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1633

范书英

乌镇互联网医院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门诊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高血压
心衰
冠心病
咳嗽
心脏病
心肌梗
心绞痛
心肌梗死
血栓
喘息

发布了文章

心痛还是胃痛?

上周,79岁的孙老太太来看病,她说这半月心脏老疼,就像有人拿针在扎,不能干活儿,一干活就疼,疼大发了含一个硝酸甘油就好,疼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还有反酸烧心。“多长时间能好?”我问,“很快,也就3-5分钟”,老太太说。聊天中还得知,她身体一向好,除了高血压什么病都没有,还说她儿子身体都没她好,大儿子年前刚放完支架。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她给我的印象就是冠心病,我告诉她得了心脏病,主要在于她的胸疼跟干活有关,持续时间不长,而且含硝酸甘油短时间能好这些特征;还有她高血压好多年,年龄又大,心血管风险本身就高。我开玩笑说,她儿子的冠心病保不齐就是她给遗传的,老太太听后嘿嘿直乐。我得先给她打个预防针,就说“您先去做个心电图,估计得住院”。老太太没表态,家属有些犹豫,担心疫情下病房不安全。 半小时后,家属拿着心电图回到了诊室,报告没问题。但我不这么想,心电图上有一个导联波形不正常,很可能是之前心肌坏死留下的遗迹,只不过范围很小而已。诊断急性心梗要求相邻两个导联都有问题,但陈旧心梗,即使单一一个导联仍有意义。 我坚持这一想法,给她开了住院单。快下班的时候,她儿子专程来咨询,我告知他住院的必要性,之后就没在跟踪这个病例。 今天看到查房病例,名字很眼熟,正是孙老太太,一时来了兴趣,打开病例才知道老太太先做了胃镜,有萎缩性胃炎和反流性食管炎。后来又犯了两次病,最后做了造影,血管堵塞非常重,左前降支中段堵塞90%,左旋支完全堵塞,右冠状动脉堵塞75-90%。心脏总共就这三根血管,左边两根,右边一根,都堵成这样,还是搭桥最好。但老太太可不想开刀,最后还是拣最主要的做了支架。 老太太血管这么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谓“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不合常理之处在于之前症状不明显,这与她活动量小,人皮实,以及血管之间的互相交通有关,互相交通的侧枝起到了部分缓冲,因而未发生严重心肌缺血;心电图变化不明显,与三根血管全有病,产生的异常矢量,因为方向相反而至相互抵消,留下的微小遗迹也容易被忽略。

发布了文章

看检查结果可以随便看吗?

常常有病人拿份心电图让大夫看,号也不挂,以为不过看一眼而已。殊不知心电图是最有迷惑性的检查,有病的人心电图可能正常,没病的人心电图也可能不正常,单靠心电图不能得出结论,必须问病史才能得出大概印象。因此这种情况,不问病史,只看结果会导致误诊和漏诊的风险。曾经一个25岁的小伙子拿一份心电图让我看,我刚想说没事,却突然感觉图很别扭,于是问“血钾高吗?”,“高”陪同来的另一个小伙子说。我立马警觉起来,“有肾病吗?”,“有”,“肌酐高吗?”,“高”,“高多少?”,“800多”,“你这次来主要想看什么?”,“让你帮我看一下心电图”。我接着问“你怎么不舒服?”,“咳嗽”………。一番追问后,赶紧委托超声心动图的医生给他加急做了检查,结果心脏直径己经扩大了15mm,肺动脉压力61mmHg了,LVEF47%。这过程那里是仅仅看一眼心电图这么简单。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小伙子最后问我“我会突然死掉吗?”。可怜的他,大学毕业刚一年,直到体检发现尿常规异常才知道自己有病,然而刚开始肌酐才160 mmol/L,一年的功夫进展到了800mmol/L。他还有未来吗?我也许过于悲观了。回想起来有些后怕,万一当时脑子缺了根弦,告诉他没大事岂不误人。医学是个细致活儿,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随便。提醒患者朋友,看结果要正规挂号看病,不要图省事随便看看,免得漏诊和误诊。医生解读结果表面上看起来很轻松,但脑子里的活儿一点不轻松,临床思维需要知识、比对、联系、综合、逻辑推理等各项技能,与警察断案一样耗神。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原创:心脏扩大---认知误区的危害

