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898149

吴景文

乌镇互联网医院

擅长显微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立体定向微创和干细胞移植等技术。针对脑和脊髓肿瘤、脑血管病、颅脑损伤及功能性脑神经系统疾病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
妄想
精神病
帕金森病
帕金森
幻听
抑郁症
抑郁
癫痫

发布了文章

家有不愿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该怎么办?这篇文章讲透了...

原创文章,盗用必究病情概况患者刘某,女性,28岁,因“敏感多疑、幻听、暴躁冲动、行为怪异11年余”入院。2009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异常,表现为:敏感多疑,怀疑别人说她坏话,背后议论她;幻听,与听到的声音对话;心烦意乱、脾气暴躁,与父母敌对;胡言乱语,生活被动,孤僻懒散,当时就诊于武汉精神病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口服“利培酮”等药物治疗,但患者未规律服药,症状改善不明显。再次就诊于当地某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院治疗20天出院,出院后未规律服药,症状控制时好时坏。近10年来,患者先后在鄂州、黄石等多地精神卫生中心住院7次,口服过“氯氮平、碳酸锂、丙戊酸钠、利培酮、阿立哌唑、喹硫平”等药物进行治疗,但病情控制始终不稳定。现患者敏感多疑,怀疑别人说她坏话,背后议论她;耳边凭空听见有人说她不好,经常无故大骂,与听到的声音对话;兴奋话多、夸大吹牛,说自己能干;心烦意乱、脾气暴躁,与父母敌对;暴力冲动,打骂家人、摔东西;胡言乱语,自言自语、自笑,孤僻,懒散,接触被动,否认自己有病,无自知力,社会功能明显受损。今年3月中旬,家属将患者带至我院拟手术治疗。入院后,在医护人员的配合下,患者完成了术前查体及评估,排除手术禁忌症,于入院第八天完成了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的精神症状,如妄想、幻听、夸大、情绪不稳、脾气暴躁等症状都消除了,亲情感、自知力等认知功能回归正常,医生查房期间患者能良好地与医生对话,沟通无障碍,思维清晰,其家属称患者日常生活可以自理。案例延展与前述患者有相似情况(不规律服药导致病情复发)的精神病人不在少数,他们普遍自知力缺乏,表现为拒绝就医、抗拒服药,这也是影响治疗的重要因素。临床观察发现,多数精神病人在医院内会被动或“主动”服药;一旦“痊愈”回家,服药监管就明显降低,病人藏药或者假意服药现象屡屡发生,这是导致精神疾病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部分原因。那么相对的,患者遵医嘱服药的首要原因是知道并认同精神疾病需要服药并长期维持治疗,或者听从医生的指导,由此可见,医生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与服药训练,在患者出院后提供延续性指导,对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接受规范化治疗很重要。遵医嘱服药的次要原因是患者有过停药后症状波动、感觉难受等带有惩罚性的经历,可考虑通过同伴支持的模式,由康复患者讲述自己停药波动的经历,帮助其他患者提高服药依从性。其三,家属作为精神病人家庭治疗的监护人,有正、负两方面作用,有的患者是在家属监督下被动坚持服药,有的家属不让患者吃药,可见家庭支持起到一定作用,家属是否起到正性作用与家属的病耻感、经济 负担等有关,提高家属对精神疾病及药物治疗的正确认知,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和病程的延长,患者的大脑神经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使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逐步下降,出现暴力倾向增强,甚至出现自杀、伤人等严重问题。而复发造成的频繁入院和更长的住院时间使得患者对治疗的抵触情绪加重,甚至需要对患者采取强制入院等措施,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对于这类患者来说,选择手术治疗也许是他们最佳的治疗手段,也是最后的一道防线。为什么这么说呢?图为术中场景功能神经科专家认为,大脑边缘系统中存在情感环路系统,它是脑内与情绪活动最密切相关的结构,一旦情感环路中的神经核团出现信息传递的异常,其患者精神就会出现错乱。大量的神经解剖和电生理学研究证实,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他们具有不同的神经功能。借助立体定向技术和物理方法,将特定电极送至神经病理环路的特定靶点上,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射频消融或抑制,可以控制神经病理冲动的异常传导,从而去除异常精神症状。术后,患者的自知力恢复,大部分顽固性精神症状消失;临床表现为患者主动承认自己患病,愿意接受药物和其他康复治疗,并能与周围的人进行语言沟通与交流。这为重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正常的家庭、社会生活与工作奠定了基础,也是他们坚持长期治疗的关键所在。

发布了文章

学霸患双相性情大变专家“精准调控”消除暴力冲动

原创文章,盗用必究  病情概况  患者黎某,男性,26岁,因“敏感多疑、幻听、被害妄想、伤人毁物、夸大与情绪低落交替发作8年余”入院。  2013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异常,表现为:睡眠差,入睡困难;时而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时而兴奋话多;被害妄想,说有人嫉妒他,有人陷害他,故紧张、焦虑、恐惧,无安全感;耳边能听见有人说话,自言自语,内容怪异,如说自己的心在滴血,当时就诊重庆某医院,诊断为“抑郁症”,给予口服抗抑郁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病情有所改善。后患者考入南京某大学,在南京某医院再度诊断“抑郁症”,给予口服抗抑郁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病情有所改善。  2020年,患者大学毕业回到当地工作2月后,因工作压力过大出现情绪低落,不开心,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心烦、发脾气,骂人、摔东西,对家人感情淡漠;夸大吹牛,认为自己能干大事,能当大官;敏感多疑,怀疑别人说他坏话,认为别人针对他,能听见有人骂他,当时就诊于广安市精神病医院,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给予住院口服“喹硫平、丙戊酸镁、丁螺环酮”等药物对症治疗,服药后症状控制尚可,住院2月后出院。出院后规律服药,随之出现肢体抖动、流口水后自行停药。现患者病情控制不稳定,睡眠差;心烦、发脾气,暴力冲动,与家人敌对,打骂家人,摔东西;敏感多疑,怀疑别人说他坏话,认为别人针对他;能听见有人骂他;情绪低落,孤僻懒散,接触被动,承认自己有病,但自知力不全,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手术治疗  2021年4月,家属为求进一步治疗,租了一辆面包车,将患者强制带至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就诊,门诊以难治性双相情感障碍收至功能神经科。入院后,在医护和家属的配合下患者完成了评估工作,经多学科专家会诊,结果显示患者身体条件符合手术标准,父母自愿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书,并于当月上旬完成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  术后,患者的幻听、妄想、暴力冲动、情绪不稳等症状都消除了,谈吐正常,可以和周围人进行日常对话,亲情感及自知力等认知功能回归,懂得感恩父母等。  案例点评  对于前述案例中的患者,因多年内科治疗无效、病情反复发作、症状波及家庭和谐及个人生活,进行外科手术或许是现阶段最适合他的治疗方式。精准微创手术治疗,可以一次性调控大脑中“情感环路”上的异常神经核团,从而去除疑难复杂的精神症状,让患者获得“临床治愈”,助其早日回归社会。图为家属在群中分享案例患者的术后情况  双相情感障碍何时可手术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症状复杂,每个患者的病情具有个体差异,因此治疗也不能笼统靠一种方案来进行。一般对于早期病程在1~3年的患者,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比较好的方法。若刚开始药有效,但后续治疗不理想、反复发作,且病程在3年以上,这时候则有可能进展成为难治性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的家属看患者吃药都吃不好了,可能觉得治疗无望便放弃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并不代表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考虑通过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进行治疗。  至于手术是否安全有效,我想说的是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手术属于微创手术,与常规开颅手术不同。这种手术的优势在于:精准微创,我们在术前通过CT\MRI\DTI多图影像数据及手术机器人辅助提前规划手术路径,调控区域可控,术前规划的手术路径有效地避开了人脑重要的神经血管,靶点也不在人脑的运动区、语言区和智能区,因此术后安全性较高,不会发生瘫痪、残疾、痴傻等情况;其次,手术疗效明确且快速,通过手术机器人辅助,可以精准定位这些神经核团,将特定电极送至神经病理环路上特定的神经核团靶点,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射频消融或抑制,就可以控制异常神经病理冲动从而有效控制精神症状,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去除顽固性的精神症状更为快速,手术可有效去除95%的顽固性精神症状;第三,手术隐蔽式切口不影响美观,手术切口选择在发际线以内,相比早期的外科手术,现代的微创手术头皮切口更小,头皮切口约仅为3厘米,更适用于女性患者;最后,术后增强社会回归能力,术后患者可恢复学习、工作、生活、交际等社会功能,逐渐回归社会、过正常人生活。

发布了文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怎么办?

作为一种高发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的症状非常隐蔽,患者会出现幻觉、妄想或思绪紊乱等异常的精神症状,导致他们和周围人在情感上是往往割裂的,不能与人达成共鸣并很好地融入到群体中,所以往往被身边人冠以“难以沟通”、“怪胎”等标签,而这种误解和偏见往往会让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产生强烈的病耻感。实际上,这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只要能够早期被发现、及时就医进行药物治疗,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精神分裂症为什么需要服药?  从疾病角度看,精神分裂症和我们现在非常常见的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等一样,归类于慢性病,因此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接受长期药物治疗。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的,除了治疗精神症状,控制病情,还有更进一步的症状改善,缩短住院天数;预防疾病再复发,减少再度住院的机率;稳定病情,提高生活品质,恢复自主生活功能;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对自己及家人负责。  精神分裂药物包括哪些?  第一代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老药):为上世纪50年代左右研发的药物,这些药物特点是副作用较大以及对阴性症状效果不是很好,如奋乃静、氯丙嗪、氟哌啶醇等。而第二代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新药):为近年来新上市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这些药物不仅对幻觉、妄想这些阳性症状有效,对缺乏兴趣、意志消沉等阴性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且副作用相对较轻。代表药物有利培酮、帕利哌酮、奥氮平等等。目前医院仅不足30%的患者在使用老药,这些患者一般幻觉、妄想症状特别严重,新药难以控制,可能需要合并第一代的药物共同控制症状。  如何选择药物?  选择合适自己的药物进行治疗即可,要知道没有一种药物可以包打天下,包治百病,没有哪一种抗精神分裂症药物适用所有患者。别人合适的药物并不一定适合我,同样,我用起来效果好的药物别人不一定好。所以在这里诚挚地建议大家不要根据自己好的坏的情况去给朋友、亲戚、同事介绍您认为合适的药物。有时也许一种药物不能对我有效,需要两种一起吃才可以。目前超过7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在服用第二代精神分裂症药物。  药物有副作用怎么办?  药物有副作用很常见,因为药物现在达不到精准地作用一个受体,很多药物是多受体共同作用,就像我们常见的肿瘤药物有时除了作用肿瘤细胞以外也会攻击人体正常细胞,但是不能因此就不服用药物了。服药后出现如下的困扰:困倦、发胖、头痛、失眠,以及一些其他因为服药引起的症状都是可以解决的,如调整药物、减轻药物剂量、使用对抗药物副作用的药物、合并心理治疗、运动、合并康复等等,可以有很多解决的办法。图为二代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但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患者的精神病史越长,服药效果越差且药物副作用越大,让其不能坚持服药,但停药病情又复发,这种药物治疗的两难窘境,让监护人或家属不知所措,亟待寻找新的外科治疗策略。药物和手术治疗的完美结合,对于去除顽固性精神症状、减少用药量进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具有重要作用。双管齐下的治疗,让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了“临床治愈”的希望,即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在坚持服药、定期随访、结合其他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患者可以回归正常的社会和家庭生活。  针对部分家属担心的手术是否安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团队运用高精尖的医学设备即DT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地揭示出患者脑内神经纤维的细微反常变化,寻找并发现脑内神经核团的异常情况和病理学表现,分析脑白质纤维束的损害程度及范围,为医生判断疾病进程、患者的差异化发病机制提供诊断依据,为精准化诊疗奠定基础。此外,精神外科的手术操作不在脑的智能区、运动区和语言区域,术后不会出现呆傻、偏瘫、失语等现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发布了文章

何为暗服药?如何有效解决精神病人抗拒服药问题?

