湿内停,复感外邪,内外相引,并为湿热。本病所及脏腑、部位,以脾胃为重心,可外郁遏肌表,内熏肝胆,上蒙心包,中困胃肠,下注小肠,蕴结膀胱。        湿热病邪重浊粘腻,侵犯人体发病较缓,传变较慢。临床上,初起多见湿重于热,湿中蕴热,邪遏卫气分;进而湿热并重,湿热郁蒸气分,由于湿热弥漫,可波及多处脏腑、部位;湿热久恋气分,可渐化火,则出现热重于湿的证候表现。若气分湿热郁蒸日久不解,也可化燥伤阴,深入营血,出现动风、动血等危重证候;也可因湿热邪气久困,偏于湿胜,损伤阳气,而致湿胜阳微的转归。        湿温病以清热祛湿为总的治疗原则。临床上必须根据湿、热的偏盛以及病变所及脏腑、部位,辨证选方用药。至于湿热化燥伤阴,深入营血,则参考暑温病营血分病证进行辨证治疗。        三、 湿温的辨证论治        (一)邪遏卫气型        【证见】 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象较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舌尖边红,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芳香辛散,宣透湿热。        【方药】        1.主方藿朴夏苓汤(石芾南《医原》)        处方:藿香9克,法半夏8克,赤茯苓15克,杏仁10克,生薏苡仁18克,白蔻仁8克,猪苓12克,泽泻8克,淡豆豉9克,厚朴6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l剂。        若湿渐化热,无恶寒,但有口渴、小便黄者,可去藿香、赤茯苓、猪苓、泽泻、淡豆豉,加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竹叶10克(即成为三仁汤)。若身重体倦较甚,并见关节肌肉酸痛者,可加入秦艽10克,苍术9克。        2.中成药藿香正气丸,每次l。2瓶口服,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金不换正气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厚朴10克,藿香10克,半夏10克,苍术10克,陈皮6克,炙甘草8克,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剂。        (二)湿热郁阻膜原型        【证见】 寒热往来,寒甚热微,汗出身痛,手足沉重,胸胁胀满,恶心呕吐。舌尖边红,舌苔白厚腻浊,脉缓。        【治法】 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方药】        1.主方雷氏宣透膜原法(雷少逸《时病论》)方药        处方:厚朴6克,槟榔8克,草果6克,黄芩9克,藿香叶8克,法半夏8克,生姜3片,粉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l剂。        若身热不扬、纳呆、口渴不饮或喜热饮者,可加佩兰10克,鲜荷叶9克,连翘9克,以升清化浊,透邪外泄。        2.中成药小柴胡冲剂,每次l~2包;配以藿香正气丸,每次1~2支口服,两药均以每日服用3次。        3.单方验方柴胡达原饮(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柴胡8克,枳壳9克,厚朴8克,青皮6克,黄芩10克,桔梗6克,草果6克,槟榔6克,荷梗9克,甘草3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剂。        (三) 湿热并重,交蒸蕴毒型        【证见】发热,口渴,胸脘痞胀,肢酸倦怠,或咽喉肿痛,或身目发黄,纳呆,便溏,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 清热利湿,泄浊解毒。        【方药】        1.主方甘露消毒丹(王孟英《温热经纬》)        处方:滑石30克,绵茵陈12克,黄芩12克,石菖蒲9克,川贝母8克,木通8克,藿香9克,射干8克,连翘9克,薄荷6克,蔻仁6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小便不利、渴不多饮、恶心呕吐者,可加茯苓皮10克,薏苡仁15克,竹茹9克,法半夏9克。若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者,可加皂荚子9克,枳实9克,寒水石20克。若咽喉肿痛甚者,加马勃9克,岗梅根30克,板蓝根20克。        2.中成药甘露消毒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广益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绵茵陈30克,金钱草18克,郁金10克,柴胡10克,败酱草18克,丹参15克,板蓝根30克,茯苓25克,萆薜12克,薏苡仁2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适用于湿热蕴毒发黄。        (四)湿热困郁中焦型        【证见】 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滑腻,脉滑数。        【治法】 苦辛通降,清热化湿。        【方药】        1.主方王氏连朴饮(王孟英《霍乱论》)加味        处方:川黄连8克,厚朴9克,石菖蒲9克,法半夏9克,淡豆豉9克,栀子12克,滑石20克,竹叶12克,藿香梗9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津伤甚而口渴多饮、小便短赤明显者,加芦根15克,天花粉15克。若湿热郁蒸外发白痦者,加薏苡仁30克。若便溏泄泻者,加火炭母15克,马齿苋15克。        2.