56岁的孙先生带着一张心脏超声的报告单找我看病。他的心脏(这里代指左室)比正常扩张了20mm(左室正常上限是55mm,他是75mm),心室壁运动普遍降低,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都有下降,肺动脉压力尚正常。但他好像并不觉得有多严重,他说心脏大六年了,什么都不受影响,只是别人推荐才来看病。如此轻描淡写,这么多年不予治疗,他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这点不同于大多数发现心脏扩大的人。追问下得知他爬天桥、走一到两个街区会气短,但他不认为这是症状。我提醒他这病严重的时候晚上不能平躺,整晚上都得坐着,一躺平就喘,再重的时候坐着都喘。他深表赞同,说父亲最后就是这样喘着走的,父亲把心脏扩大的病遗传给了他,他觉得治也治不好,索性不治。他还提到他儿子心脏也很大。家系遗传、扩张性心肌病?这种情况需要明确诊断,我建议他住院检查并带儿子来看病。他却只关心病情是不是到了晚期,有没有药物能让心脏缩小,拒绝入院。关于他的问题在此有必要解释一下。1.心衰重不重?从心衰大体发展的四阶段来看,他的心脏明显扩大伴有症状提示已经进入第三阶段;从症状看,日常活动出现症状提示心功能分级NYHA 2级,心脏已经失代偿,病情应该处于中晚期(参见文章“哪些人容易发作心衰”和“心衰预警信号有哪些“有关内容)。好在他的肺动脉压力还没有升高。肺动脉压力这一指标非常关键,一旦升高病情发展进入快车道。最初肺动脉压力升高多属于功能性,肺动脉尚未硬化,还有逆转的可能,一旦肺动脉硬化出现,走到器质性升高阶段,再没有逆转的机会,治疗也极为棘手。2.遗传性心脏扩大治疗有效吗?孙先生笃定遗传性心脏扩大无药可治一直拒绝治疗,但事实并非如此。暂且不论他的心脏扩大是否是遗传而来,就算是家族遗传所得同样可以从药物治疗中获益。不管是遗传所得还是后天因素导致的心脏扩大,都与相同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有关,因此拮抗激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肯定有效,能起到延缓甚至避免心脏继续扩大的作用,部分病人心脏甚至能缩小至正常。最后的疑问是孙先生的心脏扩大真的是遗传来的?孙先生因为父亲和儿子都有心脏扩大就怀疑自己是先天遗传性疾病,尽管这种可能性很大,但必须排除其它原因导致心脏扩大的可能:孙先生有高血压,这同样可以导致心脏扩大,另外这个年龄的男性有没有冠心病的参与也需要明确。明确原因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对因治疗”,但由于孙先生不愿意检查,谜底无法破解。不管病因如何,针对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进行“过程治疗”和“对症治疗”同样需要即刻启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任何疾病都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貌体型会遗传,疾病当然也会遗传,不过遗传所占比重有大有小。先天遗传基因无法改变,后天环境因素却可以改变。即使有先天遗传疾病,针对后天环境因素的治疗也不能忽视。孙先生因为认知上的误区致使延误治疗达数年之久,倘或六年前开始用药,至少心脏状况比现在要好。这个病例提示正确的认知态度很重要,希望本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启示。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刘先生的梦魇-冠心病的痉挛症状

56岁的刘先生病情一直很稳定,但当年的诊治过程却颇费了一番周折。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几年前有天夜里,刘先生从睡梦中痛醒,喘不上气,一头头出汗,还老感觉恶心,持续了十多分钟左右。刚开始他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梦魇,连续发作数天后,他到医院做了份心电图,显示正常。医生告诉他冠心病偏爱这个年龄段的男性,因症状比较典型,又有高血压病、吸烟等容易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建议他住院做冠脉造影检查。刘先生听从了医生的建议,结果发现左旋支75%,遂接受了支架植入。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出乎意料的是,术后第一天晚上,刘先生再次从睡梦中痛醒,与入院时症状一模一样,且发作时心电图正常,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疼痛也不能缓解,实验性抗酸治疗也无效,连续发作两个晚上后,刘先生非常沮丧,他怀疑没诊断清楚,担心有别的病。术后第三天晚上刘先生再次胸痛发作,这次记录的心电图终于露出了马脚---ST段弓背向上抬高,类似急性期心肌梗死图形。出于对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担心,当夜进行了紧急冠脉造影,结果发现植入支架的左旋支动脉血流通畅,没有血栓迹象;但心脏的另一支动脉---前降支近段又狭窄了50%-75%。 上次造影还正常的前降支怎么突然变重了?会不会是 “痉挛”?医生注射了一支硝酸甘油到前降支,小小药水即刻恢复了前降支血流,这支灌溉刘先生                 “心田”的前降支是一根直径粗大、分支纵横的大血管,正是这根大血管每天晚上的“抽筋”运动导致了刘先生的梦魇。冠状动脉容易在凌晨发生痉挛的现象与这个时段各种缩血管物质的活性水平升高有关。针对性的“解痉”治疗帮助刘先生摆脱了梦魇,他终于可以高枕无忧,安享睡眠。冠脉痉挛并不少见,无论冠脉是否存在斑块也无论是否存在狭窄,都会发生痉挛,已经发生动脉硬化的冠脉更容易痉挛。但痉挛诊断过程并不容易,常常属于推测性诊断,刘先生冠脉痉挛的全过程在造影时被采集到实属幸运。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支架植入不等于万事大吉:术后预防更重要

爱跳绳的刘先生住院后希望能尽快做上冠状动脉造影尽早出院,他惦记着工作,迫不及待想返回岗位。但造影结果非常糟糕:左主干+三支病变,每一支血管狭窄都非常重。心脏只有三支主要血管,右侧的称作右冠状动脉,左侧分叉前这一段称作左主干,之后分成两支,一支下行至心尖一支绕行至左后,分别称作左前降支和左旋支。刘先生的血管从左到右从主干到分支无一处不堵,心肌也因此无一处不缺血。这样的血管自然会导致心肌运动普遍降低,原因很简单:心肌也需要进食,总处于饥饿状态的心肌细胞自然没有气力做功。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心肌细胞非常聪明:当冠状动脉血流减少时心肌细胞会自动减少活动减少能量消耗保存实力以备东山再起,跟动物界冬眠现象一样借以避免消亡。一旦冠状动脉血流畅通,心肌细胞会自动恢复全部功能,但需要一周至数周的时间。应用何种方式畅通狭窄的血管?主干病变既可以选择支架植入也可以选择冠状动脉搭桥,远期效果后者优于前者。但由于搭桥需要开胸、过程复杂、手术创伤大、院内恢复时间长,而植入支架相对简单,创伤小,但凡病变能放支架的,病人几乎无一例外的会选择支架,除非存在禁忌症或植入支架有困难。刘先生也不例外,选择了支架植入,支架植入需要分两步走,先处理左主干病变再处理右冠状动脉以实现完全再血管化。左主干病变手术过程顺利,但只有闯过围手术期这一关才算真的顺利。先生术后出现胸闷加重伴有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和血氧饱和度降低,第一时间的呼吸支持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后才逐步好转。支架植入围手术期管理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前功尽弃,尤其要重点防范左主干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植入术后并非万事大吉,度过围手术期危机的关键要密切观察、迅速识别和及时的药物和器械支持。刘先生病情加重与支架血栓形成无关,究竟为什么血管疏通后病情反而加重呢?这除了与手术应激和围手术期的心肌损伤有关外,与狭窄的血管突然扩张引发的心肌顿抑关系更为密切。心肌顿抑可以理解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心肌被突如其来的美食过度填充后出现的一种不适当反应,这种反应需要一周甚至数周后才能恢复。心肌顿抑不要和心肌冬眠混淆:顿抑发生在狭窄的冠状动脉突然扩张时,而冬眠发生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时。但无论是心肌冬眠还是心肌顿抑都会影响心功能。第一次支架植入一周进行后进行的二次手术疏通了右冠状动脉,实现了完全再血管化。术后病情平稳,刘先生也已于近日出院。支架只是解决冠心病血管狭窄的一个手段,与支架比起来,长期的药物治疗对冠心病病人更为重要,但这一点最容易被忽视,不恰当的停药和减药带来的严重后果屡见不鲜。药物是预防血管再发狭窄的基础,减药停药要慎之又慎。除了长期坚持药物治疗之外,任何时候良好的生活方式都不可少。保护血管就要努力减少血管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而这离不开良好的生活方式。血管终其一生都要重点保护,愿人人拥有健康的血管,避免走到“年年不带看花眼”的境地。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等: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的刘先生