什么是“暗服药”?所谓“暗服药”就是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其吃药。把药放进茶水里,放进饮料里,或者碾碎了放到稀饭里,有时为了成功把药放进去,家属还要和患者“打游击”。这些行为听起来很好笑,实际上都是些无奈之举。  家属提问:  “专家你好,我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母亲,我的儿子今年35岁,患有精神分裂症12年,先后8次进出精神卫生中心,但病情还是反反复复。他的主要问题是敏感多疑,能听到别人说他坏话,认为有人要害他,不承认自己有病,每次症状缓解出院后就偷偷停药,导致病情一直复发加重。我们也劝过他,但是一提到这事他就暴躁发脾气,还会打人摔东西。在医院的时候,有其他家属告诉我,可以偷偷将药物放在他的饭里或者牛奶里,但我们一直犹豫不决。一方面,希望他能够得到药物治疗;另一方面又怕他发现了会生气,甚至会仇恨我们,现在我们心里很矛盾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所以想咨询一下这种偷偷让他吃药的办法可行吗?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治疗方法?”  暗服药是精神疾病患者在家庭治疗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即很多精神障碍患者不承认有病,拒绝服药,家属在无奈的情况下,选择了给自己的家人偷偷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方法。暗服药物的行为,在医学伦理及法律层面来讲是不被允许的,属于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规定,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施自愿原则。对具备非自愿住院条件的患者,即被诊断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已经发生伤害自己、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己、危害他人安全情形的,经监护人的同意,医疗机构才有权对患者实施可以住院治疗。但住院治疗医疗行为中并不包含暗服治疗。法律上更没有规定患者的监护人具备对患者实施非自愿治疗的权利。  虽然暗服药物没有法律上的支持,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精神卫生医疗条件下,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下,仍然有一些患者家属在实施暗服药物的治疗行为。目前中国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约有1600万,能够有条件就医者不到15%,多数精神障碍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患者拒绝到医院就诊。许多患者家属铤而走险,采取了暗服药物的“便捷方法”,通过此方法维护着家人的“精神健康”。虽然暗服药物行为一直存在,但都没有得到过精神卫生专业人士广泛的讨论,其原因之一是暗服药存在“情”与“理”上的争论。对于家属来说,暗服药物好处大于坏处,甚至一部分精神科医务人员也持赞同的态度;而另外一部分医务人员及法律界人士持极力反对的态度,不赞同对患者实施暗服药物治疗。就此两种观点,进行如下分析。  支持暗服药物的理由  从家属角度来讲,暗服药物能够保证患者治疗的持续性,维持病情稳定,减少复发及再住院,可谓“方便、经济、有效”。患者不肯到医院就诊,家属可以代替患者到医院取药,医院也不会拒绝为家属提供抗精神病药物;一些家属在门诊取药时向医生反映患者的表现,部分医生还积极主动地通过家属的描述帮助患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让家属觉得这样的方法更简单,等同患者本人来看病,省去了反复劝说患者就诊的口舌。  反对暗服药物的理由  首先,暗服药物没有法律依据,属于不合法行为。其次,暗服药物一般都是放在患者的食物及饮料中,很难保证投放的药物被全部服下。一些药物经过高温加热,药效会减弱或丧失,不能保证有效治疗,从长期来看,没有患者参与的治疗手段效果都不会太好,而且隐藏巨大风险。暗服药物增加了家属的精神负担,每天都沉浸在如何“放药”且不被发觉的精神压力下。一旦患者发现了被“下药”,会增加对家人的仇恨及不信任,严重者甚至可能造成家庭悲剧。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不支持采取暗服药物的行为。如果患者不肯吃药,首先不要急于让他吃药,要先了解他不肯服药的原因,解决患者的实际痛苦。如果就是没有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可采取耐心劝说、陪伴支持、住院治疗等方法让他服药。  自知力缺失是“症结”所在,外科手术立即解决“苦恼”  患者服药依从不高,“症结”在于缺乏自知力,无法正确认知自己患有精神病,不能主动配合服药治疗。此外,药物的副反应和并发症对机体的侵袭损害,患者难以承受副作用,从而患者主动减停药物或放弃治疗,而这两点原因是导致精神病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的重要原因。若病情相对较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学习、工作、家庭生活,家属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立体定向手术是直接调整了大脑功能,调控了神经病理信号的传导,使得患者的自知力恢复正常,术后患者配合服药治疗。对于大剂量服药的患者,无需再通过大剂量的药物进行冲击治疗,服药剂量减少了,药物所致的并发症自然就减轻了。药物和手术治疗精神疾病是完美结合,让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了治愈的希望,患者可以回归正常的社会和家庭生活。

发布了文章

精神顽疾十余载一朝手术解烦忧

病情概况  患者瞿某,男性,29岁,患精神分裂症病史12年,患者读书期间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异常,表现为:睡眠差,入睡困难,易醒;敏感多疑,怀疑别人说他坏话,背后议论他,认为别人的行为都是针对他,怀疑父母对他不好;幻听,耳边凭空听见有人说话,自言自语自笑;心烦意乱、发脾气,对家人漠不关心,与父母敌对,摔东西,不愿与人接触及交流,当时就诊于当地精神病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口服“利培酮、氯氮平、氯米帕明、丙戊酸钠”等药物治疗,患者住院治疗后出院,出院后规律服药,症状控制时好时坏。  先后就诊于北京、上海、重庆、广东等多地精神病医院,均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氯氮平、利培酮”等药物治疗,病情控制不理想,如:患者出现睡眠差;敏感多疑,怀疑别人说他坏话,背后议论他,怀疑父母对他不好;幻听妄想,耳边凭空听见有人说他坏话,自言自语;认为有人跟踪监视他;夸大吹牛、胡言乱语,说话不着边际,认为他很有能力,能当大老板,说要当明星;心烦、发脾气,与家人敌对,摔东西,不愿与人接触及交流,对家人漠不关心;行为异常,有时在地上磕头跪拜,孤僻,懒散,接触被动,否认自己有病,无自知力,社会功能明显受损。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选择手术治疗。经过术前7个工作日评估,患者符合手术标准,4月中旬实施手术。术后,患者整体情况良好,集中表现在多疑、幻听、妄想、自语、自笑、脾气冲动,暴躁、孤僻、懒散等症状消除,逻辑思维正常,情感以及自知力等回归,通情达理,懂得报恩等等。  认识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幻觉和妄想  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征性症状表现在对现实的扭曲,伴随幻觉和妄想以及思维语言功能的逐步恶化。其中幻觉,是指在没有客观刺激作用于相应感官的条件下,而感觉到的一种真实的、生动的知觉。幻觉具有2个主要特点: (1)幻觉是一种感受,由于缺乏相应的现实刺激,所以客观检验结果证明这种感受是虚幻的,但就患者自身体验而言,却并不感到虚幻;(2)虽然幻觉源于主观体验,没有客观现实根源,但某些患者坚信其感受来自客观现实。而妄想是一种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其具有3个特点:(1)荒谬错误与事实不符;(2)坚信不疑,无法理喻;(3)与患者的文化知识和处境不相称。临床经验显示,病人的幻觉往往伴随妄想而存在,两者交相作用,而使患者越来越脱离现实。  如何治疗幻觉和妄想?  首先,幻觉和妄想是可以治疗,主要方法是:施以影响身体多巴胺代谢的抗精神病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多数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系统的药物治疗,可以获得临床治愈。但抗精神病药物需要与脑内受体结合,才能阻断亢进的神经递质而发挥生物学治疗作用,这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生理抗药性的逐渐出现,部分患者逐渐丧失对药物治疗的有效应答,从而导致部分患者即使服用多种药物也不能较好地控制病情,通常我们称其为“药物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家属可以考虑通过外科手术治疗。  我功能神经科专家团队借助机器人立体定向技术,将特定电极送至神经病理环路上特定的神经核团靶点,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射频消融或抑制(DBS调控),就可以控制异常神经病理冲动,从而去除和控制异常精神症状。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去除顽固性的精神症状更为快速、有效。如:“精神分裂症”的脾气暴躁、幻觉(幻听、幻视等)、妄想、行为异常、思维异常等等多种精神症状,术前在评估时选择多个靶点如:杏仁核、扣带回、中央隔区、伏隔核等核团多靶点一次性集中调控(可一次性做十个以上的靶点),我们称之为“多靶点手术。”比起早期单靶点毁损手术,多靶点神经调控手术对多种症状的精神症状疗效更广泛,手术适应症也更多。手术最终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

发布了文章

医疗健康网报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组以脑部缺血或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大类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我国现约有脑卒中患者1200万人,其发病率位居全球首位,并以每年10%的速率递增。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恢复性治疗,临床上主要有使用药物和康复训练等措施。虽然这些治疗方法有助于恢复部分患者的功能,但仍有70%的患者在脑卒中发生半年后留下了后遗症,如存在语言、运动、感觉等功能障碍,并伴随一生。这不仅影响其生活质量,也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如何改善这些患者的功能障碍-即解决后遗症问题,已成为当前的重大研究课题。近年来,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成为了国际研究热点,并获得医学界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高度未分化性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原则上,在适宜环境下,它可以分化为多种体细胞,如神经细胞、肝细胞等。干细胞研究以及利用干细胞治疗相关疾病的细胞组织工程学,已经成为继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后,生命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干细胞治疗技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方向。近十年来,国际上使用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衍生物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探索和试验共有20余项,其中12项使用的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这说明骨髓干细胞治疗脑卒中具有先天优势。在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meta分析显示,干细胞治疗组的患者,在肢体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影像显示,脑卒中患者的脑梗死面积明显减小;临床测试,其运动能力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研究证实,骨髓干细胞能够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恢复,也能逐渐减轻其他功能障碍(图1)。多项研究表明,无论是自体还是异体来源的骨髓干细胞,其临床应用都是安全的。干细胞移植入患者脑内,没有过度生长或恶化,更没有出现肿瘤、感染等不良反应。临床试验充分证明,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在显著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研究发现,骨髓干细胞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障碍的修复机制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早期阶段,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等物质保护病灶周围的神经元、减轻炎症反应、消除脑细胞水肿;随后,它通过促进血管生成与重建、血脑屏障的重建来减轻脑水肿,并通过促进局部神经轴突的发芽来形成新的突触联系;在后期阶段,它通过激活脑组织内的原始干细胞来促进神经再生和轴突髓鞘再生。这一切都将为脑卒中后神经组织的损伤修复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作出贡献。近日,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功能神经科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即《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期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该项研究经过了前期多年的缺血性脑卒中实验动物的临床实验研究,已证实该种疗法安全、有效。该课题项目组专家,利用其独特的骨髓干细胞培养专利技术,能从脑卒中患者骨髓液中,分离培养出骨髓干细胞并用于临床治疗研究。现在,该项研究方法已经通过东方医院的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论证并获得批复,正在招募临床受试者,以尽快开展这项临床研究。一旦入组成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获得全程免费治疗,这项研究经费由课题组承担。该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其治疗机制是,骨髓干细胞来自于自体,不存在移植后的免疫排除反应;该类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并在脑内长期成活;他们有望促进脑内微血管再生;重建神经通路,恢复神经传导功能,减轻或消除脑卒中后遗症。因此,该项目彻底消除脑卒中患者对干细胞异体来源的心理影响,且保障治疗效果的可靠性和持续性。总之,随着世界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有干细胞产品获批并用于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到那时,患者因脑缺血而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将得到有效缓解,其生活质量将获得改善,人类寿命也会进一步延长。上海市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隶属于神经医学部,重点诊治神经系统疑难、复杂性疾病,是一个综合性的诊疗科室。该科门诊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云台路1800号、东方医院南院9号门,病房位于住院部22楼,现有病床50张。科室团队有博士后1人,博士2人,硕士3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5人;主管护师及护士14人。科室拥有功能性神经系统疾病检测与诊断技术、立体定向数字化神经调控和细胞干预治疗技术,科室专家团队应用上述技术,重点治疗帕金森病、癫痫病、老年痴呆症、脑中风后遗症、各种复杂疑难精神类疾病等。特别是近期正在开展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例如采用神经干细胞治疗老年痴呆症、采用羊膜上皮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后遗症等,这些研究将为治愈神经系统复杂疾病奠定重要基础。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世博园院区)功能神经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医科大学)。从事神经外科专业近30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1工程"基金、863、973课题4项;已发表学术论文96篇。现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专著4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沈阳军区后勤部优秀党员,沈阳军区学雷锋标兵,荣立三等功2次。

发布了文章

秋冬交替之际,精神病又复发了我们该如何摆脱“魔咒”呢?

