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
下载

原创 为何父母无法理解青少年抑郁?

周勤 健康号 副主任医师 2021-07-28
导语: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爱是包容、理解和接纳,而在父母看来,爱是不断付出,即便那不是孩子想要的。

之前在豆瓣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大部分父母,都不能理解抑郁症患者?”

这个问题恰恰是问出了大部分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声。面对孩子的“颓废”和自杀念头,许多父母往往会感到惊讶,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

1.“小孩子懂什么,我都是为了Ta好”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小欢喜》里,女儿乔英子被母亲强行篡改了高考志愿,绝望之下想要跳河。看着崩溃的女儿,母亲哭着问,“你为什么非要上那个南大?”

在她的认知里,给女儿设计“最合适”的志愿和人生,就是最好的爱。她不明白,为什么女儿不但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还偏执地“闹情绪”。

在这个意义上,她正是现实中无数父母的缩影:我已经给了你最好的,你为什么不开心?你凭什么不开心?

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爱是包容、理解和接纳,而在父母看来,爱是不断付出,即便那不是孩子想要的。

在他们童年所经历的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饱穿暖就是好的,富足就是最好的爱。两代人对爱的不同理解,造成了深深的鸿沟。

2.“我吃粗粮长大都没抑郁,你凭什么抑郁?”

不仅如此,在父辈的脑海里,压根也没有“孩子需要被理解”的概念。在他们成长的那个集体意识为上的年代,整个社会的注意力更多放在如何提高生产力、家庭成员如何分工这类问题上,个人的情绪则被视为无关紧要,甚至是多余的。  

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生活的意义,而是如何才能生活下去。那个时候的孩子们,比较的是谁家吃的是细粮、谁家吃的是粗粮。

这种对精神健康习惯性的忽略,使父辈们在潜意识里认为,年轻人“就是抗压能力太差,想开就没事了”。

3.“年纪轻轻的,凭什么不开心?”

抑郁症的概念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引入至今,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在此之前,精神压抑被诊断为“神经衰弱”,不需要太当回事,而精神类疾病则等同于“疯子”,是个耻辱的标记。

当一个病人鼓起勇气向父母承认我有抑郁症,请求Ta们不要再指责自己的时候,父亲的评论彻底浇灭了她所有的希望。她的父亲当着亲戚们的面指着她骂:“丧着这张脸死给谁看?有你这样的女儿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耻辱”。

在父母看来,子女患了抑郁症就和这新闻里的病人一样,是患了“精神病”,是丢人并且棘手、可以被抛弃的。

而听闻谁家孩子因为抑郁症自杀,他们便会下意识把自己代入进去,从而感受到恐慌和丢脸,对当事人进行指责。但他们不知道,也许坐在他们面前的子女,就正经受着抑郁症的煎熬,光是活着就拼尽了全力。至亲毫不掩饰的鄙夷和冷漠,几乎压断了他们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服务范围:孤独症、语言发育障碍、多动症、抽动症、发育迟缓、读写障碍、厌学、学习困难、沟通障碍、社交障碍、进食障碍、网络手机成瘾、童年情绪障碍、品行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儿童青少年。

周勤,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研修于南京脑科医院卫生部进修班等,从事儿童精神心理问题诊疗工作10余年。对焦虑症、抑郁症、睡眠障碍、孤独症、抽动症、多动症、情绪障碍、学习困难、叛逆、网络手机成瘾、夫妻关系问题、亲子教育困难等儿童疾病的诊疗及心理问题的康复有较深的造诣,徐州市自闭症研究会副会长,徐州市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康复专业委员会儿童心理学组委员,江苏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适宜技术应用推广专委会员,徐州市医学会心理治疗与评估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市康复协会儿童康复分会委员。国家级孤独症康复教师,徐州医科大学教师,心理治疗师,健康管理师,高级自闭症疗育师,地板时光治疗师,生物反馈治疗师,自闭症评估师。


相关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