64岁喜欢跳绳的刘先生发现这两天体力大不如前,跳绳不多会就觉得气短。下午刚好有点时间,他急匆匆赶到急诊做了些检查拿到心内科来看。心电图提示得过陈旧心肌梗死,心脏超声存在心肌梗死合并心衰表现:心室壁节段性运动减弱、心脏增大、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肺动脉压升高、下腔静脉淤血。但病程中,他并无胸痛胸闷等任何心肌梗死的症状,只是从2-3个月前开始出现下肢浮肿。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 刘先生有糖尿病,平常血糖控制的不好,持续升高的血糖损害了先生的感知神经,导致痛感减退,所以即使心脏缺血他也没感觉到痛。糖尿病人群中无症状心肌梗死在很常见,这倒不足为奇。 他的病情需要住院,从心电图上左心室前壁尚有存活心肌,纠正心衰后需要做冠状动脉造影,再根据血管情况决定做支架还是搭桥,但刘先生坚持让我开点药,拒绝入院。 起初我以为他不知道自己病情轻重或者是怕疫情。我告诉他反复的心肌缺血会导致残存的心肌数量越来越少,不仅心衰会加重,而且还会延误支架时机,到时候即使想做支架可能对病情也毫无意义。他为难地说他是给领导开车的司机,最近这段时间单位忙,不好意思请假。尽管谁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在真正面临工作和健康的矛盾时却又都难以决定,好在刘先生的女儿明白,一顿劝说后刘先生才答应住院。 病人常常以为等两天再看不要紧,但实际上看病时机很重要,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等。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刘先生已经错过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手术时机,现在又发生了心衰,如果心衰加重或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岂不是什么机会都没有了。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浅谈“心悸”二三事

下夜班出门诊出到一半,心里突然感到难受,手心开始出汗,拿着笔的手也开始微微颤抖,近两年每每劳累后都会出现这种医学上称之为“心悸”的症状,这种症状以前可很少体验过,只是反复从病人口里听见过。原来心悸这么不舒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心悸是门诊常见的就诊症状之一。相信大多数忙于工作和事业的人,在燃尽一根根烟卷、熬过一个个通宵、喝着一杯杯浓茶或咖啡来保持精力的时候都会体验到这种令人不快的感觉,虽然心悸症状听起来很简单,但因为受其困扰的人很多,有必要深入聊一聊。1、心悸包括哪些感觉?病人对心悸的描述各种各样比如:心跳很慌或咚咚的像敲鼓或跳两下停一下或突然不跳了或心跳很乱像做贼或突然跳到了嗓子眼或骤然掉下去等等都是病人常用来描述的心悸的感觉。2、心悸是怎么产生的?心悸的感觉实际上是异常有力的心跳对胸壁产生的冲击力。心跳无论快与慢都会产生心悸,心跳不规律也会产生心悸,医学上称前者为心率异常,后者为心律异常。(1)心率异常:所有正常人的心率都是窦性心率,心率超过100次/分时定义为窦性心动过速,低于60次/分定义为窦性心动过缓,无论窦性心动过速还是过缓都会引起心悸。窦性心动过速是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的标志,交感活性增高引发的心跳加快、强有力的心肌收缩冲击胸壁出现心悸。窦性心动过缓见于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或者窦房结功能障碍或传导障碍时,此时每一次心跳必须比正常时更有力,才能把潴留在心脏的血液排出去,心肌运动幅度增大撞击胸壁同样产生心悸的感觉,心跳不快但很有力。除了窦性心动过速和过慢外,非窦性心率过快或过慢同样产生心悸。(2)心律异常:心脏节律异常包括各种房早、室早、房速、室速、房扑、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等,。节律异常引起的长短不一的心脏舒张期导致心肌运动幅度或强或弱,对胸壁的冲击也因而发生改变,时强时弱,从而产生心悸。3、心悸病情严重吗?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回答起来很难。症状的轻重和病情的轻重不能划等号,症状的轻重与人的感受能力有关,而病情的轻重则取决于引发症状的背后原因,有时候心悸症状很轻但病情很重,反之也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出现心悸时不要掉以轻心,需进行相应检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免贻误病情。通过心悸的伴随症状可推断其背后的原因、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心悸发生时,若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时受到影响,提示病情严重,比如伴发胸痛、胸闷、喘息;头晕、视物模糊、黑朦甚至晕厥、抽搐等;心悸发作时血压下降提示病情严重;另外部分患者如老年、糖尿病以及部分感知功能减退的患者,虽然伴发症状不多,但病情可能会很严重。此外,心悸也可能是其它疾病加重的表现,比如由其它原因导致的血压下降会反射性地刺激交感神经,引起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出现心悸症状,而且此症状还可能是疾病表现出来的唯一症状,所以需要细加甄别。尽管心悸可能是严重疾病的表现,但必须指出门诊遇到的大多数无伴发症状的心悸,尤其是见于中青年人的心悸多由紧张、焦虑、剧烈运动、长期饮用咖啡或浓茶,或过度劳累或甲亢或电解质紊乱或糖尿病早期等引发的心率增快或房早和室早所致,通常情况下并不严重。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心电图正常就可以高枕无忧?