精神病的复发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季节就是一个重要因素。每到秋冬交替季节,精神病的发生率和复发率就显著增高。目前正处于季节交替之时,不仅躯体疾病进入高发期,精神病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发期。  精神疾病高发,为什么与季节有关?  原因在于,气温、湿度和气压的变化引起大脑分泌的神经递质出现紊乱,从而诱发多种精神症状。  例如双相情感障碍,该病经常高发于秋冬交替之际。患者时而情绪高度兴奋、好动聒噪、乱花钱、易怒,有攻击倾向等;时而又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少、有罪恶感,甚至不吃不喝或实施自杀。而精神分裂症病人,则常常出现幻觉、妄想、情感淡漠、行为或思考混乱,严重时有自杀倾向。上述两种疾病病情,皆可能因气候环境的改变而再次发作、甚至进一步恶化。这提醒广大患者家属,在秋冬交替之际,要多关心精神病人的情绪及症状变化,督促其规律服药、按时就医,以避免精神疾病复发;若病情复发,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多数患者会获得较好疗效。  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的精神病患者,例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等,如其精神症状总是反复发作,特别是在秋冬季节交替时,其症状十分顽固,危害自身及社会。家属可以考虑让其采用外科微创手术治疗。  以下我们通过手术案例进行阐述。  患者小赵,男性,31岁。他性格内向,有家族遗传史。7年前与邻居产生矛盾,随后开始出现被跟踪、监视感,怀疑邻居要谋害自己,整夜失眠、即使睡着了也很容易惊醒。曾就诊于当地精神专科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住院口服利培酮等治疗,症状有所缓解,出院后一直服用药物治疗。  第二年秋冬季节,小赵的精神症状出现反复,有幻听、坐立不安、胡思乱想、不与人交流、夜间睡眠差、同时患者脾气暴躁、生活懒散、怀疑父母及周围的人背后说自己坏话,家属再次将其送至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病情控制较为稳定。但好景不长,几个月后正处于冬春季节交替,患者的精神症状又出现反复,他开始自伤、自残,数次拿刀划伤自己。即使在足量服药的情况下,其治疗效果依然不理想,幻听、被害妄想、暴力冲动等症状仍然存在。此外,患者小赵情感淡漠,常与家人争吵,整天闭门、呆坐、无所事事,严重脱离社会。  实际上,小赵反复发病的原因与遗传、性格、季节变化、服药依从性差有很大关系,其中季节变化和不规律服药是导致其病情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患者因病情严重,病史冗长,反复住院,仍然无效。经人介绍,最终家属选择了微创手术治疗。  入院后,医生对小赵进行了术前精神症状评估和查体,并在住院后的第6天上午进行了微创手术治疗。  术后第2天查房,小赵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问答切题。已可以下地如厕洗漱。  术后第3天,小赵开始独立生活,自己刷牙、洗脸、吃饭;在家人陪同下,在病房走廊散步锻炼。  术后第7天,医生查房(图1)。小赵身体已完全康复,他语言清晰流利、思维正常。原先的幻听、幻视、被害妄想、敌视亲人、脾气暴躁等精神症状完全消失了。亲情感也回归正常,会关心父母,主动嘘寒问暖,对打骂家人的行为充满自责,术后喜欢听音乐、看书,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未再出现过悲观厌世和自残的念头。图1、术后查房场景  附:为什么精神病手术见效如此之快?安全性如何?  对于药物难治性的精神病人来说,功能神经外科的微创手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补救”措施。多项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表明,精神病人的临床症状与大脑边缘系统的多个神经核团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手术机器人辅助,可以精准定位这些神经核团,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神经功能调控,从而有效控制精神症状。比如脾气暴躁、幻听、幻视、妄想、行为异常等,这些症状与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如杏仁核、扣带回、中央隔区、伏隔核、内囊前肢、丘脑背内侧核等有对应关系。一次性多靶点集中调控这些神经核团,有助于立刻去除这些精神症状;这种手术治疗,不同于药物治疗。因为药物必须参与复杂的人体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其持续时间有限;停药后疗效即消失;增大药物,会引起严重副作用。现代“精神外科”手术的突破性进步,得益于当今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可视化精准定位和微创调控技术的完美结合。它不同于常规开颅手术,其优势在于:(1)术前规划手术路径,靶向路径清晰准确(图2、图3);(2)头皮切口小,经2个直径8毫米的颅骨锁孔,采用2毫米电极即可以完成手术;(3)调控区域可控、安全:调控区域仅2毫米大小,不在人脑的运动区、语言区和智能区,因此术后安全性较高,不会发生瘫痪、残疾、痴傻等情况;(4)术后疗效好:手术可有效去除95%的顽固性精神症状;明显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敏感性;降低服药剂量;(5)增强社会回归能力:术后患者可恢复学习、工作、生活、交际等社会功能,逐渐回归社会、过正常人生活。图2、图3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团队,采用“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和“数字化微创神经调控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借助“手术机器人”技术,手术前行MRI、DTI及CT扫描数据,输入计算机手术定位计划系统,进行CT、MRI及DTI等图像融合,然后根据患者核心症状,锁定手术靶点,获取三维坐标,计算最佳手术路径,避开重要神经血管,这可以大大提高手术安全性,从而较好地规避手术风险。

发布了文章

精神疾病常误诊药物疗效易反复家属该何去何从?

精神疾病是一组病因不明、症状多样的疾病。该病初期较为隐匿,难以察觉;至出现症状,病情则快速进展。  在诊断上,对于大多数精神疾病而言,医生多依赖于其精神症状,缺乏特异性、客观的诊断依据;加之其病史曲折漫长、全面采集病史较困难,且诊断多依靠临床经验。这些情况,很容易造成对精神疾病的误诊、误治。  我们的医生在日常接诊中,时常遇到病人家属的求助(图1)。很多早期和中期精神疾病患者,因为诊断不准确、不及时,从而导致用药混乱、缺乏针对性;等到疾病严重时,他们又陷入了药物难治的困境。图1、病人家属咨询医生的微 信截图  上述的情况比比皆是,它是困扰精神科医生的难题;当病人临床症状不典型或者泛化的时候,医生需要根据主观判断得出的诊断结论,这也许有偏差,也容易使治疗偏离正确的方向。  十分幸运的是,功能神经外科专家从脑科学的进步和神经核团定位与症状之间的关系中找到了新的治疗方向。这种治疗尽管与疾病诊断有关,但更多的是与疾病症状相联系。  多项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例如,以躁狂、攻击为核心症状的患者,其杏仁核、内囊前肢、扣带回等核团的代谢功能异常增强,而以幻觉、妄想为核心症状的患者,则其丘脑背内侧核团的功能异常活跃。这种精神症状与神经核团之间的密切对应关系,为精神外科奠定了解剖学基础,也为立体定向-靶向性手术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团队,借助智能机器人的立体定向、定位技术(图2),将特定调控电极送至大脑边缘系统上特定的神经核团靶点,就可以调控消除精神症状,从而治疗精神疾病。这种微创调控手术,以脑内双侧杏仁核、内囊前肢、扣带回等神经核团为核心靶点,再根据患者的其它症状,增加辅助靶点进行治疗。在通过1毫米的电极调控神经细胞,产生射频消融或DBS调控抑制,这种微创手术部分去除了精神症状的物质基础-神经核团,从而实现消除和控制异常精神症状的治疗目的。与药物治疗相比,微创手术消除顽固性精神症状变得更加快速、彻底,疗效更加持久。图2、手术机器人用于术中手术操作辅助  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精神症状,有与之相对应的脑内神经核团靶点。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在患者入院后会详细询问精神疾病患者从开始发病到目前的全部精神症状,越细致越好;然后提呈给外科手术专家。在术前,外科组专家会根据患者的核心症状,选择恰当的手术靶点,制定手术规划,以实现最佳疗效。  以下分享案例一则,患者病史12年余,自患病起至今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诊断;因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其家属选择了微创手术治疗,现患者已康复出院。  患者小刘,女性,31岁。12年前因学业压力过大而患病,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愿与人接触交流、悲观厌世、用刀割腕,当时就诊于北京某精神专科医院,诊断为“抑郁症”并给予口服帕罗西汀、百忧解等药物对症治疗。患者服药一段时间后出现兴奋话多、情绪高涨、夸大吹牛、与家人敌对、伤人毁物等症状,再次到院就诊时,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给予奥氮平、丙戊酸钠等药物治疗。经规律服药后症状控制差,随着病程进展,小刘逐渐出现敏感多疑、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她,认为家里有人安装摄像头监控她;对家人漠不关心、与父母敌对、打骂父母、摔砸电器;心烦意乱、易激惹;胡言乱语、夸大吹牛、说奥运会的成功申办都靠她;性格孤僻、懒散、接触被动、否认患病。  2015年,小刘又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予以住院口服氨磺必利、奥氮平、劳拉西泮、丙戊酸钠等药物治疗。其病情改善后出院,出院后规律服药,精神症状控制尚好。  自2018年以来,小刘开始拒绝服药并否认自己有病。其敏感多疑、被监视感、暴躁、情绪不稳、无亲情感、伤人毁物等顽固性精神症状再次出现并进一步加重;甚至经常凭空听见有人骂她;心烦意乱、无故发脾气;走在大街上或坐公交车时,只要别人说话,她就认为别人在议论她;外出吃饭时,经常与人发生暴力冲突;给家里亲朋好友发辱骂短信;看电视时也在不停地谩骂剧中人物;孤僻懒散,接触被动。其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家属强烈要求手术治疗。  入院后,经检查、评估及多学科专家会诊,确诊小刘为“重症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微创手术指征,其身体条件也符合手术要求。于2020年9月,外科专家为其实施了第五代脑立体定向多靶点神经调控术,手术进行了约3.5个小时。  术后第3天查房(图3),小刘原先的幻听、敏感多疑、夸大妄想、仇视亲人、脾气暴躁等精神症状完全消失。术后,她承认自己患病且过去的行为错误,承诺配合后续治疗;她能主动关心父母,表示出院后要照顾父母,重新做人。由此可见,小刘的自知力和亲情感在术后双双回归。图3、术后查房场景  出院前夕,家属向我科医生呈上了一份热情、真挚的感谢信(图4)。图4、患者家属手写的感谢信(遮挡了个人隐私信息)  自2008年1月-2020年1月之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团队,共实施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数千例,经过术后6个月-10年的临床随访,治疗总有效率为91.8%。临床实践证明,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是有效和安全的。  在此,功能神经科专家郑重提醒,多数早期精神疾病,经过系统及时的药物治疗,是可以获得较好疗效的;对于顽固性难治性长期的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可以考虑接受手术治疗。尽管手术有创伤,但是长痛不如短痛。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融入家庭和社会才是治疗的关键。