中成药救苦丹,每次4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黄芩滑石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黄芩12克,滑石20克,茯苓皮12克,大腹皮8克,白蔻仁8克,通草6克,猪苓9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剂。        (五)湿热酿痰,蒙蔽心包型        【证见】 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时或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濡滑而数。        【治法】 清热化湿,豁痰开窍。        【方药】        1.主方菖蒲郁金汤(孟澍江《温病学》)        处方:石菖蒲9克,广郁金9克,炒栀子9克,连翘9克,木通6克,鲜竹叶9克,粉牡丹皮9克,淡竹沥12克,灯心草6克,玉枢丹1.5克(冲)。水煎服,每日2剂。        若热偏重,见有口渴、便秘、小便黄赤者,加服至宝丹2—3克。若痰浊偏重,见痰涎涌盛,或喉中痰鸣、胸闷气促者,加服苏合香丸3克。若兼见手足抽搐,或颈项强痛、牙关紧闭,或双目上视者,加地龙20克,僵蚕10克,全蝎8克。        2.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以6-8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推注,继以20毫升加人5%或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脉点滴。        3.单方验方凉膈散加减(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I临床》)        处方:栀子15克,薄荷9克,黄芩15克,连翘12克,石菖蒲12克,郁金10克,佩兰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2剂,送服苏合香丸。用于治疗湿热秽浊熏蒸,蒙蔽心包,效果显著。       (六) 热重于湿,邪从热化型        【证见】 高热,汗出,面赤气粗,口渴引饮,身重脘痞,纳呆,大便溏,小便黄。舌红,苔黄微腻,脉滑数。        【治法】 辛寒清泄胃热,苦燥兼化脾湿。        【方药】        1.主方 白虎加苍术汤(朱肱《类证活人书》)加味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粳米18克,苍术12克,佩兰12克,芦根18克,栀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兼恶寒者,可加香薷9克(后下),藿香9克。若小便短赤者,加滑石30克,薏苡仁30克。大便溏泄、泻下热臭、肛门灼热者,加黄连8克,黄芩12克,火炭母25克。        2.中成药        新癀片,每次3片,每日3次;配以藿香正气丸,每次1瓶,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银花白虎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金银花25克,连翘20克,防己25克,木瓜25克,知母15克,粳米18克,石膏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七) 邪从湿化,湿胜阳微型        【证见】 湿温病日久,身热渐退,形寒神疲,心悸,头晕,面浮肢肿,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脉沉细滑。        【治法】 温阳利水,健脾祛湿。        【方药】        1.主方真武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茯苓25克,白芍12克,生姜3片,白术9克,熟附子10克,桂枝8克,薏苡仁20克,紫苏梗9克,大枣6枚。清水800毫升煎至35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        若心悸兼气促,动则喘促不宁者,加党参20克,黄芪15克。便溏而腹胀者,加苍术10克,厚朴8克。        2.中成药理中丸,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温阳汤(赖天松等《I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熟附子12克,炙黄芪25克,党参20克,丹参20克,泽泻20克,茯苓18克,白术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淫羊藿9克,炙甘草6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1剂。        四、湿温的其他疗法        1.拔火罐        湿温病腹胀脘痞者,可于神阙穴拔火罐,15分钟后起罐。        2.揉摩法        湿温病脘痞胸闷欲呕者,用酒浸泡葱白(15克)及灯心草(10克)后,文火炖热,取葱白及灯心草于脘腹揉摩;冷后炖热再揉,一般10—20分钟,诸症可除。        3. 五绝指针疗法(周身多经脉调理加局部选穴刺激治疗)        4.擦浴法        湿温病持续发热者,将清水一盆煮沸后,加入柴胡、荆芥、紫苏、薄荷各25克,再煮5分钟,待水温适中,进行全身擦浴,微汗而热退。        5.饮食疗法        (1) 鲜芦根薏苡仁粥:鲜芦根60-100克,薏苡仁30克,冬瓜仁25克,淡豆豉15克,粳米45克。洗净合煮为稀粥,加适量食盐调味,每日食用l~2次,用于湿温初起的辅助治疗。        (2) 藿荷芦根茶:藿香10克,薄荷叶10克,鲜荷叶10克,佩兰叶8克,鲜芦根12克(洗净切碎)。共人杯中,加滚开水煽泡20分钟,分次饮服。适宜于湿温病后期,余邪未净出现的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等。