何先生因运动后胸闷来看病,没有其他病史,做心电图正常。但心电图正常并不能排除冠心病,其症状仍高度提示冠心病,这种情况最好住院做冠脉造影检查,他却强烈要求查冠脉CTA,拒绝住院。等拿到报告发现真有冠心病,而且还是两支病变:右冠状动脉近端闭塞+前降支重度狭窄时,才后悔没听从建议直接住院,坐在诊登上长吁短叹。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何先生的案例并不是个例,透过简单的案例,有几点值得注意1.心电图正常就不是冠心病?答案是否定的。心电图没有缺血表现可能有多种原因:或者当时没有缺血;或者缺血没有严重到发生心电图改变;或者存在相对部位的缺血,因缺血向量方向相反,互相抵消所致,因此心电图正常并不能排除冠心病。但病人常将心电图正常解读为没有冠心病,这样很容易错失发现疾病的机会。切记没有心电图异常不代表没有冠心病,冠心病的诊断要根据症状,结合病史、个人史和家族史等做出综合评估。2.典型症状比心电图更具有诊断价值:典型心绞痛位于胸骨中下段,压榨性或烧灼样或紧缩感,持续数分钟左右,不超过半小时,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心绞痛可因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但并不是所有的心绞痛都有疼痛表现,持续数分钟与运动有关的胸闷同样是典型心绞痛的表现,正如何先生表现的那样。心绞痛症状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线索,有此症状需要及时看病。3.危险因素越多冠心病可能越大:冠心病是多因素疾病,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对血管有害的因素存在越多得病危险就越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蛋白尿、肾功不全、抽烟、饮酒、父母有家族史等都是患病因素,个数越多越容易中招。但同时也需指出没有危险因素却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同样要警惕冠心病发生,何先生除了抽烟并没有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血管病变却很重。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陈先生的顾虑害了他自己

陈先生今年76岁,5年前,他发现自己走路速度不能快,一快就气短,慢点走或休息一会就能好。他寻思老了的缘故,不知道病已来袭,不曾看病。去年1月,他发现自己走的更慢,距离也更短,500米就觉得气短,还有咳嗽、没劲。5天后,他忍不住去了附近的医院,按 “肺部感染”治疗,效果不好。又到了我所在的医院,直接以冠心病、心衰收入院。查心脏彩超发现射血分数只有32%(正常≥50%),说明心脏收缩功能已经中度下降;造影结果也不好,主干血管堵了70%,他不愿意搭桥,最终植入了2枚支架。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 故事到这儿并没有结束。支架植入8个月后,陈先生自我感觉良好,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停药,并且是全停。胆子有多大,吃亏就有多大。停药2个月后,陈先生尝到了恶果,心衰的症状比过去更重,胸腔、肺里积了好多水,晚上都不能平躺睡觉,不得已再次住院。稳定后进行了二次造影,原支架没事,别的血管狭窄加重,只好又放了一枚支架。 吃一堑长一智,二次支架术后,陈先生终于不敢再停药,疫情最厉害的时候,甚至自费买药也舍不得停药一天。坚持的结果终于有了回报,今天来复查,一切向好,祝以后岁月无恙。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系列之三:检测前需要停药吗?

很多高血压病人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前都要停药,有的只是停掉检查当天的药,有的提前1-2天就把药停了,说是怕吃药影响检查结果,影响大夫判断病情。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一边摇头苦笑,一边认真地解释为什么不能停药。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需要明确的是:24小动态血压监测前什么药也不用停,尤其是降压药更不用停,也不建议停,因为停药的后果有时会很严重。1.停药容易导致血压波动,使本来已经调好的血压出现波动。而血压波动对血管的损伤很大。正像百姓浇地时用的软塑管道,水流一会大一会小,管壁受到的冲击比恒定的水流受到的冲击更大,所以停药导致的血压波动更容易损伤血管壁,甚至导致管壁上的斑块破裂,诱发急性事件。2.推迟达到稳定血压的时间,影响对血压的控制:停药和漏服都会导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发生改变,推迟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也会导致血压的不稳定。3.干扰对药物治疗效果的判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目的包括指导用药,协助判断药物治疗效果,而不规律用药导致血压曲线发生改变,使判断更为复杂。4.干扰对血压曲线类型的判定:合格的血压监测结果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精准的治疗计划,包括确定最佳服药时间、服药剂量、服药次数等内容,做到精准化控制血压。而不适当停药为正确判定血压变化规律增加了障碍,为制定合理化治疗措施增加了难度。患者有很多医学认识上的误区。关于检查前停药这件事,不仅老年人认为应该停,很多年轻人也这么想,不但是粗心的男性这么想,好多细心的女性也这么想,这个想法在患者中非常普遍。所以觉得有必要科普一下,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发布了文章