发布了文章

如何让执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合长期治疗

患者一旦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就应该规律、足量、足疗程地长期用药维持治疗。但是,多数患者缺乏自知力,即不承认自己有病、更是抗拒就医与服药。这让长期规律地服药似乎变得异常困难。一些病人,由于不能规律地服药或者服药后出现严重副作用而被迫停药,因此其病情反复发作、不断加重。调查数据证实,中断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病情复发的风险是坚持药物治疗患者的5倍。  如何让重症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合家人接受长期治疗,这是精神科医生和家属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值得庆幸的是,在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精神外科为这类病人找到了坚持治疗的科学之路。  功能神经外科医生,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临床症状与其神经核团建立了对应关系,也找到了微创手术的治疗方向。研究表明,精神症状与大脑情感环路的某些神经核团有着对应的关系,调控这些神经核团,可以有效控制其精神症状。特别是在机器人辅助下的立体定向技术,外科专家可以精准地将调控电极送至神经病理环路上的神经核团靶点,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射频消融或者抑制(DBS调控),这可以控制异常的神经冲动,从而去除和控制精神症状。术后,这些患者的自知力恢复,大部分顽固性精神症状消失;临床表现为患者主动承认自己患病,愿意接受药物和其他康复治疗,并能与周围的人进行语言沟通与交流。这为重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正常的家庭、社会生活与工作奠定了基础,也是他们坚持长期治疗的关键所在。  以下分享案例一则!  患者小唐,男性,27岁,1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异常,表现为敏感多疑、怀疑同学说他坏话,说每天有人跟踪他,认为家人安装摄像头监视他;他经常自言自语(有幻听);脾气暴躁、易激惹;亲情感缺失、对父母经常拳脚相向;不愿与人接触、经常一个人躲在屋内,拒绝与他人交流。他曾多次就诊于当地精神专科医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住院期间曾口服“利培酮、舒必利”等多种药物,病情逐渐趋于稳定。  出院后不久,小唐说自己没病,因此拒绝服药。无论父母怎么劝说,他始终不愿意服药。他认为药物是有毒、伤肾的,谁让他服药就是想害他,他要拼命反抗。自此以后,他的病情反复发作,其幻听、暴躁、敏感多疑等症状再次出现,父母只得将药物磨碎了偷偷拌在饭菜中,这只能使患者勉强服用少部分药物。  就这样,不规律的服药状态维持了6年,其病情日益严重。他开始出现迷信妄想症状,认为家中风水不好、有小鬼缠身,经常出现言语混乱、自残自伤、骚扰邻居、伤人毁物等行为。看着儿子每日“疯言疯语”不配合治疗,听着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伴随着偷偷喂药的紧张忐忑,小唐的父母几乎临近崩溃、绝望的边缘。  2020年7月,其家人通过网页浏览得知,上海市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该方法可以使大部分顽固性精神症状消除、自知力恢复、亲情回归,特别是术后患者承认自己有病,能够配合治疗。这让其父母看到了希望,连夜与我科医生联系,并进行了就诊预约。  入院后,在科室医护人员帮助下,小唐顺利地完成了术前查体和精神科评估,在医生确定其身体功能正常,没有手术禁忌症等情况下,父母自愿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书。小唐在住院5天后,顺利接受了神经调控手术治疗(见图示1、2、3、4)图1、手术当天,在麻醉科医生的全麻帮助下,医生为患者佩戴立体定向头架,准备行术前的头部CT影像扫描。图2、通过CT扫描再次确认手术靶点坐标图3、术中,外科医生采用射频电极对靶向的神经核团进行检测和射频治疗图4、微创手术的术中场景  手术原理简介  “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具有微创、精准、安全、有效等特点。手术前5天内,让患者行MRI-3D序列薄层扫描与MRI-DTI扫描;手术当天,对患者全身麻醉,佩戴立体定向头架;然后进行头部CT扫描;定位专家根据患者的核心症状选择手术靶点,将MRI、DTI及CT等扫描数据,依次输入计算机手术定位计划系统,进行上述图像融合;根据其核心症状,锁定手术靶点,获取三维坐标值,模拟最佳手术路径并避开重要神经与血管,这大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理论上,术后不会出现偏瘫、失语等情况,手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微创性;整个手术耗时约3个小时;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患者在术中及术后无痛苦。  术后第二天,小唐复查头部CT后,从ICU转至功能神经科病房。据家属描述,术后的小唐意识清晰、问答流畅,生命体征稳定。  术后第五天,医生查房(图5)。经评估,患者小唐术前敏感多疑、认为家人安装摄像头监视他,凭空闻语,迷信妄想(认为家中风水不好、有小鬼缠着自己)等异常症状,已在术后全部消失。同时,小唐的冲动暴躁、辱骂殴打父母、自残自伤、亲情感缺失等行为亦未再现。据其母亲描述,术后的小唐变乖了,性格温和了,也关心父母了。这说明患者术后的亲情感已回归正常了;最重要的是,小唐积极配合服药和参加病友间交流了。图5、术后查房场景  术后患者为什么还需要坚持服药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与遗传、环境刺激、躯体疾病、病前性格等有一定关系。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病情呈现反复发作,这使其几乎不可能“根治”。尽管术后病人的自知力恢复和依从性大大提高,同时,他的大部分精神症状也已消失,但是他们仍会残留极少的精神症状,这就需要巩固治疗。  手术为重症患者的长期稳定、有效治疗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坚持服药、定期随访、康复训练和社交活动基础上,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回归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部分人甚至可以结婚、参加工作和进一步学习,这为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发布了文章

精神分裂症服药16年疗效欠佳作为家属还能做什么?

不幸患上精神分裂症16年,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始终反复发作,作为家属还能够做什么...  据精神卫生中心统计数据,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高达780万,其中70%的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比如大部分自知力缺失的病人,不承认自己患病、拒绝就医、抗拒服药;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生理抗药性逐渐出现,部分患者的服药效果减弱,症状变得复杂且难以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服药期间,尽管临床症状获得一定程度控制,但是他们要承受药物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内分泌及肝、肾功能异常等,让其不能坚持服药。患者的精神病史越长,服药效果越差且药物副作用越大,但停药病情又复发,这种药物治疗的两难窘境,让监护人或家属不知所措,亟待寻找新的外科治疗策略。  功能神经科专家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高致残性精神障碍,与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中央隔区、伏隔核、尾核下束、眶束、额束等)的神经递质异常分泌、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神经递质功能紊乱是精神疾病发病的重要基础。通过手术可以直接调节边缘系统上相应神经核团的神经递质功能,阻断某些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进而迅速减轻或消除精神症状,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疗效来得更加迅速、彻底。  针对部分家属担心的手术是否安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团队运用高精尖的医学设备即DT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图1),能够有效的揭示出患者脑内神经纤维的细微反常变化,寻找并发现脑内神经核团的异常情况和病理学表现,分析脑白质纤维束的损害程度及范围,为医生判断疾病进程、患者的差异化发病机制提供诊断依据,为精准化诊疗奠定基础。此外,精神外科的手术操作不在脑的智能区、运动区和语言区域,术后不会出现呆傻、偏瘫、失语等现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图1、CT、MRI及DTI图像融合技术  (图解:根据患者症状,借助头部MRI、DTI、CT等图像技术,在计算机手术定位计划系统上锁定对应的神经核团手术靶点,获取三维坐标,计算最佳手术路径,避开重要神经血管,运用射频系统对靶点做神经调控,使其恢复正常神经分泌达到治疗目的。)  目前,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已有数千例患者受益于外科手术疗法,以下通过一则典型的重症精神分裂症病例作具体介绍。  患者小戴,男性,42岁。1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被害妄想,怀疑同事在背后说他坏话、要下毒害他,故而经常与同事发生口角。因行为明显异常,小戴被公司劝退,家属带其到当地精神卫生中心就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予以住院口服利培酮治疗。  出院半年后,患者自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不愿每日按时服药,家属默许。随之病情发作,并逐渐出现被跟踪监视感,认为家里的电话被监听了,不许家人接电话,不敢住在家里,经常外逃到亲戚家居住;幻听幻视,凭空听见有人在耳边骂他,看见家里有陌生人走来走去;亲情感缺失,不愿与家人沟通,认为家人不理解自己,仇视母亲;自知力缺失,认为自己没有病,不需要吃药,拒绝就医治疗;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态度凶狠恶劣,易激惹;不注意个人卫生习惯、不愿与人主动接触、懒散孤僻、对家人冷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失等。看着儿子的症状表现愈发失控,小戴父母这才悔悟当年默许停药的行为看似是爱,实则是害,后多次将小戴送入精神病专科医院进行系统的内科治疗,但为时已晚,每次出院症状均出现复发。  2020年,因小戴病情反复发作,家属对现有的内科治疗感到无望,遂携患者来到上海市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寻求手术帮助。入院后,小戴顺利完成了术前检查和精神评估,经多学科专家会诊,诊断小戴符合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择日可行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  术后,小戴身体指征良好,情绪稳定,问答流畅,自述耳边扰人的声音听不到了,睡眠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家属发现,小戴原先异常的精神症状,如幻听幻视、被跟踪监视感、敏感多疑、脾气暴躁,术后几乎不再出现。专家查房时发现小戴思维清晰(图2),可以自行下床行走上厕所、自主吃饭穿衣,并主动与父母沟通,关心父母的食宿,这说明小戴术后亲情感回归,自理能力恢复。一周后,经专家批准,小戴父母办理了出院手续,离院前小戴向专家保证,回家后一定按时服药巩固手术疗效。图2、专家术后查房场景  针对患者的术后总结:  患者小戴病史久、症状多样、顽固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现通过手术改善症状、消除症状,使患者恢复正常精神状态,这是单纯靠药物无法完成的。另外,通过手术治疗,小戴明显提高了药物敏感度,减少了服药量,避免神经及其他脏器的二次损害,也为患者在后期的生活中减少不必要的负担。综上可以看出,手术的核心目的是帮助患者消除异常的精神症状、恢复自知力,在坚持服药、定期随访、结合其他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患者可以回归正常的社会和家庭生活。  为什么外科手术的疗效那么立竿见影?  对于这个问题,我院功能神经科专家认为,药物需要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而神经调控手术,是直接将病变的神经环路阻断,发挥长效治疗作用。功能神经外科手术是通过微创手术,用物理方法即射频技术,将射频电极插到神经病理环路的特定靶点上,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热凝固,即阻断其神经病理冲动的传导。因为直接阻断了神经病理信号的传导,不必像药物那样需要参与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所以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即术后异常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在坚持服药、定期随访、结合其他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患者可以回归正常的社会和家庭生活。

发布了文章

老年痴呆症,我们如何对抗这个脑健康“杀手”?