发布了文章

对体质虚弱儿童的几点建议

       平时常常看到有这样一类儿童,因为从小经常生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扁桃体炎、气管炎、肺炎、哮喘等),体质比较虚弱,一有风吹草动,就得往医院跑,不是高热、咳嗽,就是皮肤过敏等等。小孩本人痛苦不堪,家长也深受其累。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这类儿童在中小学阶段会逐渐增强体质、减少生病,但与同龄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因此,及时采取措施、增强体质,很有必要。当然,单一的措施效果往往不佳,还需要“综合治理”:        一是有发病苗头及时治疗,避免进一步发展。一般情况下,感冒之类疾病是有自愈倾向的,不主张过度治疗。但这类儿童因体质原因,病变极易发展,动辄由感冒发展为气管炎、肺炎。在治疗上,就应该及时,以防止进一步发展,该用的抗生素也应该及时使用。        二是平时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家长们并非不知道锻炼的重要性,但往往比较担心孩子出汗受凉,从而导致感冒生病,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限制孩子运动。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孩子在运动出汗过程中,身体机能处于亢奋状态,这个时候并不容易感冒。要注意的是运动时视情况适当减少衣服,以避免汗出过多。运动停下来的时候,需要及时把汗擦干并穿好衣服。        三是从夏天开始以冷水洗脸,并持续到整个冬天。 我们可以发现,经常冷水浴或冬泳的人很少感冒,因为其皮肤已经适应这种冷的刺激。体质弱的儿童从夏季开始就循序渐进地以冷水洗脸(最好毛巾也自己打湿、绞干),同样也能够达到类似的效果。实际上,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皮肤血管的锻炼。        四是衣被要适当减少。因为孩子体质弱,许多家长就刻意给他(她)多添加衣被,甚至比常人增加许多,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一般而言,儿童比成人更加怕热,如果捂得过严,反而易出汗、感冒,以致于添衣被—出汗—感冒—再添衣被,形成恶性循环。古话说得好:“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是很有道理的。        五是减少过敏性物质的接触。这类儿童多半存在过敏的情况,过敏源包括食物、花粉等方面。 在不断增强体质的同时,也要尽量减少过敏性物质的接触,例如食物中的虾、蟹等要少吃,尽量防止蚊虫叮咬,避免花粉、灰尘的刺激,等等。

发布了文章

关于胃肠湿热

       有患者问湿热是怎样产生的?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道理,我打了一个比方:        湿热的产生,一部分是由于外感湿邪,侵入机体;另一部分则和脾胃功能及饮食有很大关系。比如一条河流,如果水流速度较快,而且水质比较清净,河底很少会有淤泥出现;反之则易产生淤泥,日久发酵又会产生热。而外感湿邪就好比突然有泥土、杂质混入河道,如果量不大且水流速度较快,完全可以通过河水的自净功能将其排出;反之也会产生淤泥,甚至壅塞河道。        人的消化道也是一样道理,如果本身的消化吸引收能不好(脾胃虚弱、运化失健),加上经常饮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就容易水湿停积,日久化为湿热。

发布了文章

关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处理建议

       幽门螺杆菌(HP)是80年代发现的,被认为是胃炎、胃溃疡的主要病因,最早的时候叫幽门弯曲菌(CP)。        西医治疗的方法主要是抗生素、抑酸剂、胶体铋剂的四联、三联、二联疗法。通过多年的临床我们发现,专门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杀菌效率是比较高,往往一个疗程下来70%~90%都能转阴。但过几个月后,大多数病人又会再次感染幽门螺杆菌,炎症、溃疡症状继续出现。        从人们与幽门螺杆菌对抗的历史中, 我个人体会是环境中普遍存在这一细菌,就如同感冒病毒一样。专门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杀菌”治疗,固然短期内会有效果,但只是暂时解决了致病因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该菌在人体内的生存环境,再次感染在所难免。        所以,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病人,我的建议是:如果呼气试验的数值很高,症状比较明显,以前没用过四联、三联、二联疗法杀菌,那可以先杀菌处理,再针对炎症、溃疡进一步治疗。后期最好使用中药治疗,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从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同时,也要注意饮食规律、生活规律和情绪调节。如果是已经用过杀菌治疗的病人,建议不必再做无谓的重复了,直接针对炎症、溃疡进行中、西医治疗即可。        至于全家杀菌问题,特别是未检查出幽门螺杆菌的,似无必要。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