夏季高血压药能停吗?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眼看着就要进入一个“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熏风带暑来”的季节。在这个即将到来的夏季,高血压患者会有哪些特殊表现,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高血压患者常常发现,夏天血压比较容易控制,甚至减少药量或是停药后,血压仍能维持正常。因此,他们往往更喜欢夏天,至少不用吃那么多的降压药,也不用担心药物副作用,可以享受一段不用吃药的日子。但事实真是这样吗?与冬春血压相比,夏季血压确实存在降低的现象,这实际上是血压变异性的一个表现。血压变异性反应的是血压的波动性。血压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我们把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血压称为血压的季节变异性,而把一天内随生物钟的变化而变化的血压称为血压的昼夜节律性,血压的昼夜节律性通常表现为日间血压高,夜间血压低。高血压患者的季节变异性主要表现为冬季血压升高而夏季血压降低,其背后的机制主要与气温有关。春夏交际,要注意血压监测,尤其是睡前的血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夏季,日间血压的变化与夜间血压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虽然日间收缩压降低,但夜间收缩压升高。研究显示气温每上升1℃,日间平均收缩压下降0.14 mmHg,日照时间每增加1小时,夜间收缩压增加0.63 mmHg。夏季日间收缩压较冬季大概降低约2.4 mmHg,夜间收缩压较冬季升高约2.3 mmHg。接下来,如何发现夜间血压的异常呢?最好的方法是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这是明确血压昼夜节律性尤其是判断有没有夜间高血压的主要检查手段。正常情况下,无论冬春还是夏秋,日间血压都要高于夜间血压,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下降约10%-20%,故血压随时间变化呈现“勺型”特点,称作勺型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图上,像极了“北斗七星”连起来的曲线。当夜间血压降低不明显、或过度下降或反常升高时,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图上,正常的“勺型”特点都会消失: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降低不足10%,称作非勺型血压;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降低超过20%,称作超勺型血压;夜间血压超过日间血压时,则称作反勺型血压。而夏季,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以非勺型和反勺型多见。因此,针对夏季血压变化的特点,除了关注日间血压下降外,更要关注夜间血压升高,关注24小时昼夜节律的变化。更合适的策略是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改变服药剂量和服药时间,使白天和夜间血压都能得到良好控制,避免盲目减药甚至停药,导致夜间血压控制不佳和过度波动,增加临床事件发生。

发布了文章

血脂三问之三:血脂正常了,降脂药可以停吗?

小菊第三问是吃降脂药血脂正常后,是否可以停药?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问停药的后果可能会是什么?危险程度高和很高的患者,停药后除了引起血脂的反弹,可能还会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脑缺血发作等,临床上由于不适当停药,导致冠心病不稳定,再次发生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患者不在少数。危险度不高的病人,停药之后血脂必然反弹,虽然短期内可能不会导致严重事件,但肯定增加未来得心脏病、脑血管病和肾脏病的几率。而吃了停,停了吃所导致的血脂水平的反复波动,对血管损伤更大,甚至会诱发斑块破裂,引发心绞痛、心梗、脑梗等。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明白血脂升高的两大因素也有助于回答这个问题。血脂升高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吃的多吸收的也多,二是吃进去的血脂代谢不掉。“吃进去的血脂”可以通过“管住嘴”来控制,但“吸收进去的又代谢不掉的血脂”可不是管住嘴那么简单的事了,你几乎无能为力,看不见也摸不着,只有通过药物来解决。当一个人生活习惯非常好,几乎没有任何不良嗜好,而血脂仍居高不下的时候,只能证明机体对血脂的代谢有问题,而代谢的问题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吃降脂药。血脂特别高的时候,还可以和抑制血脂吸收的药物一起使用,以保证达到个体的“目标值”。所以想知道能否停降脂药,先要知道自己能否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靠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不能把血脂控制到“目标值”以下,如果不能,还是得乖乖的吃药。而对某些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就算能降到“目标值”,也还是需要吃降脂药,其目的是为了稳定斑块,避免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增加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风险。小菊“血脂三问”到此告一段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布了文章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系列之二:24小时血压监测的目的

24小时血压监测的目的主要有1.对所有高血压患者,明确24小时的血压变化规律,确定血压曲线类型,明确血压升高的时间、程度及伴随心率情况,明确是否存在不适当低血压,以便于确定最佳给药时间、给药种类和给药剂量。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2.对血压控制不佳者,发现血压控制不佳的原因。3.对血压波动过大者,发现血压波动的原因。4.检出隐性高血压病人:有些患者白天血压尚可,夜间血压升高,诊室很难发现真实状态。5.明确到底有没有高血压病:像上文中提到的小刚,后来做血压监测排除了高血压。6.检出“白大衣高血压”:有些人生性胆小,见到大夫就紧张,血压飚的很高,但自己在家测量都没事的病人。。

发布了文章

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喘息

一位女士今天来复诊,心情激动得不得了:终于可以看清楚恩人长什么样了,我得好好看看。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这位女士姓王,今年94岁,一年前来门诊的时候,可不是这个样子。她总是无缘无故的喘、憋气。西医、中医看了很多,吃的药数都数不过来。可喘还是喘,憋还是憋,一直查不清楚什么原因。有时候还被当成神经官能症,王女士很苦恼。后来到了我们门诊,就诊的时候她一遍遍诉说着喘憋的痛苦,那喘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就像个定时炸弹,得时刻提防。桌子上厚厚的病历也默默地诉说着喘憋的历史。看着这个近百岁的老人,望着她那急迫、渴望的眼神,听着她一遍遍的痛苦诉说......肯定哪里出了问题,但问题在哪里呢?她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又有心脏病、放过支架。不管心和肺那个出问题,都会导致喘息。但外院检查提示心肺虽然不太好,但功能没大问题,不会导致喘。这样喘完全没有道理啊,究竟谁才是罪魁祸首呢?正在沉思的时候,王女士突然叫道:“喘要来了,我有感觉。”王女士话音刚落,就开始呼哧呼哧喘,呼吸速度一下子加快了很多,不到一分钟,喘息没有任何征兆就突然停止了,一切恢复了正常。我静静地看着,王女士说的没错,这个喘真的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啊。那一刻,你可能会想王女士会不会是心理问题?外院就诊中,老太太也确实被怀疑过“癔病”。但直感告诉我她绝不是“癔病”。那些小心眼,喜欢琢磨的人才容易得癔病。一系列的问、视、听之后,我判定喘不是心肺的事,也不是心理问题,那还有什么原因呢?药物吗?我对自己的判断很有信心,为了印证推测,我让王女士家属把所有药品列出清单,当看到替格瑞洛的名字时,一个念头一闪而过——是不是它?于是我叮嘱她停用替格瑞洛,换用其它替代品。2周后复诊,她一扫阴霾,脸上写满了欢乐。骚扰她近半年的喘憋终于消失,再不用提心吊胆了。这之后,她成了门诊常客。再后来由于白内障,看什么都模模糊糊,她想做手术,又担心脏病捣乱。当两次白内障手术都平稳度过时,她那激动的心情当然可以想象。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当症状很是蹊跷的时候,不要只想到器质性疾病,当明确不是器质性疾病导致的时候,也不要轻易归结为是心理作用,需要细心查找症状背后的原因,别忘了还有药物副作用这一条哦!老年人通常多病并存,服用的药物多种多样,药物副作用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考虑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药物的副作用,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时候,也要想到药物副作用对人体带来的影响。祝愿每一位老年人都能有健康的身体,感受生活的快乐,享受阳光下的日子!