老年痴呆症多发生于老年前期和老年期,65岁以前发病者,称为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则称为老年性痴呆。  有人说:“老年痴呆症是人脑的自然衰老过程”。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实际上,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的疾病。老年痴呆症有特定的病理学改变,包括神经原纤维缠绕、老年斑、颗粒空泡变性、神经元丧失等。这与tau蛋白和Αß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有关。  该病隐匿起病、不断进展。迄今病因不明。临床上常以记忆障碍、空间定位、定向损害、失语,失用、失认、抽象思维和计算力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人格和行为改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的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据国际阿尔兹海默症研究组织(非盈利机构)的调查数据,目前,全球共有约 5000 万人受到阿尔茨海默症(以下简称AD)的困扰;由于该类AD病人仅占老年痴呆症的50~70%,实际的老年痴呆症病人数量远远高于此数字。中国现有超过600-800万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到 2050 年,世界老年痴呆症病人数量将达到 1.31 亿。做一个比喻:“3秒钟,我们只能眨眼2次,但是这2次眨眼之间,世界上就多了一位新的老年痴呆症确诊病人”。在我国,一对夫妻的4个80岁以上老人,就将有1个是AD患者。  有人说,老年痴呆症是最恶毒的上帝魔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比癌症还可怕。因为它病因不明,没有药物可以对因治疗,只能延缓病程。  患病先从忘事开始,后来逐渐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失去认知、思考、自理能力同时,还可能伴有攻击行为,出现无目的乱骂、殴打家人。这对患者和家人来说,都是悲剧。关键是寿命缩短,多数人只有5~10年生存期。老年痴呆是美国第六大死亡原因。报道称,2010年,美国有8万4千人的生命被老年痴呆症夺走;只有心脏病、癌症、重度呼吸系统疾病、脑中风和意外事故,才比老年痴呆造成更多的死亡。我国死于老年痴呆的病人更多,但是,家属多以为是“年纪大、老死了”,其实一部分是老年痴呆所致。  针对这个脑健康杀手,很多人产生误解,认为医学界对老年痴呆完全无法医治。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对症用药、适度运动、健康饮食等等,这些措施可以缓解疾病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特别是近年来的干细胞技术,有望从病因上治疗老年痴呆。  例如,意大利Silvia Coco博士发表了以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SC-EVs)治疗AD小鼠的实验文章。他在研究中首次证明,MSC- EVs对AD小鼠具有神经保护和免疫调节作用。他们给一组AD雌性小鼠鼻腔内滴入两次MSC-EVs,两次滴入间隔为18小时。21天后发现,MSC-EVs有效抑制了AD小鼠大脑内的小胶质细胞激活,增加了树突棘(大脑中提供认知功能联系的神经结构)密度,改善了AD小鼠的认知行为,这和他们的体外研究结果相互一致(图1)。  近期,吴景文课题组在临床前研究基础上,采用经鼻腔滴入神经干细胞方法,免费对5例AD受试者进行了临床探索性研究。初步研究证实,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首先,所有参与研究的AD受试者均未表现出任何不良反应;同时,经3个月的观察和随访,5例AD受试者的认知功能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和定向力获得显著改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偏执、执拗等性格向听话、服从等方向转化;脾气暴躁易怒转变为安静、祥和;从整日呆坐变得活泼好动;个别AD受试者的躯体疼痛症状消失。  尽管上述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疗效,但由于实验观察的样本数量有限、时间较短,尚需要进一步随访与总结。我们相信,今后随着AD受试者人群的不断扩大,课题组专家将会获得更加翔实的临床研究数据。  多数科学家认为,干细胞疗法是目前治疗老年痴呆症的研究热点,也是当前和未来的治疗方向,也是最有可能成为对抗脑健康杀手的有力武器。我们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必将在不久的将来,阐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制,从而从病因上治愈老年痴呆症。

发布了文章

一封发自肺腑的感谢信与精神分裂症家属的艰难就医史

很多精神分裂症家属,都曾有过艰难的就医史。他们带着患者,就诊于国内著名专科医院,甚至也寻访过多种“秘方”。尽管他们不辞辛苦、也不畏惧困难,但是他们却难以忍受邻里乡亲的冷眼与疏远、更惧怕病人的胡作非为。每一次就医间歇期,回报的都是一次次的疾病复发。反复发作的精神疾病,让家人苦不堪言。他们多想有一项能够迅速控制精神症状的有效手段,让家人能够安心生活,获得精神重压下的解脱,但是路在哪里呢?  一封发自肺腑的感谢信,给重症精神分裂症家属指明了就医的方向,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封信背后的故事......。  患者小徐,女性,35岁。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异常,表现为失眠、妄想、幻觉、冲动易怒、自言自语、暴饮暴食等症状。经当地精神专科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服用过“利培酮、奥氮平、氯氮平”等药物治疗。患者在疾病初期有较好疗效,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2年后,因药物副作用大等原因,改用中药治疗,偶尔少量服用西药。这期间,曾到北京、上海等专科医院就诊,继续服用西药,但是由于出现了多种药物副作用,如肥胖、高血糖、闭经、肢体颤抖等,她经常不能按时按量服药。  2018年,小徐精神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多种症状。例如,她耳边凭空听见别人让她去死;她有时会说看见了天上的观世音菩萨;她很容易被激惹,仇视亲人,经常打骂家人和毁坏家里物品;说话不着边际、经常胡言乱语。患病以来,父母不辞辛苦,带小徐辗转就医,期间的困难就不在此表述了。尽管不停地看病就医,但是小徐的精神症状始终无法获得有效控制,这让家人几乎陷入了悲观与绝望之中。  2020年8月2日,小徐父亲在浏览头条新闻时,看到了上海市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报道,他们觉得这种治疗方法不同于以往的药物治疗,也许是“绝望”就医中的希望吧。8月底,在全国新冠疫情完全稳定后,小徐一家就立刻办好了医保转诊手续,很快来到了上海市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住院治疗。  入院后,手术专家组对患者小徐进行了全面的术前评估工作。包括精神科检查、心理测量、血液、尿液等多种化验、腹部超声、脑电图、胸部CT、头部CT/MRI/DTI等影像定位扫描。同时,精神科专家组对小徐的精神症状做了总结,以提供治疗依据。患者的核心症状是:(1)幻听、幻视:凭空听到有人在说她坏话、命令她去死;凭空看到天空中的观世音菩萨;(2)夸大妄想:吹嘘自己有能力、能够赚大钱、是千万富翁;(3)挥霍无度:毫无节制地花钱、购物;(4)行为异常:无故外走,暴饮、暴食、吃了吐、吐完再吃;给他人发奇怪的短信;孤僻、懒散;(5)亲情感缺失:与父母敌对、对亲人漠不关心。(6)冲动、暴力:曾打骂家人和邻居,砸坏家具。  经多学科专家会诊,诊断小徐为“重症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在家属同意后完成手术签字,并接受了手术治疗(图1、图2)。图1、术前,专家组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寻找靶向的神经核团,借助头部MRI、DTI、CT等影像确定神经核团位置,进行手术路径规划,有效避开重要的神经及血管。图2、术中场景  术后的小徐恢复良好,第二天从ICU转至功能神经科普通病房。第三天就开始了独立生活,自己下地刷牙、洗脸、吃饭;陪同家人,一起在病房走廊散步。  术后第七天,医生查房。小徐身体已完全康复。她语言清晰流利、思维正常。原先的幻听、幻视、敏感多疑、夸大妄想、仇视亲人、脾气暴躁等精神症状完全消失了。在交谈中,吴景文主任对患者进行了简单评估,认为小徐情绪稳定、自知力恢复,这有助于后续的康复治疗;建议家属要带患者坚持锻炼、多沟通交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适度少量服药,配合医生随访。  术后第8天,到了小徐出院的日子。清晨,全科医护人员正齐聚医生办公室进行早交班。此时,小徐的父亲敲响了医生办公室玻璃门,他将一份三页纸的手写感谢信交到了医生手中(图3),并向全科医护人员深鞠一躬,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之情。  这封感谢信虽是手书,但字迹娟秀,情真意切,感谢之情跃然纸上!图3、家属感谢信截图  外科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为何安全又高效?  对于药物难治性的精神病人来说,功能神经外科的微创手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补救”措施。  多项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与大脑边缘系统的多个神经核团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手术机器人辅助,可以精准定位这些神经核团,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神经功能调控,从而有效控制精神症状。比如患者小徐,其精神症状包括脾气暴躁、幻听、幻视、妄想、行为异常等,这些症状与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如杏仁核、扣带回、中央隔区、伏隔核、内囊前肢、丘脑背内侧核等有对应关系。一次性多靶点集中调控这些神经核团,有助于立刻去除这些精神症状;这种手术治疗,不同于药物治疗。因为药物必须参与复杂的人体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其持续时间有限;停药后疗效即消失;增大药物,会引起严重副作用。  现代“精神外科”手术的突破性进步,得益于当今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可视化精准定位和微创调控技术的完美结合。它不同于常规开颅手术,其优势在于:(1)术前规划手术路径,靶向路径清晰准确;(2)头皮切口小,经2个直径8毫米的颅骨锁孔,采用2毫米电极即可以完成手术;(3)调控区域可控、安全:调控区域仅2毫米大小,不在人脑的运动区、语言区和智能区,因此术后安全性较高;(4)术后疗效好:手术可有效去除95%的顽固性精神症状;明显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敏感性;降低服药剂量;(5)增强社会回归能力:术后患者可恢复学习、工作、生活、交际等社会功能,逐渐回归社会、过正常人生活。  总之,精神分裂症这种疾病,尽管复杂难治,但是只要监护人客观地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和途径,加强其监管和健康辅导,患者就一定会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发布了文章

多变的双相情感障碍该如何获得有效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常常表现为躁狂或抑郁症状,具有反复、交替发作的多变性临床特征;这种精神疾病的识别率与诊断率均不高,原因在于其临床表现具有“迷惑性”,常常导致误诊。  以抑郁症状为主的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往往沮丧悲观、对事物丧失兴趣和愉悦感,伴有精力减退、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有反应慢、学习困难和力不从心等表现,常常被误诊为抑郁症。从研究数据来看,超过1/2的患者在首次就诊时被误诊为抑郁症,超过1/3的患者需要多年病史才得以确诊。  以躁狂症状为主的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其临床表现则恰恰相反。在躁狂发作期,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高涨、亢奋至极、精力充沛、自我夸大、行为轻浮、慷慨大方、挥霍钱财。但是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不能坚持,往往是虎头蛇尾,最终一事无成。  双相情感障碍病人的抑郁和躁狂表现,经常交替出现,具有多变的症状特点,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治疗效果也时好时坏。特别是,这种疾病需要采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并且随着患者的病情变化,其药物也要随之更改,这增加了药物调整的难度。多种药物的长期使用或者严重副作用,让患者难以坚持或者拒绝服药。  很多人问,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只能坚持药物治疗吗?这是唯一治疗途径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严重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或者药物副作用明显,其病情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其家属可以考虑让患者接受“立体定向神经调控” 手术治疗!这种微创手术治疗,可以同时消除抑郁和躁狂症状,让患者获得临床治愈。  案例一则  患者小曾,男性,34岁。患双相情感障碍12年。他大学毕业时,在女友分手和就业压力的双重影响下,逐渐出现抑郁症状,表现为沮丧悲观,不愿与人接触,对工作丧失兴趣和愉悦感,也没有食欲,少语少动。  家里人认为小曾是心情不好,便带他去日本旅游了几天,症状略有好转。2个月后,小曾的心情如“艳阳高照”,变得乐观开朗,思维活跃,做事干劲十足,精力充沛。家属认为,小曾彻底从过去阴影中走出来了。但好景不长,1个月后,小曾又回到了心情抑郁的状态,也不想工作了,觉得做什么都没有心情。家人带小曾去医院就诊,诊断为“抑郁症”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他连续吃了1年多药物,抑郁症状略有好转,但是逐渐出现肥胖,肝肾功能异常等。  自患病的10多年来,小曾的精神症状呈现双相表现,有时情绪低落、话少、沮丧、无望和内疚感;有时情绪高涨、说话交流滔滔不绝、挥霍无度,表现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尽管一直服药治疗,但治疗效果欠佳,患者十分痛苦。  2016年7月,在病友家属介绍下,小曾由家属陪同来到我院住院治疗,目的是接受手术治疗。  住院后评估:患者有情绪低落、话少、沮丧、无望和内疚感、曾有自杀行为,内心充满悲观无助,无法集中注意力或作决定。偶有睡眠少、精力充沛,爱管闲事、感到富有创意和自信。曾贷款创业,但3次创业均失败。患者符合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有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针对小曾的临床症状特点,功能神经科手术专家在术前制定了手术计划。手术当天,在医院麻醉科、影像科、手术室等多学科的密切协助下,功能神经科专家给小曾在全麻下安装了立体定向头架,做了头颅CT轴位薄层扫描,然后将MRI、DTI及CT数据,输入计算机手术定位计划系统,进行CT、MRI及DTI等图像融合(图1)。根据他的核心症状,锁定手术靶点,获取三维坐标数据,同时计算了最佳手术路径,手术进行约4小时(图2)。手术完成后,小曾被转至ICU观察一夜。图1、术前颅脑定位扫描图2:微创术中场景  术后第2天,小曾生命体征平稳,问答切题,从ICU转至功能神经科病房。术后第5天,患者神志清楚,睡眠好、精神状态好,以前的精神症状已消失。他开始在医院走廊做行走康复锻炼。术后患者的突出表现是情绪稳定、心情开朗、对过去异常行为有了正确认识。  术后至今已随访四年余。现在的小曾,是当地某企业经理。术后回家3个月后,他重新上班,经过自己踏实工作,逐步获得提升。据他本人描述,他现在情绪稳定,没有了以前那种抑郁症状,也没有出现那种异常兴奋的情况。现在,他对生活充满幸福和信任,这促使他更加努力工作和上进。  研究认为,对于药物疗效不佳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如果选择微创手术治疗,有助于直接去除导致抑郁和躁狂的异常脑内病灶,让患者快速稳定和改善病情,从而实现治愈目的。

