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2017年09月22日 【健康号】 张明鑫     阅读 16650

资料显示,我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病率为16.09%,西方国家胆囊结石发病率约为5%~25%,按16%来算,我国有13亿人口,就有超过2亿的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



结合上图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诊断并不困难:可包括反复发作性的右上腹痛,可向右肩胛下区放射。腹痛发生可与高脂、高蛋白饮食有关;可伴消化不良症状,体格检查可有或无右上腹压痛;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胆囊结石和(或)CCK-HIDA评估为胆囊低喷射指数(喷射指数<35%);需与急性胆囊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肝脓肿、急性心肌梗死等可能出现右上腹痛的疾病相鉴别。

至于治疗的“门路”,还需从有/无症状的胆囊炎、胆囊结石及其并发症三个方面入手。

对于无症状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而言,治疗原则是饮食调整,有症状时可利胆对症治疗,继续观察等。对某些高风险患者可采取预防性胆囊切除。《共识意见》指出,应用熊去氧胆酸,可扩容胆汁酸池、促进胆汁分泌、调节免疫、发挥细胞保护等作用;而复方阿嗪米特的使用,则可促进胆汁合成和分泌,同时提高胰酶的活性。目前临床可供应用的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泌特®),其成分中的胰酶、纤维素酶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而二甲硅油可促进肠道内气体排出,改善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一旦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首要考虑应用解痉止痛药物以缓解胆绞痛。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并不改变疾病转归,且可能掩盖病情,因此一旦无效或疼痛复发,应及时停药。其次,慢性胆囊炎中普遍存在炎性刺激和胆囊壁慢性纤维化等改变,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对于有明确胆囊结石的消化不良患者,10%~33%的症状可在胆囊切除术后得到缓解。而在消化不良出现的早期,应用复方阿嗪米特或其他胰酶等有助于改善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药物,可提高消化道内胰酶的浓度,增强消化能力,改善腹胀症状和营养水平。《共识意见》同时强调,在慢性胆囊炎胆道感染的治疗中合理应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表. 胆囊炎、胆囊结石并发症的治疗要点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一般预后良好,但是2年内复发率约40%,一旦出现症状,或症状反复发作者,特别是对胆绞痛患者,需要积极处理,必要时行外科手术。


胆囊炎、胆石症仅仅是胆囊本身的问题吗?


答案是否定的。多项研究证实,胆石症患者伴发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25%左右。


此外,我国有1.12亿胆源性消化不良患者,这些患者因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或者胆囊切除术,而饱受腹胀、嗳气、右上腹不适、脂肪便、食欲不振的困扰,需引起重视。


我们知道,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一般首选内科治疗,但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如出现类似症状与表现,包括疼痛无缓解或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和工作者;胆囊壁逐渐增厚达4 mm及以上;胆囊结石逐年增多和增大,合并胆囊功能减退或障碍;胆囊壁呈陶瓷样改变等,则需考虑外科治疗。


在胆囊切除后,也并非就一劳永逸!有研究显示术后腹胀发生率高达62%,术后无法耐受脂肪食物的发生率可达32%。除此之外,胆囊切除后由于胆汁无处储存,造成持续低流量的胆汁排入肠道,从而导致化学性消化不良。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