发布了文章

都是情绪惹的祸-急性心梗要当心啊!

王女士今年四十二岁,提起两年前那次心肌梗死,仍耿耿于怀。她怎么也想不明白,很健康的她怎么会心梗?两年前的那个夏天,北京酷热难当,王女士和先生计划离开炎热的北京,外出度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不容易,两人费了一番周折请下几天假,美美地出发了。沿途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很是享受。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有一天,两人因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各不相让,声音越争越高,语速越来越快,就差动手了。盛怒之下,王女士突然感到胸口疼痛,手捂着胸口说不出话。刚开始,先生以为她装蒜,吓唬人,等见她气力越来越弱,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才意识到她真病了,赶忙把她送到附近医院。结果很快出来了,王女士得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这个病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急诊植入支架。但由于当地医院不能做急诊支架手术,只好采取药物保守治疗,一直等到稳定后才有机会转回北京,植入了支架。这是一例典型的因情绪过激诱发的心肌梗死。急剧的情绪刺激导致机体产生应激反应,血液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引起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以及血压升高等。血管收缩以及急剧升高的血管内压力挤压血管壁。这下管壁上的斑块可受不了,一下子破了,开始出血。破裂出血的斑块通过内在机制唤醒机体的凝血系统,在破裂处形成血凝块,以修复出血的斑块。斑块出血虽止住了,但血凝块的存在却阻塞了血流,导致血流变细甚至完全中断。心脏一共有三支冠状动脉,左边两支,右边一支,三支冠状动脉中的任何一支或者任何分支血流减少或者中断,都会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坏死,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王女士平素很健康,每年体检也没查出过大毛病,血压、血糖、血脂都不高,这次因为情绪失控导致心梗,让她不能接受,觉得自己很不幸。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心肌梗死后没出现要命的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颤,后者会直接导致猝死,甚至连到医院抢救的机会都没有。两年过去了,王女士还是不能释怀,觉得丈夫是罪魁祸首,每次门诊开药时都要絮叨一顿,从没想到是她的火爆脾气害了她自己。王女士被情绪左右,陷入了争吵,又不知道及时止损,最终酿成心梗。如果能在争吵前及时止步,争吵后避免升级,升级后及时启动暂停键都可能避免事件的发生。事情过后,仍不能意识到心梗与自己的性格有关,陷入怨恨的漩涡,不能自拔,这都不利于疾病的控制。生活中被情绪左右,如生气、着急、过度兴奋等导致的心梗、甚至猝死现象屡见不鲜,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朋友们要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被它牵着鼻子走。当我们跟家人、朋友、同事、邻居、陌生人产生分歧、冲突的时候,要学会主动控制情绪,减慢说话速度、降低嗓门、做做深呼吸。当争吵越来越激烈时,要及时止损,暂时躲避或者沉默几分钟,等情绪平复后再去处理。记住:性格决定命运,健康的身体来源于健康的情绪。

发布了文章

是药三分毒,吃还是不吃?

有些病人明明知道自己有病,或者血压高或血脂高或血糖高或尿酸高等等,也明明知道自己应该吃药,但就是因为担心副作用而不敢吃药,可是又担心不吃药会导致病情加重,尤其害怕得心脏病、心肌梗死、脑血栓和脑出血等,所以常常跑好多医院、找好多医生看病,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是药三分毒,吃药把肝和肾伤了怎么办?”。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这话听起来非常有道理,是药三分毒,一点没错!医生也知道任何药都有副作用,只不过副作用有大有小而已。可是作为医生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病人会觉得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或尿酸高等等就没“毒”呢?如果真的没有“毒”,那干嘛叫它“…病、…病”呢,如果没有“毒”,也当然没有治疗的必要了。其实,与药品的毒副作用相比,血压、血脂、血糖等升高带来的“毒副”作用更大,这一点毋庸置疑,身边的实例也比比皆是,根本不用长篇大论去叙述,病人心里也明白。所以针对病人的疑问,我常说“是药三分毒,是病七分毒,不吃药,不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你的心、肝和肾只会坏的更快,你说吃还是不吃?”。要知道,药品存在的价值正是针对疾病的“七分毒”呦,否则费这么大劲研发药物干啥呀。两害相权取其轻,要记住,疾病到了该吃药的时候还是要吃药哦,别等到血管都变成铁管子了(动脉硬化)、心也坏了、肾也坏了,到那时候才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呢。医生在处方的时候,心里都有一杆秤,既要考虑药品是不是有效,也要考虑药品是不是安全,再有效的药品如果安全性不好,那也不算好药。所以在疾病面前,医生更看重的是药品的安全性,除了选择安全性更好的药物之外,医生还会嘱咐病人定期检测,目的是为了尽早发现药品的毒副作用,以便及时调整方案。不同的病人对药品的反应不同,有的病人用量很大,可是没有任何副作用,有的病人用量很小,但仍然有副作用,所以如果医生说需要多长时间以后复查,病人最好配合医生定期检测,以便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可是病人又说了,“那医生,我虽然有高血压、高血脂,可是我没有任何症状,我觉得好好的,不用吃药啊”。在这里告诉大家,即使没有症状,也仍然需要控制血压和血脂,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毒”。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之所以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就是因为很多时候没有症状。与有症状的病人相比,没有症状的病人根本不会去看病,也就没机会得到及时的治疗,所以常常看病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各种器官包括心、脑、肾和血管等的损伤,才会出现“一病就特重甚至猝死”的情况。给大家说个具体的例子:2周前,一个好友带父亲来看病,说是咳嗽半年了,最近1个月憋气,腿也肿了,我心想别是心梗、心衰了吧。好友的父亲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本来血压和血糖控制的挺好的,可是不知最近是忙着工作还是听信了什么,渐渐地不好好吃药了,觉得自己好了。结果一检查,吓我一跳,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功能不全,只好控制心衰后做了心脏支架。好友及父亲非常懊悔,可是有什么用呢?坏死的心肌永远无法再存活了,等待他的将是无尽的烦恼,以后生活质量、预期寿命都会受到很大影响。病人担心药品副作用的心情可以理解,也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千万不要“因噎废食”。现在不好好吃药,以后只有吃“后悔药”,可是我没有,你有“后悔药”卖吗?