发布了文章

重症精神分裂症有“临床治愈”的可能吗?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不明确。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所致的脑功能失调,它与遗传、生物及环境、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抗精神病药物是首选治疗方案,可以解决大部分患者的精神症状问题;但是,少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对药物治疗无效或者拒绝服药,这部分病人逐渐发展成为“重症精神分裂症”。对于重症精神病患者,还有“临床治愈”的希望吗?  我们认为,微创手术治疗也许是“临床治愈”重症精神病人的最佳方法。手术可以有效控制顽固性精神症状,根除其冲动、暴力行为,恢复自知力并自愿接受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然而,少部分家属认为,手术治疗有风险,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选择手术治疗。部分专科医生也对手术疗效持怀疑态度。  事实真的如此吗?  以下我们通过一则案例进行分析!  患者小陈,男性,25岁。1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异常,表现为睡眠质量差、敏感多疑,被监视感,认为家里有人安装摄像头监视他;幻听,凭空听见有人与他对话;非血亲妄想,认为自己亲生父母是某知名企业的董事长,而现在的父母是养父母;交谈时,言语夸大,认为自己有非凡能力与才华。当地精神专科医院诊断其为精神分裂症,曾反复住院、进行电休克和药物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近些年,家属发现小陈虽然服用多种药物,但症状控制的越发不理想,有加重趋势。例如,怀疑母亲在饭菜里下毒,他将饭菜打包送至检验中心验毒;其脾气越来越古怪、暴躁,一言不合就动手,多次砸坏家中电器;不承认患病,拒绝复诊治疗;不出门、不交往,其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家属逐渐对药物治疗失去信心和耐心。经病友家属推荐,来我院准备接受手术治疗。  专家术前评估,小陈的精神症状如下:  (1)幻听幻视:凭空听见有人说话、看见有人在家中走动;经常自言、自语、自笑;(2)敏感多疑:认为有人跟踪自己、家里有人安装摄像头监视自己;(3)各种妄想:认为自己亲生父母是某知名企业的董事长,而现在的父母是养父母;认为自己有非凡能力与才华;怀疑母亲在饭菜中下毒;(4)情感淡漠:与父母敌对、对家人漠不关心;(5)伤人毁物:曾数次打父母,砸坏家中电器等;(6)行为思维异常:冬天用冷水泡脚等;(7)社会功能受损:不与人接触、孤僻懒散、否认自己有病等。  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结合其病程5年以上,服药治疗效果不佳且病情有加重趋势,确诊为“重症精神分裂症”。经过检查,有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于2020年8月3日行第五代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术。  术前,小陈父母向专家表达了他们的担忧。专家进行了耐心的解释:现代的立体定向手术是精准微创手术,术前可以做手术计划和手术模拟,避开重要的神经与血管,治疗靶点也不在脑部的智能区、运动区和语言区,因此手术具有较高安全性。家属尽可能放心!图为手术组专家行“机器人”神经调控术场景  经四小时成功完成手术!术后第2天,患者从ICU转至功能神经科病房。  术后第1天医生查房,家属说小陈变乖了,懂事了,脾气变得温和了、情绪也稳定了,能与父母正常交流,语言谈吐不再夸大了。术后肢体活动灵活、智商正常。术前的各种担心,现在显得有点多虑了!  术后第5天医生查房,家属描述小陈的敏感多疑、妄想、夸大的思维、怪异的行为均已消失。与患者交流时,他变得思维清晰、语言表达流畅、行为正常、礼貌待人。为自己过去的不良行为向父母道歉,亲情感恢复了。  手术疗效让家属赞叹不已,并表示出院后向其他病友家属进行科普宣传,让更多的家属能够接受手术治疗。  精神分裂症有“临床治愈”的可能吗?  多数人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不治之症。专家认为,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精神分裂症也可以“临床治愈”。有统计显示,在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60%以上能够获得临床治愈;而对于初次发病的患者来说,治疗的效果会更好。对于病程长且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的病人来说,应当选择手术治疗。药物和手术治疗的完美结合,对于去除顽固性精神症状、减少用药量进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具有重要作用。双管齐下的治疗,让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了“临床治愈”的希望,即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在坚持服药、定期随访、结合其他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患者可以回归正常的社会和家庭生活。

发布了文章

精准“机器人手术”让帕金森病友走出“颤抖”困境

帕金森病概况  中国帕金森病患者约有300万人,每年新发病人数高达10万以上;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发病率会进一步增加。  帕金森病人的常见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僵直、姿势步态障碍、情绪低落、疲劳感、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它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进而导致多巴胺分泌的减少。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与另一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相互拮抗,保持平衡,它们使人体能够活动自如、完成精细动作。一旦患者脑内的多巴胺含量急剧减少后,乙酰胆碱数量就会相对“增高”,从而使患者表现出帕金森症状。  帕金森病的治疗现状  虽然帕金森病不会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但其病情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导致严重并发症。目前,对于帕金森病尚无对因治疗方法,医生主要采取分期治疗原则来缓解病人症状。早期的帕金森病患者,正处于药物的“蜜月期”,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患者可以先从少量服药开始,逐渐增量或联合用药,加强康复锻炼和心理辅导,尽量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  长期服药会使帕金森病患者的多巴胺受体敏感度降低,从而导致药物疗效下降;增加药物,又使药物副作用增加。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有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异动症、幻觉、焦虑、睡眠障碍等等。  专家提醒:对于病史在5年以上,药物疗效不佳或者存在明显药物副作用的帕金森患者,可以通过微创外科手术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手术方式有“第五代脑立体定向下的射频热凝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第五代脑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术:局麻微创手术,通过立体定向定位神经核团丘脑腹中间核(Vim)和苍白球(Gpi),小靶点射频消融部分核团功能,让乙酰胆碱分泌量降低,从而实现控制帕金森病症状的目的。该方式有助于消除患者单侧肢体震颤、关节僵硬、行动困难等症状。医疗费用相对较低,局麻操作,简单易行。  脑起搏器DBS手术:全麻加局麻手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电脉冲至相关神经核团,调控异常的神经电兴奋活动,实现治疗目的。医疗费用价格较高,刺激部位的脑功能可恢复。  以下分享案例一则  患者老周,男性,49岁。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偶尔间歇性抖动,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症状会加重,未予以重视。约1年后左手抖动较前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并给予美多芭,每日1粒进行治疗,症状有所改善,药物持续时间约为3-4小时。3年后,病情逐渐加重,服药剂量和药物种类不断增加,但肢体震颤、僵硬的症状不见改善。  2019年6月,老周的病情进一步加重,抖动由左手发展至四肢,伴左侧肢体动作迟缓,行走时感觉左下肢无力,步态缓慢。为寻求进一步治疗,老周就诊于我院功能神经科,考虑到自身经济条件等原因,患者选择“第五代脑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术”治疗。术后,老周的左侧震颤症状消失,肢体僵硬获得显著缓解。经术后住院一周,按时拆线后出院。手术至今1年多,老周的左侧肢体未见颤抖、僵硬和动作迟缓等症状。  虽然,老周的左侧肢体症状获得有效治疗,但右侧肢体仍时有颤抖,伴僵硬感,行走时步态迟缓;服药治疗效果不佳。为摆脱帕金森病带来的生活困扰,老周再次来到我院,寻求手术治疗对侧肢体症状。于2020年8月,科室专家为老周进行了微创手术治疗(图1-图3)。图1、术前,老周头戴定位器,准备行术前定位扫描图2、术中,手术机器人进行神经核团定位与治疗图3、术毕,手术组专家要求患者抬起手臂,以验证手术疗效  术后,老周右侧肢体抖动、身体僵硬、运动迟缓等症状消失了,睡眠得到了显著改善。查房时,老周向专家展示自己两侧肢体动作灵活、走路平衡好,可自行完成扣衣扣、端碗吃饭等日常动作。观察数天后,老周的身体状况恢复良好,经过专家同意,老周顺利康复出院。  目前,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世博园院区)功能神经科专家团队已完成了近千例帕金森病的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长期有效率均在95%以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疗效,与该专家团队的科技创新有关。在微创外科治疗上,他们将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与神经导航、手术机器人、微电极、神经调控等技术进行了完美结合;实现了神经核团毫米级误差的精准定位和神经核团的亚分区的精准调控。这些技术是确保疗效的关键措施。  总之,帕金森病的外科手术治疗,它着重解决中、重度帕金森病人,在服药无效或出现副作用后的治疗问题。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必要的替代方案。对于身体条件尚好、已过“药物蜜月期”的病人,专家建议患者可以选择微创手术治疗,它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延缓病情进展。