发布了文章

秋末冬初谨防高血压

天气逐渐转凉,因血压升高来看病的中老年朋友日渐增多。有的原本血压不高,现在突然发现升高了;有的原本血压控制好好的,现在控制不好了,且波动增大,同时出现头晕、头昏及头疼等不适症状;有的高血压患者抱怨自己吃的药没以前管用了,以为用药时间太长出现了耐药,要求换药......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其实,血压的这种波动和变化跟服药时间长短没关系,也不是耐药问题,而是和季节变化有关系。血压随季节变化的现象不仅存在于高血压人群,同样也存在于正常人,无论血压是否控制,是否服用高血压药,这种变化都持续存在,是人对自然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过程。血压随季节变化的现象与气温有关。祖国传统医学早就认识到寒冷会影响血脉流动,故有“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涩”“寒则血凝滞”之说。现代医学认为气温降低,会直接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管阻力增加;气温降低还会兴奋交感神经系统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醛固酮系统,引起心率增高,心肌收缩力增强以及血管收缩,导致心输出量和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和血管阻力是血压的两大决定因素,心输出量和或血管阻力增加,会导致血压升高。打个比方,就好像狭窄的河道遭遇了过多的雨水,河床的压力陡然升高;又好像高速路上,四道变两道时突然涌入的大量车流,交通的压力突然升高。因此血压随季节变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秋冬季节血压高于夏季,导致秋冬季高血压患者明显增多,出现并发症的也多。血压随季节变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昼夜节律的异常。正常情况下,日间血压高于夜间血压,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下降10%-20%,故血压随时间变化呈现“勺型”特点,称作勺型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图上,像极了“北斗七星”连起来的曲线。当夜间血压降低不明显、或过度下降或反常升高时,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图上,正常的“勺型”特点会消失,提示患者存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当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降低不足10%,称作非勺型血压;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降低超过20%,称作超勺型血压;当夜间血压超过日间血压时,则称作反勺型血压。秋冬季节血压节律异常以非勺型、反勺型多见,部分老年患者出现超勺型改变。秋冬季节的血压升高以及昼夜节律异常容易导致心脏、脑血管、肾脏、外周血管等出现不良事件,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脑出血、肾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等。因此,秋末冬初,高血压患者和老年人要密切关注血压的季节性变化,除了关注日间血压升高外,还要关注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适当增加日常检测血压的频次,必要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尽早发现血压升高和节律异常,及时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做好预防,避免出现血压大幅波动,并使昼夜节律回复正常,只有这样才能平稳度过多事之季,避免因为血压波动导致各种心脑等血管事件发生。除此之外,高血压患者和老年人也要特别注意防寒,内经有云:冬三月,此为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因此适当调整生活习惯,调整起居时间和饮食习惯,避免受寒,避免生冷刺激,顺天应时,方为预防之道。在此,祝福大家一年四季,季季血压平稳,血压稳,心才真的稳。

发布了文章

要命的数学:都是3/4惹的祸?

门诊来了一位老太太,看起来有点虚弱,进来直接就趴在了诊桌上,问也不说话。旁边老公解释说,老太太两周前刚出院,头几天还好,之后一直说胸闷,心慌、出汗、没力气。病历调出后,发现患者有严重的冠心病,三根血管都快堵死了,最大的一根堵了95%,其它两根,一根堵了99%,一根堵了75%-90%。这样的血管,心脏长期缺血,功能好不到哪里去。果不其然,超声显示她的心腔增大,胀大成了一个球,直径增加了10毫米,收缩也很没力气,功能下降了一半,心腔壁变得很薄,正常情况下心腔应该是椭圆形,她的已经变成了球。医学上,这是一个典型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表现。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是不是心衰加重了,我一边思忖,一边查看药单子。治疗心衰的药物该有都有,剂量也都合适,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症状加重了呢?正在这时,他老公拿着出院小结问道:“大夫,这个3/4是3至4片的意思吗?”,“不是,这是四分之三的意思”。看着老爷子一脸懵,我又解释说“就是把一片药分成四份,吃其中的三份”。老爷子傻眼了“哎呀,吃错了,以为是3到4片的意思呢”。老爷子吃错的这个药叫琥珀酸美托洛尔,由于有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心衰患者用药时要从小剂量开始,每过2到4周一点点加量,直到加到目标剂量,所以服药期间,每2周要看一次大夫以便调整剂量。不同患者由于耐受程度不同,目标剂量也不一样, 这个病人吃错了剂量,大剂量美托洛尔抑制了心肌收缩力,加重了病情,导致了血压下降,血压下降又反射性刺激了交感神经,出现了上述症状。不懂分数差点要了命,真可谓“要命的数学”。在这跟患者提个醒,看不懂处方的时候,要及时询问,药量来不得半点糊涂;同时也给临床大夫提个醒,要用患者听得懂看得懂的方式去交流,防止出现差错。

发布了文章

咳嗽,就开止咳药?