发布了文章

药物难治的精神类疾病,微创手术获得惊人疗效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该病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可以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药物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见到,对于其诊断标准有多种多样,比较公认的是病程超过5年,正规足量、足疗程服用两类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两年症状无好转或改善;且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的系统治疗无效者,称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目前,国内外比较公认的、影响较大的是Kane1996年创建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定义:①过去5年对3种药物剂量和疗程适当的抗精神病药物(3种药物至少有2种化学结构是不同的)治疗反应不良;②患者不能耐受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③即使有充分的维持治疗或预防治疗,患者仍然复发或恶化。国内舒良认为:病程至少5年,用3种抗精神病药物(3种中至少有2种化学结构不同)足量、足疗程治疗而疗效不佳。汪志良等认为:病程至少2年,用3种抗精神病药物,剂量相当于氯丙嗪600~800mg/d,疗程﹥12周,其疗效仍不佳。  为何重症精神疾病会成为药物难治性疾病?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抗精神病药物需要与脑内受体结合,才能调节神经递质而发挥生物学治疗作用,这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受体对药物出现耐受,表现为生理抗药性增强,部分患者逐渐丧失对药物治疗的有效反应,表现为即使服用多种药物也不能较好地控制病情。精神病人在发病的5年内,其药物治疗效果一般较好;5年后,则发展成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很多药物失去治疗效果。  其次,大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就医、抗拒服药。加之部分监护人或者陪伴的家属疏于管理,服药很难足量、足疗程进行。这也导致精神病情反复发作、不断加重。  如何破解难治性精神疾病的药物不治难题?  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术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基础提供了影像学的诊断依据。神经影像学的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大脑的结构、功能、神经递质代谢等方面,与正常人群有着显著的差异,其脑内神经核团的功能代谢是异常的、多巴胺及其受体的水平是显著增高的。有专家认为,大脑边缘系统中存在情感环路系统,它是脑内与情绪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结构,一旦情感环路中的神经核团出现信息传递异常,患者的精神活动就会出现错乱。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与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例如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中央隔区、伏隔核、尾核下束、眶束、额束等的神经递质异常分泌、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研究证实,神经递质功能紊乱是精神分裂症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功能神经科专家借助机器人立体定向技术(图1),将特定电极送至神经病理环路上特定的神经核团靶点,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射频消融或抑制(DBS调控),就可以控制异常神经病理冲动,从而去除和控制异常精神症状。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去除顽固性的精神症状更为快速、有效。  图1:手术前行将MRI、DTI及CT扫描数据,输入计算机手术定位计划系统,进行CT、MRI及DTI等图像融合,然后根据核心症状,锁定手术靶点,获取三维坐标,计算最佳手术路径,避开重要神经血管,大大提高手术安全性,从而较好地规避了手术风险。  以下分享案例一则  患者小王,男性,27岁。患精神分裂症7年余,初期症状表现为严重失眠、语言夸大,情绪喜乐无常和无节制的自慰行为等。经医院诊断为“精神障碍”,给予口服“奥氮平”等药物治疗。经过治疗后,其病情控制良好,精神症状消失。家属见病情基本痊愈,便私自停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症状再次出现且逐渐加重,耳边凭空听见有人骂他,让他去杀人、自杀,凭空看见有人表演怪异动作;他脾气暴躁、易怒,与父母敌对,在家殴打父母,毁坏家中电器设备等。家属将其带至当地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并给予口服奥氮平、利培酮、氯丙嗪等药物治疗。自此,患者病情一直处于进展恶化之中。近年来,患者的精神症状不断加重,甚至出现强迫行为,如反复关门、反复洗手等强迫行为,日常生活孤僻懒散,否认自己患病,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自小王患病以来,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症状偶有反复发作,且药物的副作用较大。经病友家属推荐,得知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家属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精神分裂症”收至功能神经科住院治疗。  入院后,我科专家杨理荣主任对小王的精神症状做出如下总结:(1)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着了也很快就醒过来;(2)幻听幻视:凭空听见有人骂他、让他去死、让他杀人,凭空看到有人表演怪异动作;(3)夸大妄想:妄想自己是领导人的儿子,母亲是领导人的老婆;(4)情绪不稳:无故发脾气,心烦意乱,易激惹;(5)伤人毁物:打父母耳光,砸坏家中电器;(6)亲情感缺失:与家人敌对,对家人漠不关心;(7)社会功能受损:不愿与人接触交流,孤僻冷漠,否认自己有病。经查体评估及多学科专家会诊,确认患者身体条件已符合手术标准,并与当月中旬实施了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手术进行了约4个小时。术中照片查房照片  术后的小王从ICU病房转回功能神经科病房。术后第2天查房,小王家人认为他出现了惊人的变化,例如脾气变得温和、情绪稳定,能与父母正常交流,术前的妄想、脾气暴躁,易激惹等症状消失了,最重要的是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可以连续睡眠超过8个小时。  经术后住院7天康复,专家评估小王精神症状恢复良好。如:术前妄想、脾气暴躁,易激惹等顽固性的精神症状消除了,术后喜欢听音乐、看书;情感回归,如术前对家人漠不关心、敌视等症状,术后回归正常,对自己过去的暴躁脾气、辱骂殴打父母等行为,他表达歉意,请求父母原谅;自知力恢复,承认自己有病,需要服药治疗。术前拒绝就医服药,术后主动服药。查房时,他答应医生,出院后配合后续调药治疗。我们酌情对患者减少了用药量和服药种类,从而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  总之,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的不同阶段,监护人要客观、正确地选择多种治疗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一旦进入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阶段,监护人可以考虑采用微创手术方式来解决疑难精神疾病问题。只有采用多种治疗手段,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监护人要加强对患者的日常监管和健康辅导,只有这样,“精分”患者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发布了文章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多看手术如何破解治疗之困境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反复发作或病程迁延的精神类疾病,如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症状,一旦停止服药,不但病情容易复发,而且每次复发都会比上次情况更加严重,这使其治疗难度越来越大。  药物治疗精神病,属于首选的治疗手段,但是这种治疗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则适得其反。部分患者在服用某种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食欲旺盛、体重增加、肝肾脏器功能异常;也有部分患者,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例如静坐不能、手臂颤抖和颈背部僵硬等;甚至有部分患者,出现内分泌功能异常,如女性停经、闭经、泌乳,男性乳房发育、女性化明显等;药物治疗也让患者的认知和情感发生了改变,如兴趣爱好消失、缺乏亲情感、无意志力、记忆力减退等;严重者出现嗜睡、便秘、眩晕、体位性低血压等。精神病人一旦出现上述药物不良反应,医生一般都会采用抗胆碱能药物来拮抗其副作用,个别患者在服用抗胆碱能药物后,会出现急性精神错乱,如谵妄症状。这种药物所引起的叠加精神症状,让患者家属对药物疗效出现了质疑,甚至丧失了信心。有的家属私下给患者减药或者停药,这导致精神症状反复发作,治疗越发困难。  虽然目前药物治疗精神疾病占主导地位,但是服药病人的生活质量并未获得显著提高,甚至部分病人丧失了社会功能。药物疗效和药物副作用,这是一把双刃剑,它让病人家属莫衷一是、进退两难,这种困境该如何破解呢?  功能神经外科专家认为,手术是破解药物困境的最佳办法。  研究认为,精神疾病与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例如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中央隔区、伏隔核、尾核下束、眶束、额束等)的神经递质异常分泌、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手术可以直接调节边缘系统上相应神经核团的神经递质功能,阻断某些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进而迅速减轻或消除精神症状。一旦顽固性精神症状获得有效控制,患者服药量就可能减少,这也间接减少了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手术与药物治疗相比,其疗效来得更加迅速、彻底。例如,对2400例难治性精神疾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手术组1200例,药物治疗组1200例。疗效分析发现,手术让暴力、敌视、攻击、敏感多疑、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迅速消失,术后病人对药物敏感度明显提高,服药量仅为术前的1/3。而药物治疗组,即使服用足量药物,也难以控制顽固性精神症状。  以下分享案例一则  患者小周,女性,32岁,患精神分裂症9年余。患者表现为暴躁易怒、情绪亢奋、严重失眠、幻听、自言、自语、自笑等精神症状。自确诊至今,一直服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服药导致患者月经不调、肢体震颤、情感淡漠,对事物的判断力下降,经常答非所问;同时患有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小周身高160cm,体重160斤。  入院检查后,择期进行了第五代脑立体定向下的微创神经调控手术治疗。图为多靶点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手术场景  术后,小周敏感多疑、幻听、脾气暴躁、冲动伤人等症状都消失了,自知力恢复,积极配合药物治疗,服药量较术前减少了2/3。  术后一年,小周随父母到院复诊。其父母描述,小周术后能按时主动服药,家人带其每天锻炼,不再暴饮暴食,体重从术前的160斤减至112斤。术后3个月,她的月经恢复正常。现在,小周经常和母亲一起出门买菜,帮助干家务活,性格变得乐观,能够和邻居语言交流,基本回归了正常生活。  为什么精神疾病患者,术后的精神康复较快,又能减重呢?  功能神经科专家认为,精神分裂症术后的神经调控,是一个长期、稳定的过程。一旦实施手术,就可以快速去除顽固性精神症状。术后患者,可以迅速恢复认知功能。自觉意识到:“自己有精神问题、应该用药治疗、也需要加强锻炼、不能暴饮暴食,特别是肥胖会让身体失去美感,也会引起糖尿病”。这种认知功能的恢复,才是患者回归社会,快速康复的基础。特别是,手术使患者的亲情回归,他们懂得尊重父母,听从家人劝导,积极锻炼身体、自觉节制饮食;由于术后病人逐渐恢复了社交功能,经常进行户外运动,所以他们体重也很快下降了;大部分术后病人,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敏感度提高了,从而减少了用药量,这也减轻了药物所致肥胖的副作用。  总之,随着饮食控制、运动增强、用药减少,术后患者自然会减重、降糖,恢复健康的体魄。

发布了文章

药物难治的精神病人,让机器人手术来治愈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类疾病,多发于青壮年,患者常有思维、情感、感知、行为和人格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症状包括妄想、幻觉、言语紊乱、行为紊乱、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不愿与人交际、不在乎个人卫生等。精神分裂症,病程多迁延,易复发,多次反复发病者亦会转入慢性状态。目前,该病无根治性治疗办法。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生活、学习、社交能力,对受累家庭和整个社会都是沉重的负担。  对于轻、中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案。多数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系统的药物治疗,可以获得临床治愈。但抗精神病药物需要与脑内受体结合,才能阻断亢进的神经递质而发挥生物学治疗作用,这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生理抗药性的逐渐出现,部分患者逐渐丧失对药物治疗的有效应答,从而导致部分患者即使服用多种药物也不能较好地控制病情,通常我们称其为“药物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这种顽固性且药物难治的精神顽疾,通常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了巨大的身心折磨。  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尤其是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基础提供了影像学的诊断依据。神经影像学的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大脑的结构、功能、神经递质代谢等方面,与正常人群有着显著的差异,其脑内神经核团的功能代谢是异常的、多巴胺及其受体的水平是显著增高的。有专家认为,大脑边缘系统中存在情感环路系统,它是脑内与情绪活动最密切相关的结构,一旦情感环路中的神经核团出现信息传递的异常,患者的精神活动就会出现错乱。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与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例如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中央隔区、伏隔核、尾核下束、眶束、额束等的神经递质异常分泌、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研究证实,神经递质功能紊乱是精神分裂症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功能神经科专家借助机器人立体定向技术,将特定电极送至神经病理环路上特定的神经核团靶点,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射频消融或抑制(DBS调控),就可以控制异常神经病理冲动,从而去除和控制异常精神症状。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去除顽固性的精神症状更为快速、有效。如手术治疗能够控制和消除精神分裂症患者95%的顽固性症状、消除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肇事、闯祸根源;使患者恢复自知力、承认有病、自愿接受进一步治疗;此外,对服药剂量较大的病人来说,术后可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多种药物所致的并发症。  分享1例机器人辅助手术病例。  患者通过手术去除敏感多疑、幻听、伤人毁物等精神症状,现与家人团聚生活,与亲人互动关爱,十多年的康复愿望通过手术得以实现。  病史描述:患者小林,男性,36岁。病史11年, 2010年,患者因考研失败,出现精神异常。表现为敏感多疑,如怀疑有人跟踪监视他、自言自语、自笑,脾气暴躁、殴打母亲、毁坏家具。甚至赤裸全身跑进深山睡觉。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口服多种药物治疗,出院后按时服药,症状控制较理想。  2012年,患者自认为已经痊愈,拒绝再次服药,停药后病情复发,再度入院予以口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在患病10多年时间里,小林先后入院治疗12次,服用过多种抗精神病药物,但症状控制越来越不理想。  其家属得知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较好,故通过功能神经科微 信公 众 号预约,带病人来我院住院治疗。  患者精神症状归纳总结如下:(1)敏感多疑:怀疑别人说他坏话、针对他;(2)幻听:凭空听见有人说话,经常会自言、自语、自笑等症状。幻视:凭空看见不存在的人物。(3)伤人毁物: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发脾气、打骂家属、毁坏家具电器;(4)亲情感缺失:与家人敌对、对家人漠不关心;(5)社会功能受损:不主动与人接触交流、孤僻冷漠、无故外走、懒散、否认自己患病等。  经过术前查体及评估后,确定患者有手术适应症、排除禁忌症,经家属同意并进行了术前签字,择日完成了手术治疗。  图1:手术当天,在医院麻醉科、影像科、手术室等多学科的密切协助下,功能神经科专家给小林头部安装了定位标记,做了头颅CT轴位薄层扫描,然后将MRI、DTI及CT数据,输入机器人手术定位计划系统,进行CT、MRI及DTI等图像融合。根据他的核心症状,锁定手术靶点,获取三维坐标数据,同时计算最佳手术路径。  图2:术中,根据各神经核团靶点坐标值做1个小切口,钻5毫米骨孔,机器人辅助调整立体定向手术导向装置,经骨孔插入电极(2毫米),进行相应的神经核团靶点位置验证与神经调控。图3、术后医生查房现场  术后第2天查房,小林身体恢复良好,意识清楚,问答切题,生命体征正常;术后第4天查房,患者神志清楚,已经下床锻炼、生活完全自理。术前的被害妄想、幻听、幻视、脾气暴躁等异常症状都消失了。家属称术后的小林积极乐观,喜欢听音乐、看书,关心父母、亲情回归。  为此,家属特手写一封感谢信以表谢意。