看病误区之一:咳嗽,开点止咳药吧王阿姨来开降压药,顺便要点止咳药。听她吭吭的咳嗽,我觉得不太对劲,出于习惯,我想知道咳嗽的原因。查询用药记录发现她用的一种降压药可以引起咳嗽,我告诉她咳嗽可能是药的副作用,建议换用另外一种降压药试试。王阿姨觉得她吃这个药好几年了,跟它不相干。我又问她有没有过敏史,此时正是柳絮飘飞的季节,过敏性咳嗽和咳嗽变异性哮喘也很多。王阿姨说她是过敏体质,好起皮疹,但很少咳嗽。我告诉她咳嗽原因很多,最好能确定原因再开药。王阿姨不耐烦地说:“我没事,就是感冒咳嗽了,帮我开点止咳药就行了,比如xxx。”无奈之下,给她开了点止咳药,王阿姨这才满意地离开了。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病人常常认为咳嗽就是感冒,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开点止咳药就行。但是事情可没这么简单,咳嗽不一定是感冒,止咳药也未必能了事。2年前一位老先生来看病,他抱怨说半年来一直咳嗽,以为感冒了,断断续续输了很长时间的抗生素,也吃了很多止咳药,但效果不太好,咳嗽始终好不利落,反而越来越厉害。经过询问,我推测是心源性咳嗽,就让他做了份心电图。简简单单的一份检查,提示老先生有陈旧心梗,整个前壁心肌都坏死了,半年前的咳嗽正是心肌梗死后心衰引起的。老先生和家属大吃一惊,后悔没有及时来看病,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我给老先生开了利尿剂和其它几种治疗心脏病的药,安排他住院做了造影。他的血管狭窄很重,植入了支架,但由于就诊太晚,已经坏死的心肌再也救不回来了。从那以后老先生上了心,坚持吃药、复诊,到现在为止已经2年了,病情保持稳定,一直没咳嗽。前不久门诊又来一位陈老先生,也是因为咳嗽来看病。1个月前北京城开始飘柳絮的时候,他开始咳嗽,还挺厉害。一家老小都以为是过敏引起的。为了躲避柳絮,他和老伴、女儿南下广州。原以为换个地方咳嗽就没事了,没想到躲到广州也没用,咳嗽反而更厉害了。最后陈老先生只好打道回府,前来就诊。经过检查,发现咳嗽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的心脏肥大、心衰引起的。这种咳嗽换个地方非但不能减轻,反而可能会加重。这一次,北京城和柳絮背了黑锅。有些病人觉得自己比大夫更清楚自己的病,他们的口头禅是“我的病我最清楚!”要求大夫开检查、开药。但实际上,病人比大夫更清楚的只是自己的症状,即使病人从百度、养生堂等媒体上获得了相关的疾病知识,他(她)也不可能比大夫更清楚他自己的病。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疾病远不止媒体上介绍的那么简单。正如本文介绍的这两个案例,虽然就是个咳嗽,症状很简单,但背后的原因可不简单,查找背后的原因才是最主要的。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病史,存在心衰高危险的患者,出现咳嗽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看病,查找咳嗽产生的原因,排除心衰引发的咳嗽,不能随随便便买点止咳药了事,以免耽误病情。

发布了文章

自我血压监测:如何做才能更有效呢?

高血压病人需要经常监测血压,明确血压控制情况,以确保血压正常,减少与之相关的疾病比如脑梗塞,脑出血,心绞痛,心梗,肾功能不全等。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自我监测呢?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范书英注意到以下几点,就能做到有效的自我血压监测1.监测环境:部分病人相信医生在诊室测量的血压,不相信自己在家监测的血压。但实际上能反映血压真实控制状况的却是自己在家监测的血压。真实的居家日常,真实的柴米油盐,真实的情绪心理下测量的血压怎么会不准确呢?相反医院的环境下测量的血压才有可能不准确,大部分高估血压小部分低估血压,背后原因都跟环境对人的心理活动有关。2.监测手臂:左右血压一样吗?哪个更准确?该测量哪一个?这都是病人常问的问题,首先左右肯定不一样,但一般相差不超过20㎜Hg(相差过多要找原因,今天不做主要讨论)。其次有的人左手臂准确,有的人右手臂准确,不同的人测量不一样。如何确定测哪一测呢?答案是测高的那一侧。又怎么才能知道哪侧高呢?这很简单,首次监测血压需要测量左右两侧的血压确定哪侧高,之后就以高的那侧作为监测侧。3.监测部位:确定测量手臂之后,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测量手臂上哪个部位:肘位还是腕位?答案是肘位。肘位测量的是肱动脉血压,腕位测量的是桡动脉血压。桡动脉位置表浅,直径又细,容易受到各种影响,数值变化大,因此不建议测量腕位血压。4.数值取舍:病人常常发现连续测量时,取得的数值不尽相同,常怀疑仪器不准。事实上原因不在仪器,在病人自己。测量数据之间的差值反应的是血压的波动性,医学上所说的变异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身体和心理状态的稳定程度。究竟该对测量值怎样取舍呢?监测时,建议测量3次,将其中数值相近的两次作平均,做为本次监测的血压值。5.监测频度:诊断初期、调药间期建议监测每天血压,每日2-3次,至少连续2周,监测4周更好。因为经过2周的时间,大部分的药物效果己经开始呈现,藉此可以判断未来血压控制的程度,可据此进行药物调整。4周后药物的效果己经趋于稳定,4周的血压反映的是血压整体状态。血压稳定期建议一周测量2-3次。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