发布了文章

精神外科“峰回路转”的发展史让精神病人有了治愈的新希望

众所周知,精神疾病是一组慢性进展性疾病,也是不可根治性疾病。一旦该类疾病被确诊,患者就需要终身服药以维持有效治疗。  精神病患者在服药期间,尽管临床症状获得一定程度控制,但是他们要承受药物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内分泌及肝、肾功能异常等。同时,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生理抗药性的逐渐出现,部分患者逐渐丧失对药物治疗的有效应答,从而导致部分患者即使服用多种药物也不能较好地控制病情。  对于药物难治性的精神病人来说,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补救”措施。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和消除精神病患者的绝大部分顽固性精神症状、消除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肇事、闯祸根源;手术使患者恢复自知力、承认有病、自愿接受进一步治疗,这更方便管理病人;此外,对服药剂量较大的病人来说,术后可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多种药物所致的并发症。手术最终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  虽然现代的“精神外科”疗效已非常明确,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但是,这种治疗方式,仍然被某些人误解、甚至否定。有些人说,精神外科手术损害了精神病人的人 权。大家试想,当重症精神病人挥刀砍杀无辜群众时,甚至当他们无依无靠、流落街头时,无辜者和流浪者的人 权,又有谁去关注呢?之所以存在不同的声音与观念,这可能与精神外科的“曲折发展史”有关。因为有的人,对精神外科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对现代精神外科的进步缺乏细致了解。下面我们简单对精神外科发展史做一介绍......。  19世纪30年代,葡萄牙神经病学家Moniz发明了额叶切除术,他们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狂躁、抑郁等典型症状,将这些病人的头颅钻两个2厘米的骨孔,借助空心针头来抽空额叶的几个脑组织。这些手术不需要定位,也不用看见,只是凭感觉去除部分额叶。术后的精神病人变得安静、冷漠,这让他的家庭欢欣鼓舞,因为他们不再受病人的折磨了。为此,莫尼兹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在他的启发下,美国医生Walter Jackson Freeman II,在1945年发明了改进版的额叶切除术,医生先将患者重度电击麻痹,当患者失去知觉后,再将破冰锥通过眼眶插入患者眼球上方,进入大脑的额叶,并通过徒手搅动破冰锥将额叶与丘脑分开(丘脑是大脑中接收并传递感觉输入的部分),以达到前额叶切除的效果。在当时没有任何影像技术的辅助下,患者术后脑区的损害范围、程度都无法精准计算,这也是当时的无奈之举。因为当时的精神疾病,无药可治。任何一种可能奏效的方法都成为救命稻草。因此,额叶切除术一经发明便大受欢迎。虽然通过额叶切除术解决了精神症状,但由于额叶占全脑体积的1/3,术后病人失去了很多功能、性格也变得沉默寡言,他们几乎就是一个“行尸走肉”。至此,这段“手术的黑暗历史”,也成为当今精神外科手术“致残、致傻”的依据,并被“以讹传讹”地流传于部分人的交流中。  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医学家意识到,这种简单粗暴的损毁前额叶的手术方式,有很多不利的弊端,应该寻求新的治疗方法。1950年,法国率先发明并合成了氯丙嗪,将其用于抗精神病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后陆续又发现了很多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由于药物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于抗精神病治疗。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额叶切除术被逐渐禁止应用于临床。  自那时起,精神外科一直处于沉寂状态。直到90年代初期,神经外科手术及神经影像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临床医生发现,有一部分精神病人对药物治疗或者电休克治疗,并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这群药物难治性的精神病人,用药后几乎无法正常生活,他们甚至拒绝服药。至此,“精神外科”迎来了一次发展机遇。  精神外科医生从脑科学的进步和神经核团定位与症状之间的关系中找到了治疗方向。多项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表明,精神病人的临床症状与锥体外系的神经核团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如果能定位这些神经核团,并有针对性地毁损部分核团,就有可能治愈精神疾病。  随着立体定向治疗装置的不断改进,人脑神经核团的定位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从最初的X线定位脑内神经核团,到现代的CT定位、MRI定位、神经导航和机器人定位,每次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  由于神经核团定位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核团定位误差小于0.1毫米;特别是射频技术不断改进,这使外科医生对脑内神经核团的毁损变得十分理想可控,几毫米的靶点毁损,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十分微小,而术后的疗效却非常理想。  部分医生不了解现代精神外科的治疗情况,他们仍然停留在对过去精神外科的模糊认识上。他们对精神外科手术持怀疑、否定态度,甚至认为手术治疗必然存在很大的副作用。所以不敢轻易推荐病人去手术治疗,甚至“好意”地劝说或反对,殊不知,他们的行为可能耽误了患者最佳的治疗时期。  其实,现代“精神外科”手术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步。它可以做到精准定位、微创调控。其高效治疗的原因在于,微创手术直接作用于控制精神症状和行为的神经核团,让神经递质恢复至正常状态。该手术需要运用头部MRI、DTI、CT和微电极、射频、DBS等多项技术,对神经核团进行精准定位、误差小于0.1毫米;头皮切口小,经2个直径8毫米的颅骨锁孔,将调控电极2毫米送入特定神经核团,即可以完成手术治疗(图1),真正体现了微创性、安全性和高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手术所调控的神经核团靶点,不在人脑的运动区、语言区和智能区,因此术后不会出现大家所担心的“偏瘫、失语和智力低下”等情况。  图1、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世博园院区)功能神经科专家团队,借助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进行精准定位,依据患者临床症状选择相应神经核团进行微创调控,从而去除顽固性精神症状。  自2008年1月-2020年1月之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团队,共实施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3500例,经过术后6个月-10年的临床随访,治疗总有效率为91.8%,可见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是切实可行的。  对于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其机体对于药物的吸收和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一味地加大用药量或者联合用药不仅徒劳无功,还会因为药物副作用而让患者器官功能受损。手术则可以立刻消除大部分难治性精神症状,配合少量药物同步治疗,患者会获得最佳的疗效。这也是让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摆脱痛苦,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因此,让重症精神病人进行手术治疗,是需要监护人去做慎重抉择的。  也许有人会问到,为什么精神专科医院没有开展手术治疗呢?  首先,精神专科医院缺乏开展手术的功能神经外科医师。由于精神外科属于多学科参与的复杂手术过程,它包含有功能神经外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精神内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需要对病人进行准确诊断和详细评估。特别是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团队,他们既熟练掌握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又擅长立体定向手术技术,这让他们在精神外科治疗领域游刃有余。其次,精神专科医院的多学科配置尚不完善,缺乏神经外科相应的手术室、外科重症监护室、外科麻醉医师等。随着各医院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相信精神专科医院一旦满足了上述条件后,也能够开展精神外科手术。  总之,重症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的关键阶段,监护人要客观、正确地选择多种治疗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同时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日常监管和健康辅导,只有这样,这些患者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发布了文章

“犯花痴”的精神分裂症少女术后变“理性”淑女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极其复杂,症状多样,其实质是感知觉、思维、情感的功能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当其病情发作时,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思维、语言、情感和行为方式,干扰其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同时,对家庭和社会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精神分裂症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通过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少部分人甚至可以参加工作。但是,对于病程超过5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这部分人的药物疗效日渐减弱,其病情会出现反复发作、甚至有加重趋势。  由于药物对重症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较差,功能神经科专家一直采用手术治疗这类患者,以弥补药物治疗的不足。这种外科治疗的方法,即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手术,我们称之为“精神外科”。其治疗原理是,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定位脑内情感环路上的神经核团,将射频电极插到特定靶点上,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射频消融,从而实现去除神经病理冲动的目的。这种立竿见影的手术效果,也获得了广大患者家属的认可和国际社会的一致称赞。  近年来,我院功能神经科引进了国外最新的CT/MRI/DTI图像融合定位技术,使这种神经调控手术的定位更加精确,真正实现了实时化、个体化、可视化数字定位,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疗效(图1)。  图1:将头部MRI、DTI及CT扫描数据,依次输入计算机手术定位计划系统,进行多图像融合三维建模,帮助医生定位神经核团,发现重要脑血管和神经传导束,预先设计手术路径,避开脑内神经血管走向,避免术中二次创伤,确保微创手术安全。  以下为我院术后案例分享。  小李,女性,20岁,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史5年。于2020年8月初,在我院功能神经科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幻听、钟情妄想、冲动暴躁、伤人毁物等顽固性精神症状均消失,现已回归正常生活。  小李在5年前上初中时,无明显诱因出现敏感多疑、凭空闻声。该声音命令她要不停地翻书,这种异常声音和行为,让小李暴躁、易怒、甚至伤人、毁物。她在当地精神专科医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住院期间,小李曾出现过严重的钟情妄想,经常抱着医院男护工又摸又亲,还称其为“老公”。这让老实本分的小李父母羞愧、焦急。尽管她服用了多种药物,但疗效欠佳。  2018年以后,小李病情进一步加重,经常跑到外面,骚扰男性,甚至追逐搂抱;在家里经常翻箱倒柜,摔东西、殴打母亲。她说有人让她这样做,她不做就很难受。小李的这些异常行为,让其父母苦不堪言而又无可奈何。就在一家走投无路之时,小李母亲在手机头条新闻上,看到我院功能神经科通过手术成功“治愈”了多种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报道。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希望。在电话联系我科医生后,便将小李带至我院寻求手术治疗。  入院后,功能神经科专家对小李的精神症状和身体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评估与检查,其临床症状概况为:(1)幻听:凭空听到有人命令她,经常自言自语;(2)敏感多疑、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经常与父母吵架;(3)钟情妄想:妄想陌生男人就是自己老公,主动对陌生男人做出亲密举动和行为;(4)伤人毁物:殴打母亲,打砸家具与电器;(5)孤僻冷漠:对家人漠不关心,不愿与人接触交流,经常发呆;(6)社会功能受损:生活被动,个人卫生自理能力差,日常生活需督促。经过各种仪器检查,结果显示小李符合手术适应症,医生择期对其进行了第五代脑立体定向下神经调控手术(图2)。图2、精神外科手术场景  术后第2天,小李意识清楚,各项生命体征正常。将其从ICU转入普通病房。她术前的幻听、钟情妄想、脾气暴躁、无亲情感等症状完全消失,可以与父母进行正常对话,并为过去殴打母亲的行为道歉。同病房的其他家属议论说,“这小姑娘手术后好像变了一个人!”。医生查房时,小李母亲告诉医生,手术后的女儿举止文静、交谈得体;承认自己有病,过去迷恋追逐陌生男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图3)。图3、科主任例行查房场景  术后1周,小李精神状态恢复良好,思维逻辑清晰,自知力恢复,自愿配合药物治疗,康复出院。  为什么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能够显“奇效”?  多项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是由于脑部控制情感的神经环路出现了异常,包括神经环路结构异常和神经递质代谢分泌异常等。通过手术阻断异常的神经环路或调整某些神经递质功能,例如阻断多巴胺受体,以调低多巴胺所致的兴奋、亢进功能,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术前,手术组专家对患者头部CT/MRI/DTI进行融合定位,根据患者核心症状,确定手术靶点,计算最佳手术路径。全麻手术中,医生在患者颅骨钻一个8毫米的锁孔,植入2毫米的微细电极即可完成手术操作,对周围脑组织损伤极其微小。由于手术直接调控了神经病理信号的传导,不必像药物那样需要参与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所以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团队对术后2300例“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进行了6个月~10年的临床随访,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1.8%。其中的部分术后患者,可外出打工、结婚、生子、升学等。术后,多数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理想,优于单纯用药的治疗效果。  总之,微创手术让重症精神分裂症变得容易治疗,且疗效更加理想;专家建议,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家属可以为这类患者选择手术治疗。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